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期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  蒋海昆  黄瑜  曲均浩  高朝军 《地震》2014,34(2):35-44
利用Schuster检验方法, 以潮汐体应力为计算量, 采用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天山中东段ML≥2.0的地震数据, 对天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受固体潮触发情况从时、 空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Schuster检验p值时间窗平滑结果与天山地震带较强地震的发生对应较好, 尤其是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6.0级地震之前很长一段时间, Schuster检验p值时间窗平滑结果一直低于潮汐触发地震的阈值0.05, 而尼勒克6.0级地震发生后, 该值迅速恢复到较高水平, 反应了此次地震的发生与固体潮的密切关系; 从Schuster检验p值空间窗平滑结果看, 尼勒克6.0级地震也处于或接近潮汐调制触发地区。 因而, 从时、 空两方面的检验结果看, 尼勒克6.0级地震的发生受固体潮调制明显。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余震活动固体潮调制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1,27(4):363-375
基于Schuster检验对汶川地震余震受固体潮的调制触发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对引潮力、潮汐应力和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等触发地震情况的分时段分区段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北段2008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组强余震受潮汐触发明显,引潮力、潮汐正应力及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经Schuster检验平滑后均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此外,汶川余震受半月潮的调制非常明显,北段余震多发生于上、下弦时段,南段地震多发生于上、下弦和望时段.  相似文献   

3.
地球内部物质的运移,以及它们弹性性质、密度的变化,都会引起固体潮观测值改变。反之,由固体潮观测值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物质的上述变化,从而取得地震预报的依据。可靠的地震预报是建立在多台站的实时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的。如果总是用手工处理,则难以及时取得区域性的地球内部的信息。由于数字磁带可直接提交计算机处理,在地震固体潮研究中应用磁带记录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撇开地震预报,就固体潮研究本身,采用磁带记录也有省工、省时、精确等优点。因此,在一些先进的固体潮观测仪器上,磁带记录与可见的曲线记录构成两套并行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固体潮观测数据的预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固体潮观测数据的平滑检验和NAKAI法检验之方法原理和具体应用。平滑检验可以有效地监测並改正观测数据中的随机错误,突跳或坏读数;经平滑改正后,可使观测数据的读数误差小于1毫米。用NAKAI(1975)提出的方法检验观测数据可以监测仪器灵敏度变化情况和数据质量好坏,根据该检验计算获得的有关参数(主要是漂移系数和方差)剔除质量不好的48小时数据组或修正某些质量不好的数据可提高调和分析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地下流体的水位观测数据中除了含有可能的地震前兆信号外,还含有固体潮效应,气压效应,降雨量等等因素的影响.而通常认为地下水位的地震前兆信号是弱信号,难于从众多强干扰中清楚识别出来.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将综合的地下水位观测信息分解为各种因素(包括地震前兆信号)的叠加.  相似文献   

6.
利用1970~2017年天山地震带(中国境内)Ms5.5级以上地震目录,针对北天山和南天山东段Ms≥5.5级地震及天山地震带、南天山西段和柯坪块体Ms≥6.0级中强地震,计算了基于地震周期谱分析的线性合成概率预测时序变化,进行回顾性震例检验,对2018年地震形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回溯性检验效果较好,为强震趋势预测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证明了某一波群的固体潮理论值加上一个白噪可用一个AR(2)过程表示,固体潮观测序列可用高阶的AR模型逼近。给出了由AR模型参数求解观测序列功率谱的方法,并用九江台资料作了实例分析。该方法可用于对短观测序列进行谱分析,以便跟踪地震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8.
1989年洛马普列塔地震提供了一个检验某些设想的机会,这种设想认为地震前可能会出现固体潮应变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已被当作测定孕震带中弹性参数的前兆性变化的有效方法而提出来。我们分析了位于震中40公里内和破裂带南端约10公里内的两套钻孔应变仪连续运行所得的数据。一份关于其中部分数据的初步报告错误地推断,在地震前的一年内曾发生过重要的潮汐导纳变化。现在我们不能确定M_2和 O_1波潮汐幅度中的任何前兆性变化,并推测杨氏模量的任何大尺度的改变都必定在2%以内。如果这些结果带有普遍性的话,我们断定,地震前弹性材料特性的这种变化不会发生在未来震源区的整个实体内。此类固体潮幅度的变化不能视为有实用价值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9.
对云龙台的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进行了倾斜固体潮的潮汐分析,发现EW和NS两个分量的振幅因子异常变化与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潮汐分析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故振幅因子误差小、精度高;又因为对潮汐谐波波群的选择,避免了以太阳日为基础的周期性干扰,M2、O1波振幅因子的地震异常识别则简易可行,并且可信度高。云龙台的固体潮观测具有较强的地震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文中选取华北地区46次ML≥5.0地震为参考依据,计算出了其发生时刻的固体潮相位。表明,华北地区的中强地震多数发生在固体潮相位的π/2或3π/2时刻。显示出在固体潮波上存在着两个特殊相位发震概率较大。这种在应变固体潮最大或最小时段发震的现象说明,固体潮波变化形态不一定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但地震的发生明显受到日月引力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华北北部燕山褶断带的地震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某些大震前本溪井水位会出现固体潮畸变现象,其出现时间与地震前驱波十分相似。多在震前一个星期以内,而其形态和到时也较为清晰。本文分析探讨了水位固体潮畸变的形态与特点、与震前水位趋势性异常及同震阶跃现象的关系,引起水位固体潮畸变的其它干扰因素排除方法,并对进一步利用多井震前固体潮畸变资料进行震前定位的可行性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震地面运动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面运动被模拟成均值为零的两次过滤Gauss白噪声随机过程。第一次过滤削减白噪声的高频含量;第二次过滤削减白噪声的低频含量。根据地震记录的功率谱,使用非线性函数的最小二乘法,确定了两次过滤Gauss白噪声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的参数。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区小区域地震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研究了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历史地震和地震地质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估计了基岩运动的参数。众所周知,局部地质、地形和土质条件等许多因素对给定场地的地面运动特性都是有影响的。本文着重考虑了土层的特性对地面运动的影响.作为分析工作的基础,我们研究了北京地区典型土层的动力特性。为了分析市区各场地上的地震反应,我们将它分成面积大体相等的许多网格,对于每一网格都分析了相应土层柱状在指定输入运动下的地震反应,通过电子计算和绘图装置将结果用许多图件表示,从而给出了不同场地上地震反应谱和强震地面运动的地区分布。这些图件可用来作为制定土地利用和防震规划的参考。我们根据市区每一地点的计算反应谱和典型结构的平均周期确定了相应结构的地震系数,结果已绘成等值线,这些图件可作为典型结构的震害预测和抗震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Sompi谱分析方法在处理数字地震记录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化然  冯德益 《地震》1995,(4):359-364
使用数字地震记录,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20个地震5和1988年7月-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1990年7月23日唐山ML4.9震和4.9地震和1989年10月19日大同ML6.1地震P、S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地震前P、S波频谱的卓超频率fd可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5.
吴晓莉 《内陆地震》1996,10(2):130-133
应用断裂带地震复发条件概率作为潜在震源区空间概率函数来确定潜在震源区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并运用断层分段的结果,依据其给定震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计算出了未来50年地震复发的条件概率。并以南北天山地震带为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计算结果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震台阵地动噪声功率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功率谱分析的计算方法,并将功率谱应用于对上海地震台阵地动噪声记录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台阵16个子台的地动噪声功率谱在高于1Hz的频域上均低于宽频带台站的平均值,说明各子台的背景噪声符合并优于地震观测对背景噪声的要求。而对于高频段的噪声则可通过台阵的独特的数据处理,很容易将其去除。  相似文献   

17.
时变功率谱模型参数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美国西部基岩强震加速度记录资料,采用多重滤波技术计算水平向和竖向地震加速度记录时程的时变功率谱值,并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对应于各条加速度记录时程的时变功率谱模型参数值.采用经验统计方法,分析了水平向和竖向加速度时变功率谱模型参数随震级、震中距及频率的变化规律,建立其衰减模型,并由多随机变量一致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各衰减模型的系数值.通过与现有时变功率谱衰减规律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衰减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依据“固定质量法”的定义及原理,本文给出了一种判断地震空间分布分形结构及计算D_q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华北地区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一定的统计条件下,不同区域范围内、不同时间段的地震分布均具有分形结构。围绕海城、唐山大震区分别选择4个大小不同的区域,分不同时段计算其D_q—q谱。结果表明,强震前后其形态无显著变化。强震前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D_o值有降低的趋势,震后回升;在震源区周围较小区域内,D_o的变化相反;而有的区域强震前后D_o值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9.
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中一  贾晋康  王仁 《地震学报》1983,5(2):172-184
文中计算了由日、月引潮力在地球内产生的潮汐应力场,研究了潮汐应力对地震的触发作用.采用的地球模型是分为十五层的球对称模型.对于近30年来我国或我国邻近发生的七十次较大的地震,计算了震源处在发震时刻的球坐标系中的潮汐应力.通过坐标变换,得到了发震断层面中的正应力及沿错动矢量方向的剪应力.根据岩石的库仑剪破裂准则来判断潮汐应力对所研究的震例是否具有触发作用.结果表明,在七十个震例中,潮汐应力对其中四十三个有触发作用.对于华北地区的十八个震例,潮汐应力对其中十四个有触发作用.还可看出,对于浅源走滑型地震有较明显的触发作用,而对浅源斜滑及倾滑型地震则没有明显的触发作用.对国外七十二个震例的计算结果得到了类似的结论.最后,对华北地区中任一可能的发震地点,提出一种根据潮汐应力来预测发震的危险时间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虹 《华南地震》1996,16(1):10-15
将东南沿海地区划分为7个地震区带,利用历史及现代地震资料,动用混合极值理论及最大似然法分析了各个地震区带的地震危险性,并采用预测检验的方法确定了各个地震区带的危险阈值,对各地震区未来两年的中小地震及未来5年的中强地震的危险性分别给出了定量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