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平阴县大顶山铁矿床矿体赋存于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变质岩地层,为“变质沉积岩型铁矿床”,也被称为“鞍山式”铁矿,矿石主要为磁铁矿,矿带走向为175°,总体向东倾斜,由南、北两个矿体组成呈带状展布,层状产出为主,埋深270~490m,矿体平均厚度分别为1.02和1.60m,岩性为磁铁角闪石英岩,成分分析其S和P含量较低,矿石结构以半自形—它形粒状变晶结构为主。从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等方面分析,矿床的形成发生在山草峪组的中下部,由滨海-浅海自然环境中的火山碎屑沉积物构成的海底火山喷发是铁质矿物的重要来源。结合矿体地质特征,将地层标志、地球物理标志、矿体的赋存特征标志确定为本次工作的找矿标志,为今后当地寻找同类型铁矿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铁矿石为钢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而我国铁矿石贫矿多,富矿很少,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足部分只好依靠进口弥补。该区地层区划:太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属华北地层大区(Ⅴ),阴山地区分区;中晚元古代及古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属华北地层大区(Ⅴ),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大青山小区(Ⅴ43—2);中新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属滨太平洋地层区(5),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51),阴山地层小区(511)。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狼山—白云鄂博台缘凹陷、白云鄂博褶断束。矿区位于白云鄂博褶断束西段。该区经历了长期复杂多次的构造活动,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区域构造发育、构造形式、尺度多样,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变形均有显示。 相似文献
4.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沉积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典型剖面记录,对各层沉积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在对沉积物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初步揭示了各层沉积物的环境意义,并以此对乌兰布沙漠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变迁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演化主要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人为因素应是叠加其上的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总结分析天山—兴安地槽褶皱系东段元古界兴华渡口群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其变质程度,确定兴华渡口群内部存在一个区域性的不整合界面,为大兴安岭北部元古界地层划分及大地构造认识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此老图矿区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石崩断裂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上太古界色尔腾山群东五分子组(Pt1Sd)钠长黑云阳起微晶片岩中,矿区内构造以单斜构造为主,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7.
8.
9.
10.
海流斯太西铁矿位于乌拉山中段北麓,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沙德盖苏木管辖。该矿床主要产于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地层中,矿体赋存于条带状石英岩及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中,该矿床属于沉积变质铁矿床。 相似文献
11.
武川县东红胜铁矿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二份子乡境内。矿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东五分子组(Ar3d)斜长角闪片岩与黑云二长片麻岩互层、新近系宝格达乌拉组(N2b)泥质砂岩、粉砂岩以及第四系冲积砂砾层(Qhal),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新太古代片麻状黑云花岗岩及早二叠世中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区内地质构造简单,总体表现为陡立单斜构造,区内铁矿体赋存于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东五分子组(Ar3d)磁铁石英岩中,矿体呈近北西—南东向展布,倾角70°-78°,顶底板围岩为斜长角闪片岩,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矿石自然类型为磁铁石英岩型,矿石工业类型属需选贫铁弱磁性铁矿石,矿床成因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12.
13.
白泥井矿区铁矿位于乌拉山复式背斜北翼,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区内构造以单斜构造为主。白泥井矿区南北两个矿段共圈定42条铁矿体,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于乌拉山群第三岩组(Ar2wl3)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14.
15.
选择位于季风边缘区的吉兰泰盐湖为研究对象,利用OSL和14C测年手段重建湖面波动历史,探讨盐湖形成年代与环境变化过程。通过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发现,在该湖泊南部地区发育高于现代干盐滩9 m的湖滨砂沉积,上覆风成砂沉积,其中湖滨沉积物的OSL年代为6.7 ka BP前后,表明当时该湖泊处于浅水状态,此后湖水经历了快速的下降过程。对于盐湖中心剖面点盐层之下粘土层的14C测年显示,在5 500 aBP以来,集聚大量的石膏、芒硝和石盐等蒸发盐类,该湖泊进入成盐期。通过区域对比发现,吉兰泰湖面快速下降阶段与季风边缘区中全新世干旱事件发生时间相对应。研究认为,吉兰泰盐类矿物的开始沉积,反映了中全新世阿拉善高原区域环境的突然变化,可能指示着5.5 Cal ka BP前后干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高原秦汉遗址空间分布及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遗址是反映过去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基于野外调查、文献资料整理和城市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鄂尔多斯高原168处秦汉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遗址空间结构呈典型的十字模式分布,其中心为今东胜区、伊金霍洛旗所在。秦汉遗址的分布密集区,以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的黄土丘陵山地、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的中间地带为主。库布齐沙漠流动沙丘区没有遗址分布,毛乌素沙地内部尽管分布有不少遗址,但规模相对较小,不存在大型遗址,可能只是区域连接的中转站,不具备区域中心功能。这一分布模式或表明毛乌素沙地在秦汉时期的环境并不宜居,该研究为长期以来鄂尔多斯高原秦汉时期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争论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18.
冯险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9,11(1):69-74
以MSS影像、TM 影像和部分航片为基本信息源, 并结合一些相关资料, 以陕西省为例, 对水系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据其影像特征, 将陕西省水系分为陕北型、秦岭型和关中型。并进一步探讨了水系结构的影像特征对自然灾害判读、解译的重要指示意义, 并且, 利用水系结构的遥感影像特征, 有助于找出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 采取合理治理措施, 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萝藤铁矿床为全隐伏矿床,产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地层中,发育两个铁矿体。矿体呈层状产出,矿床埋深530m。利用物探高精度磁测,结合矿床地质特征,两者结合的综合式找矿方法。是当前寻找隐伏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乾宁古冰帽于1982年被作者发现,发育于大雪山顶部的夷平面上,海拔高度为4300~4400 m,地理坐标为101°14′~101°30′E,30°20′~30°38′N,是青藏高原位置最东、海拔最低的一个更新世古冰帽,生成环境独特。它还具有中心区缺少冰蚀过程遗迹的独特性质,其机理在于冰帽中心区冰层太薄、动能低、冰体侵蚀力弱,而边缘带冰层增厚。侵蚀力也增强。它的发现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