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MAT-251型同位素气体质谱仪对北京周口店洞穴石笋进行δ^18O、δ^13C、δD的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并用α谱仪对石笋进行了铀系不平衡年龄测定。用同位素古温度测温法计算出不同地质年龄的古温度,得出距今8 ̄5万年产间该地区古温度的演化规律,并与同期渤海的海平央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海平面与古温度变化曲线十分一致,说明该地区8 ̄5万年间海平面的变化主要是由古温度的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杭州地区石笋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4C测年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方法,对浙江省临安瑞晶洞穴的石笋进行了14C的测年和碳、氢、氧同位素测试,获得5~1万年间杭州地区古气候演化记录、该记录表明,在5~1万年间有三次较明显的周期性古温度变化,最高温度为14。9℃,最低温度为6。6℃,最大温差为8℃左右,平均温差3~5℃。这段时期正处在大理冰期后期,但大理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低温阶段,它至少有3次温度波动。与我们获得的石笋同位素古温度相一致。另外,我们将5~1万年间杭州地区古气候变化与同期东南沿海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在时间上也较为吻合,也就是温度上升、海平面也上升,温度下降、海平面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3.
杭州地区石笋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4C测年技术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方法,对浙江省临安瑞晶洞穴的石笋进行了14C的测年和碳、氢、氧同位素测试,获得5~1万年间杭州地区古气候演化记录、该记录表明,在5~1万年间有三次较明显的周期性古温度变化,最高温度为14.9℃,最低温度为6.6℃,最大温差为8℃左右,平均温差3~5℃。这段时期正处在大理冰期后期,但大理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低温阶段,它至少有3次温度波动。与我们获得的石笋同位素古温度相一致。另外,我们将5~1万年间杭州地区古气候变化与同期东南沿海的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在时间上也较为吻合,也就是温度上升、海平面也上升,温度下降、海平面也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塔里木盆地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震旦—泥盆纪古海平面变化曲线。详细分析了氧同位素记录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氧同位素值的增大、减小反映着古海平面的下降、上升的变化的结论。用氧同位素分析结果验证了根据层序地层分析所建立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正确性。并利用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定量计算了古海平面的变化幅度。最后阐述了古海平面变化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塔里木盆地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震旦-泥盆纪古海平面变化曲线。详细分析了氧同位素记录与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氧同位素值的增大、减小反映着古海平面的下降、上升的变化的结论。用氧同位素分析结果验证了根据层序地层分析所建立的海平面变化曲线的正确性。并利用氧同位素分析结果定量计算了古海平面的变化幅度。最后阐述了古海平面变化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6.
五万年来渤海海平面变化初探王兆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七系,合肥230026)关键词渤海,有孔虫,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用渤海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其它海洋地质的研究,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关于渤海5万年以来海平面的演化过程,并为恢复其古地理变化,海侵、海...  相似文献   

7.
5万年来杭州地区同位素古温度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古温度测定方法,对杭州地区临安瑞晶洞穴石笋的同位素古温度进行了研究,获得距今5-1万a间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的记录,并与杭州湾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海平面变化曲线与碳氧同位素曲线比较,发现两者曲线基本吻合,碳同位素曲线显示的海平面变化更接近露头层序地层的海平面变化;氧同位素曲线与露头层序海平面变化大体一致。局部出现相反结论。碳同位素曲线对沉积环境变化较氧同位素曲线更敏感。通过两者曲线研究,说明运用稳定同位素曲线变化可作为浊积岩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根据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可以推断古盐度、古水温和古水深 ,恢复古沉积环境 ,并判断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对淄博地区上寒武统微量元素Sr、Ba、V、Ni和氧 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属于稳定的浅海环境 ,微量元素和氧 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与海平面的波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而且从地球化学方面为层序地层的划分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也表明 ,由于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复杂性 ,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因素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分析生物礁灰岩中C,O,Sr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组成有助于研究生物礁体的形成环境.研究表明:δ 13C值的变化与生物埋藏量、埋藏速率、海平面的变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海平面上升,δ 13C值增大,同时表明造礁生物大量繁殖;δ 18O值的变化反映古环境的温度变化,δ 18O升高,温度降低; 87Sr/ 86Sr的比值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表现一种负相关性,海平面上升, 87Sr/ 86Sr的比值降低.Sr, Mn等微量元素可以间接指示礁体环境变化,并且验证了所采集的样品数据的准确性.环境变化是决定生物礁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用基于Urey模型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揭示Fe在FeCN63-和FeCN46-中的不同“自旋态”对同位素分馏行为的巨大影响,说明了只考虑“价态”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修正了关于“重同位素倾向于富集在高价化合物中”的这个广泛被接受的基本原理。并首次指出在压力导致自旋态变化的地质过程中,必定存在同位素分馏反常的复杂状况,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Deep-sea corals live in the dark cold-water environments, the food of which that provides them with energy and nutrition is a key ecological and biogeochemical problem. Currently, the most common understanding is that their food mainly comes from organic matter produced by and deposited from surface seawater. However,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y can also obtain food supply through symbiosis with a variety of chemosynthetic autotrophs and heterotrophs.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have been used to trace and reveal the food sources of deep-sea corals. They also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s of nitrate isotopes in surface seawater in the past, thus providing valuable biogeochemical data for paleoceanographic study. However, due to the widespread existence of symbiosis with chemosynthetic autotrophs,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organic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of deep-sea corals to reflect changes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The deep-sea gorgonian coral, like those gorgonian forests recently fou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relatively new and insufficiently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deep-sea corals. Thus, basic biochemical and paleoceanographic researches on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water gorgonians will provide profound and novel insights to understanding the cold-water coral system.  相似文献   

13.
哈承佑  王瑞久 《地学前缘》1996,3(2):177-181
文章对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特别是近五万年以来海平面变化提供了一些地下水蕴藏的信息。上海第四纪沉积厚度达360m以上,根据取自Ⅲ、Ⅳ、Ⅴ含水层的样品测年,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主要含水层的地下水形成距今约5万年到1.5万年之间,当时海平面曾发生过一次明显相对缓慢的下降过程,在我国东海达到-155m,所以可以推断在上海以东广大海域地区,包括舟山群岛地区海域都有大面积的含水层分布,其水文地质条件和上海地区存在连续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广西桂江流域水体中碳的来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岩溶区不同类型样品中的有机碳同位素样品前处理的分离提纯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广西桂江流域水体进行了稳定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C3植物对桂江水体可溶性有机碳(DOC)有很大比例的贡献,而水生生物对水体有机碳影响较小.抚河流域比漓江流域有较高的(DOC)含量,可能与非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高有...  相似文献   

15.
姜能 《地质与资源》1995,4(4):269-274
研究表明,太华群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矿源层。通过对比混合岩化、花岗岩化、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发现Au和Pb、Cu、Ag、Zn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变质岩,同位素证据也表明Au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太华群。  相似文献   

16.
17.
四川黄龙大湾-张家沟钙华沉积剖面的古气候记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华  杨更  覃嘉铭  郭建强  曹俊 《地球学报》2007,28(5):469-474
本文通过对黄龙景区大湾张家沟钙华剖面的系统研究,确认大湾张家沟14.0~85.0 ka B.P.钙华剖面的沉积层序,该剖面不是自下而上由老到新的正常层序,而可能是多期次(最少两期)沉积形成的.通过钙华氧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钙华沉积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在钙华剖面形成的早期,夏季风强盛,气温较高,夏半年降水较多;在钙华形成的中晚期,气候干冷且变化较大.最后,依据钙华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数据,初步探讨了该区钙华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水样中溶解性无机碳同位素测试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中溶解性无机碳(DIC)的碳同位素前处理方法由传统的BaCl2沉淀法,逐步发展到野外采样后直接通过连续流系统(GasBench-IRMS)测试.当前对于BaCl2沉淀法和连续流测试结果的差异,以及最佳DIC的前处理方法均需要开展深入研究.本文应用BaCl2沉淀法、医用无菌高密度聚乙烯瓶装样、GasBenchⅡ顶空样品瓶野外直接生成CO2气体三种前处理方法,对比研究前处理方法对采自桂林盘龙洞洞穴滴水和地下河水样中DIC碳同位素测试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BaCl2沉淀法使水样中游离CO2逸出,导致测定的DIC碳同位素值相对于另两种方法均偏正:地下河水样的碳同位素值最大偏正0.26‰;洞穴滴水的碳同位素值最大偏正0.33‰.因为野外水样采集环境的温度、大气压强与实验室内部环境变化较小,没有引起CO2、HCO3的溶解度改变,用医用无菌高密度聚乙烯瓶和GasBenchⅡ顶空样品瓶采集水样的碳同位素测试结果相同;相对而言,利用GasBenchⅡ顶空样品瓶直接产生CO2气体,能够避免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导致CO2、HCO3-的溶解度发生变化引起碳同位素分馏,是精确测定水中DIC碳同位素最佳的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吴虹 《化工矿产地质》2005,27(4):206-210
砖庙矿区硼矿石及含硼大理岩以富镁为特征,B的富集与Mg的富集关系密切。岩(矿) 石在蚀变(或成矿)过程中伴随着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岩(矿石)的REE丰度变化范围较大。 通过对含硼白云质大理岩C、O同位素及B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显示了该矿床海相沉积碳酸盐 岩的特点,地层及矿体中的硼质同来源于深部。  相似文献   

20.
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研究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取历史时期环境气候变迁资料是研究环境气候变迁的基础,在各种获取资料的方法中,树轮同位素方法是较为新颖,准确,定量的一种高分辨率方法。本文较为系统,深入地评述了树轮稳定碳同位素方法的原理及其在环境气候变迁研究的应用现状,并简要归纳了研究工作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