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近期博斯腾湖水位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新疆博斯腾湖1987年以来湖泊水位的变化(上升)与主要补给河流开都河径流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而这与发源于天山中段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的河流, 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很大有关. 全球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中亚干旱区是全球温度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 当地的气象资料表明, 过去20 a年平均温度明显升高的趋势, 对水资源储量和补给来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基于水量平衡的博斯腾湖水位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新疆南部地区重要的淡水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博斯腾湖水位多次剧烈变动。尤其是近30年,博斯腾湖水位波动尤为剧烈,甚至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给该区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博斯腾湖流域1986~2012年的气象水文数据,得到1986~2002年博斯腾湖水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在于开都河径流量的增加及开都河灌区引水量的减少。2002~2012年,开都河径流量持续走低,地下水的开采导致河道损失水量增大以及泵站扬水量的增加使得博斯腾湖水位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伊塞克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及其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气象、水文、冰川变化和人类活动序列资料,应用水量平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吉尔吉斯坦伊塞克湖1927—2008年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是湖泊水位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水量平衡各要素中,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与湖泊水位变化的正相关关系最为密切,而灌溉耗水对目前湖泊水位的变化的影响仅处于次要地位.由于气候变化,流域高山区气温上升显著,湖面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增加明显,导致湖面于1998年停止下降,开始回升,到2008年底已经上升了0.59 m.按照所有SRES情景预估的未来升温情况,伊塞克湖水位还将会因为雨雪比例的增大及冰川融水的大量增加而上升.因此,伊塞克湖水位现在已经处于自然波动恢复状态中,不需要从其他流域向伊塞克湖调水来恢复湖水位,但要注意灌溉回归水可能会对湖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1975-2006年西藏羊卓雍错流域内湖泊水位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1975年地形图、1988年至2006年的TM、CBERS卫星遥感资料和1962-2006年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以及1974-2005年的湖泊水位水文资料,对西藏羊卓雍错及其流域内的空姆错、沉错和巴纠错等4个湖泊的水位变化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湖泊面积在近30 a来呈缓慢下降趋势,2005年与1975年相比,分别减少了46.55 km2、1.73km2、0.03 km2、6.01 km2,减少幅度分别为7.2%、4.3%、0.1%、13.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羊卓雍错的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在降水增加、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降水增加导致的补给影响,是湖泊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位于受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新疆博斯腾湖提供了全新世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可靠记录。对该湖钻探岩芯、沉积年代以及孢粉、碳酸盐含量、粒度等代用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到全新世早期湖泊干涸,风砂沉积盛行,气候干旱;约8cal.kaB.P.以来现代湖泊形成,气候相对湿润,其中,约6.0~1.5cal.kaB.P.期间代用指标A/C值指示的流域湿度增加,盘星藻指示的湖泊深度最大,全新世最湿润时段发生在中晚全新世。博斯腾湖记录的早全新世干旱和中晚全新世湿润的气候框架得到中亚其他较高分辨率湖泊记录的支持,具有普遍性。亚洲中部西风影响区这一全新世气候变化框架与亚洲季风区早中全新世夏季风强盛、中晚全新世季风衰落的变化模式显著不同,具有近似反相位(out of phase)变化特征。广大中亚内陆干旱区中晚全新世湿润气候不大可能是东亚季风深入内陆造成的,更可能是通过西风环流与高纬度北大西洋相联系,其驱动机制需要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1990-2007年贡嘎山海螺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使用1990-2007年近20 a的径流和相应的降水、温度等资料,对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冰川河年径流与季节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与季节径流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不同,各个季节径流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平均地温逐年升高是海螺沟年平均径流量增加的关键因素,相对影响力为77%,降水因子占23%.春季径流量的增加归因于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其影响程度为68%;温度同样是影响夏季径流的主要因子,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相对影响程度分别为34%、 31%;降水量增多、平均地温升高是秋季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对影响程度分别是35%、 65%;影响冬季径流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平均地温,影响程度分别是36%,64%.温度是影响冰川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共性主导因素,气温升高及其导致的地温显著增加是海螺沟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亚地区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加剧了中亚地区的干旱威胁,使得因干旱引发的水资源短缺、生态退化及跨境河流争端等问题更加突出。研究显示:过去半个多世纪,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表征的中亚地区干旱程度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但伴随着区域的高温波动,中亚地区帕默尔干旱指数自2000年以来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约65%的区域表现为干旱化程度加剧,且在未来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中亚地区干旱强度持续增强。设计“去趋势”数字试验定量解析干旱指标对气候变化中各项因子的敏感性,发现气温对中亚干旱化趋势影响较大,降水变化加大了干旱的变率。从不同干旱亚类来看,中亚地区极端干旱区和干旱区面积以0.02×104和0.22×104km2/a的速率增加,主要集中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哈萨克斯坦南部等地区。同时,平原荒漠区的植被蒸腾和土壤水耗散量加大,浅层土壤含水量(0~10和10~40 cm)分别约有84%和81%的区域表现为下降趋势,导致一些依靠地下水和土壤水维系生存的、抗旱性弱的浅根系荒漠植物衰亡,生态农业干旱加剧,且水文干旱呈更加复杂的态势,研究结论为中亚地区水资源规划管理和生态保护提... 相似文献
9.
中亚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廊道,气候变率时空差异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该地区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备受关注。文章参照世界数据中心古气候资料共享网收录文献的关键词,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该地区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文献;并结合中亚自然资源图集的政区、湖泊、山脉等地名信息,构建了面向该类文献的数据挖掘技术;据此提取了研究区(点)、时间、代用资料与研究结果等信息,分析了其间该地区冷暖与干湿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主要结论有:1)中亚地区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已有研究重点为局地温度、降水/干湿变化重建与冷暖、干湿、湖泊水位等的阶段性差异分析,其中尤以干湿相关研究居多;所用代用资料主要有树轮(占44.2%)、湖泊沉积物(占41.9%)、冰芯(占9.3%)等,其中湖泊沉积物、冰芯、石笋可覆盖整个2000年,而最长的树轮仅覆盖过去1100年,且多数集中在1700年之后;研究区集中分布于西天山及帕米尔高原、巴尔喀什湖、咸海及周边地区;研究时段虽覆盖整个2000年,但高分辨率重建工作主要集中于16世纪之后。2)中亚地区公元1~3世纪末、15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气候相对寒冷,5世纪中期~9世纪末、12世纪中期~14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以后气候总体温暖,但在1230年前后和1680年前后也分别出现过显著转冷和回暖;20世纪后期的温暖程度可能与其前千年的最暖时段相当。西天山、帕米尔和咸海三地干湿的百年尺度阶段变化并不同步;其中在百年以上尺度,咸海及周边地区公元1~5世纪、10~12世纪中期相对偏干,5世纪~9世纪、12世纪后期~15世纪中期相对偏湿,此后缓慢转干持续至今;而在年代际尺度上,西天山和帕米尔山地降水自1980年起曾显著增加,但至2000年以后又显著转干。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2008~2012年水质水位数据,分析水位变化下的鄱阳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研究水位变动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质自2007年起呈恶化趋势,主要在水位涨落下湿地植被生物净化作用强弱转换影响下,丰水期水质好于枯水期。但有时因降雨初期非点源污染加剧,水位上升而水质下降;(2)水质沿主航道水流方向从主湖体东南部到入江水道逐渐好转,主要受乐安河、信江等入湖河流携污影响,同时受到滨湖城镇排污、采砂加剧内源污染释放等的影响;(3)星子站水位每上升1m,鄱阳湖全湖Ⅰ~Ⅲ类水比例提高6.2%。 相似文献
12.
13.
ZHANG Chengjun ZHENG Mianping Alexander PROKOPENKO Steffen MISCHKE GOU Xiaohui YANG Qili ZHANG Wanyi FENG Zhaodo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83(6):1101-1115
Abstract: The Early Holocene paleoclimate in Bosten Lake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Basin, southern Xinjiang, is reconstruct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a 953 cm long core (BSTC2000) taken from Bosten Lake. Multiple proxies of this core, including the mineral components of carbonate, carbonate content,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arbonate, Ca/Sr, TOC and C/N and C/S of organic matter,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climatic change since 8500 a B.P. The chronology model is made by nine AMS 14C ages of leaves, seeds and organic matter contained in two parallel cores. The climate was cold and wet during 8500 to 8100 a B.P.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8100 to 6400 a B.P.,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 and the lake expanded. The lake level was highest during this stage. Then from 6400 to 5100 a B.P., the climate became cold and the lake level decreased slightly. During the late mid-Holocene, the climate was hot and dry from 5100 to 3100 a B.P., but there was a short cold period during 4400 to 3800 a B.P. At this temporal interval, a mass of ice and snow melting water supplied the lake at the early time and made the lake level rise. The second highest lake level stage occurred during 5200 to 3800 a B.P. The climate was cool and wet during 3100 to 2200 a B.P., when the lake expanded with decreasing evaporation. The lake had the last short-term high level during 3100 to 2800 a B.P. After this short high lake level period, the lake shrank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lower temperature and reduced water supply. From 2200 to 1200 a B.P., the climate was hot and dry, and the lake shrank greatly. Although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somewhat from 1200 a B.P. to the presen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dry. The lake level began to rise a little again, but it did not reach the river bed altitude of the Konqi River, an outflow river of the Bosten Lake. 相似文献
14.
呼伦湖湿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呼伦湖湿地所在地区的气象站1961—2005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量资料及呼伦湖区域1959—2006年的水体面积、水位深度、水质状况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呼伦湖地区近45 a来的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趋势,其空间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形是影响气候空间变化的主要因子;呼伦湖地区气候暖干化是造成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荒漠化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显著的气候暖干化加速了湖水水面积减少、水位下降和水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5.
选用昆明市日气象资料、松华坝水源区降水资料,结合水源区土壤及土地利用数据,建立松华坝水源区SWAT模型。分别用水源区牧羊河流域中和站及冷水河流域白邑站的月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结合IPCC的A1F1、B1气候变化情景以及15种假定气候情景,以19931999年为基准期,用率定好的SWAT模型预估未来变化情景下松华坝水源区两流域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在A1F1和B1情景下牧羊河流域径流相对基准期分别减少6.7%和5.3%,而冷水河流域径流变化不大;另外,水源区温度升高1℃,牧羊河和冷水河径流分别减少9.6%和1.53%;若降水增加10%,则牧羊河和冷水河径流分别增加22.55%和13.9%。这一结果为未来变化情景下水源区水资源调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