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水文和其他水化学参数以及生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区无机氮的变化特性以及计算了N:P原子比。认为造成这些变化特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等的水动力因子和生物活动过程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了盐度锋的存在和长江径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无机氮是产生沿岸侧初级生产力高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温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中部海域夏季水团的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受南海暖池的影响,海域表层强度在28~31.5℃左右,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表层盐度在32~34.1psu左右,整体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低盐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与高温区域呈现重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受夏季风和海面净热通量的影响,海水层化作用较强,整体上混合层的厚度不大,温跃层比较发育,导致跃层的厚度比较大,最高可达170m,强度也较高,大部分区域温度梯度在0.09~0.12℃/m之间;盐跃层的上界深度和厚度整体上都低于温跃层。结合表层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推测研究区东部和南部表层海水存在着较厚的低温高盐水层。  相似文献   

3.
郭水伙 《台湾海峡》2009,28(1):71-76
据南海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海水体NO3-N、NO2-N、NH4-N、DIN含量及无机氮组成的垂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O3-N、NO2-N、NH4-N、DIN含量范围和均值分别为0.00~43.9,12.32;0.00~1.69,0.07;0.17-14.87,1.32;0.35~45.92,13.73μmol/dm^3.其含量分布与垂直变化特征与深海、大洋的相似,表明南海水是太平洋的变性水体.NO3-N、DIN含量的垂直分布跃层出现于75~500m间,夏季的跃层强度分别为6.61X10-’、6.68×1012Ixmol/(dm’·m),冬季的均为5.65×10^-2μmol/(dm^3·m);NO2-N含量的最大值多出现于75~100m之间,NH4-N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0m层.在浮游植物活动较旺盛的真光层中,NH4-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平均占比为64.4%).真光层以下NO3-N为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平均占比≥90.8%).对三项无机氮含量与其他生源要素、水文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NO3-N含量与PO4-P、TDP、TP、SiO3-Si、S均呈显著正相关,与pH、DO、O2%、t则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水域夏季无机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焕祥 《海洋科学》1986,10(4):16-20
本文根据作者1981年7月3日至8月5日观测资料,对东海陆架水域(25°—32°N,122°—129°E)夏季无机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相应作了生物营养盐环境评价。 一、无机氮的分布变化 文中诸参数所用符号及单位如下。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氨氮,NH_4-N;总无机氮,∑N(上述三种盐和∑N单位,皆以mg-N/m~3表示);硝酸盐的氮磷原子比,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ella calida、Globigerinella siphonifera、Globorotalia menardii、Orbulina univer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浮游有孔虫种属组成整体上呈现为热带-亚热带群落特征,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与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区域的生物丰度相当。南海南部春季上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有孔虫集中分布在上部0~50m水层中,50m以深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迅速降低。认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到温度、水体层化、初级生产力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个别深水种(如Globorotalia menardii)出现了主要分布在0~50 m水深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7.
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林景宏  陈瑞祥 《海洋学报》1994,16(4):113-119
分析了南海中部浮游端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我国其他海域相比,本区浮游端足类具种数多,丰度低,单一种优势度低以及季节变化幅度小等特点.所记录的94种浮游端足类,主要由大洋暖水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组成,它们的分布状况与爪哇海和巽他陆架区的低盐水团以及西北太平洋次表层高盐水团在本区运动和消长的关系密切.此外,下层高盐水的涌升以及局部环流等也是影响浮游端足类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9月11日—1985年1月1日,国家海洋局在南海中部海域,即12°—19°30'N,111°—118°E,进行4个航次一周年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调查。本文根据该调查的浮游动物分层垂直资料,在我国首次报道和分析深至4000m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和总种类数的垂直分布规律,并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群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9.
东山湾海水中化合态无机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清辉  林峰 《台湾海峡》1993,12(3):287-292
1988年5月东山湾海水中硝酸盐、铵氮、亚硝酸盐和总化合态无机氮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44、1.60、0.49和5.53μmol/dm~3;8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3、0.88、0.39和3.10μmol/dm~3;11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48、0.61、0.31和7.40μmol/dm~3;1989年2月航次这些要素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5、0.39、0.48和13.2μmol/dm~3。不同季节无机氮的主要外部来源不尽相同。除冬季外,其他季节无机氮的分布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浮游植物摄取的影响,其中秋季的影响最大。此外,夏季无机氮的分布还受到上升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海洋信息,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的陆坡和海盆区表层沉积物及分别位于陆坡和海盆的2根柱样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CaCO3和生物硅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沉积物由三类颗粒组分构成,其中,第一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在5~10μm之间,主要由陆源矿物碎屑组成;第二类组分的峰值粒径在40~70 μm之间,主要由有孔虫和硅藻组成;第三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 400 μm,由生物骨骼碎屑组成.这三类颗粒组分中第一类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均存在,第三类则随机分布,第二类颗粒组分多以有孔虫为主,其含量受水深控制.在南海中部碳酸钙临界补偿深度[Dc(CaC03)]以浅的陆坡区,因有孔虫含量较多,沉积物粒度曲线多为双峰形态,而在Dc(CaCO3)值以下的海盆区,因大部分有孔虫被溶解,沉积物中第二类颗粒组分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硅藻,沉积物粒度曲线呈单峰或双峰形态.无论是陆坡区还是海盆区的柱样沉积,其平均粒径、第二类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均反映了有孔虫或硅藻含量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南海中部古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对2002年5月采自南海南部11个站位的28个浮游分层拖网样品的定量研究,初步分析了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16属221种多孔放射虫,其中泡沫虫目123种,占总种数的55.7%;罩笼虫目98种,占总种数的44.3%。罩笼虫目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罩笼虫目与泡沫虫目个体数量之比平均达1.73。多孔放射虫的属种组成呈现明显的热带暖水动物群的组合面貌,优势种相当突出,其组成与南海中北部海区及其它低纬度大洋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反映了南海南部海区独特的多孔放射虫属种组成特征。多孔放射虫丰度在不同水层中因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平面分布趋势,惟一相似之处是高值多出现于西南或东北部海区;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分布趋势,丰度和属种数最高值均出现于0—50m水层,在50m以深丰度和属种数均明显减少。各站位间简单分异度S变化幅度较大,在75—140种之间;而复合分异度H(s)变化幅度较小.在3.5-4.0之间。总体来说分异度值均比较高,表明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多孔放射虫种类多样性程度比较高,种群比较繁盛。  相似文献   

12.
南海中部海区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小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嘉东 《海洋与湖沼》1991,22(4):353-359
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1983年9月—1985年1月在南海中部海区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溶解氧的垂直结构特征和氧最小值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水深500m至1000或1500m处终年存在着氧含量普遍小于2.0×10~(-3)的氧最小层,其厚度南部高于北部。氧最小值的含量在(1.65—2.10)×10~(-3)之间,其量值也明显地随着纬度而增加。文中还对氧最小层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中部小于2μm粒级的11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分析表明,粘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伊利石含量占优势,并由西北逐渐向东南方向减少;蒙脱石含量仅次于伊利石,其变化趋势与伊利石相反。根据粘土矿物的分布和组合,认为南海中部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主要来源于北部的亚洲大陆,其次是南海东部及南部的邻近岛屿。蒙脱石除源于大陆派生的岩石风化物外,主要来自火山物质的蚀变。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主要阐述华南地区亚热带的河流、河口、海湾、外海不同水体中,无机氮含量的组合结构存在差异,并指出人为氮源的影响程度是造成无机氮含量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以及可从无机氮含量结构上看出水体受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汪立宜  田春雨  王宪 《台湾海峡》2010,29(3):320-324
于2006~2008年间2次对湄洲湾中部海域水体中石油类含量进行了调查,发现2006年该海域水体石油类含量为9.27~78.91μg/dm^3,平均含量为28.12μg/dm^3;2008年湄洲湾中部海水石油类含量为8.36~23.34μg/dm^3,平均含量为15.10μg/dm^3.在垂直方向上,其石油类含量的分布较为复杂,不过大体呈现出表层低、底层高的特征.结合前人的调查结果,得出1992~2008年湄洲湾中部海域水体中石油类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虽时有波动,但总体较为平稳.1997年湄洲湾水体中石油类的平均含量为23.70μg/dm^3,而近几年对该湾的调查结果与10a前的比无太大增高.这可能是湄洲湾良好的水体交换条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南海中部沉积物类型和沉积作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83年10月和1984年6月两个航次期间在南海中部海域内采集的130个站位的沉积物组分全面鉴定(粒度、砂级全组分、轻重碎屑矿物、粘土矿物、有孔虫、钙质超微、放射虫、硅藻和孢粉等生物鉴定、化学定量分析、少量~(14)C测年等)为基础,以1∶300万南海中部沉积物类型图为依据,讨论了沉积物主要类型、分布和沉积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东海黑潮区海水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112个沉积物样品中的22种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1)主要元素Si(包括自生硅)、Al、Ca、Mg、Fe、Mn、Ti、Na、K等,基本上受沉积物类型的控制,陆坡碳酸盐和深海粘土两大类型的沉积物,其矿物组分的差异和相对数量决定了各主要元素的分布;(2)以陆源碎屑成因为主的深海粘土类较有利于微量元素的富集,但微量元素含量与典型大洋沉积物相比,表现出地区差异性。文中通过对各微量元素的相关性、赋存状态以及共生组合分析,提出Ni、Cu、Zn、Co、Pb等重金属元素部分通过铁锰胶体粒吸附,部分通过粘土矿物吸附而富集;B、Ti、Zr、Cr、V主要为粘土吸附;Sr与Ca同属生物成因聚集;Ba除与生物作用有关外,尚与Cu、Pb、Ag共生并与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3)有机碳和氮含量除与生物量有关外,它们与沉积物粒度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南海中部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129种,划分出结节圆筛藻-辐射圆筛藻-具槽直链藻-条纹小环藻组合、结节圆筛藻-楔形半盘藻-菱形海线藻-海洋菱形藻组合、结节圆筛藻-楔形半盘藻-海洋菱形藻组合等3个硅藻组合区。文章根据硅藻的数量分布,分析了其控制因素,并根据培氏根管藻和淡水硅藻分布,讨论了黑潮和陆地径流对本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