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外地理学名家莫不视地图为研究地理的基本工具,我不是地理学家,仅是像丁文江先生在中国分省新图再版的序文里所说的:「不过懂得地图,测过,绘过,读过地图的人」。一般人对於自己所学所习的东西,总觉得特别重要,我当然不能例外,所以读到各地理名家重视地图的议论,感觉到无上的兴奋,至於他们议论的准确程度,还要请教各位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教授于1985年5月31日到伦敦接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授予的“维多利亚”奖章。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创立于1830年,现在伦敦海德公园有面积较大的会所,收藏有大量的书籍和地图。维多利亚奖章是以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创始人之一维多利亚女皇(Queen Vietorial)命名,专门授予对地理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荣誉奖章。任美锷教授是获得维多利亚奖章的第一位中国地理学家。这次获奖者共四人,其他三人都是英国地理学家。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理学界政治地理研究源渊流长,1984年国际地理联合会世界政治地图研究组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国际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我国坚持开放搞活的今天,回顾介绍国际地理学界政治地理研究和世界政治地图研究组的组织、活动,刊物,对推动我国地理学家开展政治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定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正大约100年前,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赫特纳在形容地理学科地位低时说过:"地理学科在学校像小媳妇似的受到歧视,必须在楼底下当杂役。"这是为什么?大约在20年前,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遭受了一次重大打击。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消了地理高考。为什么取消的是地理学科,而不是别的学科?有学生这样说过:"我对地理非常感兴趣,可是把地理当成一门课程在学校学,我就不感兴趣了。"这又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正学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迄今已过了12年,该书基于《地理知识》(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当代地理学家专访栏目"汇编成集。岁月流转间,其魅力历久弥新。品读该书,不仅可以感受到老一辈地理学家们的高风亮节,而且能够窥见源远流长的中国地理科学是怎样追赶上世界潮流而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壮阔历程。  相似文献   

6.
1988年是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部的前身经济地理室成立三十周年,同时又适逢其创建人、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先生七十华诞。三十年来,在院、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吴传钧、邓静中等老一辈地理学家的带领下,经济地理室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曲折和科学实践,从小到  相似文献   

7.
正丁锡祉先生是我国著名地貌学家、自然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在国内外地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虽然我与先生没有直接的接触,只是大学期间聆听过几次丁先生的报告。但仔细梳理,却发现我大学时就读和现在工作的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原四川师范大学地理系,建系之初丁先生是名誉系主任)、硕士期间学习所在的西南师范大学城镇与环境科学系(现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博士学习期间所在的中科院成都山地  相似文献   

8.
周一星 《地理学报》2007,62(12):1335-1336
1977年由马润潮先生创意,由Allen Noble教授率团的美国地理学家代表团首访中国,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从此中国地理研究在中美两国都开始了一个新纪元.1977-2007,这30年和我从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30年几乎是完全重叠的.我作为从这一事件中获益最多的中国地理学家中的一员,愿意谈几点亲身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9.
杨修志 《地理教学》2011,(10):45-47
一位前苏联地理教育家说过:“没有地图的地理课,也就没有地理了。”这说明地理教学与地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的授课、编写试题、教学研究中,地理教师都需要用到各种地图,如政区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图像的绘制及表现效果,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及信息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理学会发起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 2 0 0 1年学术年会”于 2 0 0 1年 8月 13— 15日在上海举行。会议以“中国地理学 10 0年 :地理学基础研究与教育发展”为主题 ,得到了海峡两岸和香港地理学家 ,以及美籍华人地理学家的积极响应。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和美籍华人地理学家近 5 0 0人出席了会议 ,其中台湾代表 13 8名 ,香港和美国代表近 2 0人 ,大陆代表 3 0 0多人。吴传钧、施雅风、李吉均、章申、刘昌明、郑度、陈吉余七位院士等大陆著名学者 ,张长义、陈国…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是《地理科学》和《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的编委,生前为促进和推动两刊的创办和发展作出过特别贡献.他的不幸辞世,不仅是我国地理学界的损失,同时也是我两刊的重大损失.我们特约申元村先生撰写此文,以表达两刊编委会的沉痛悼念,寄托哀思,并共同缅怀他的业绩.  相似文献   

12.
严崇潮 《地理研究》1982,1(2):87-87
1980年9月在东京召开的2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日本地理学家协会向大会提供的《日本地理》(Geography of Japan)是一部最新的日本区域地理著作。全书由日本全国各大学和专业机构的26位地理学家编著,反映了日本地理学家对本国地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该书运用了地理学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体现了当前日本地理学在各研究领域中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正确阐明人地关系需把握的要点 地理学家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及“人与地的协调”等三个维度总结了正确看待人地关系的要点。我们认为,地理学家有关“人地关系要点”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审视地理课程是否“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张国友 《地理学报》2005,60(5):868-869
由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承办的“2005年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于8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地理学与中国发展”。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日本、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地理学者1000多人出席了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近700篇。这次华人地理学家大会已经落下帷幕,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盛会,也是一次赋有成果的大会。回顾举办全球华人地理学家大会及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的历程,有如下背景和信息与大家…  相似文献   

15.
访吴传钧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初一个温暖如春的冬日,在京郊中关村的高楼宿舍里,有幸专访了我钦慕的著名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付理事长吴传钧先生。先生虽已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思想活跃。当我谈到先生总不见老,别人称他是老地理学家中的少壮派时,他哑然一笑,说道:“我确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养身之道。如果说有常保青春的秘决的话,那就是几十年来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精神。”为了想全面了解吴先生的工作经历、治学方向,学术活动以及对发展地理事业的看法,这次访问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先生的健谈,使我的这次访问十分满意,难忘。我问道:“您为什么对地理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以致终  相似文献   

16.
尽管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等有关机构为了改进地理教学工作而组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机构,似是我认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使地理学家和地方上的教师们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同的认识。施图茨先生指出,为了切实改造教学工作,各地区的课程设计人员与教材编写人员应该有自主权。我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课程内容应该由任课教师们自行确定。  相似文献   

17.
正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早期的地理研究就是区域地理研究,区域地理学因此被认为是地理学的核心。很多著名地理学家都是区域地理学家,如近代地理学创始人德国的洪堡、李特尔等,法国地理学家白兰氏、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艾萨德等,以及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大师翁文灏、张其昀、竺可桢、胡焕庸、黄秉维、吴传钧、陈述彭、任美锷、周廷儒、李春芬、  相似文献   

18.
著名地理学家和旅游规划专家、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前身《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创刊人郭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8月30日在石家庄逝世,享年76岁。郭康先生生于1936年,山西省平遥县人,1962年9月毕自然地理专业,曾任河北省科学院  相似文献   

19.
朱竑  柴彦威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07,26(6):1304-1304
由日本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大韩地理学会协办、日本熊本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5日在日本熊本市召开。这是2006年“第一届中日韩青年地理学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延续。  相似文献   

20.
西北太平洋: 21世纪的地理--政治枢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在其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通过对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政治地图,尤其是欧洲政治地图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大陆腹地”的概念,并把中、东欧地区称为国际政治的“枢纽”地区。二战以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正是基于麦金德的这一思路,把围堵“枢纽”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拉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帷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北太平洋地区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急剧增长的军备,成为国际地缘政治中新的“枢纽”地区。本文从政治军事地理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供关心西北太平洋地区局势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