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通过对传统米级旋回成因的讨论,提出了在传统的四种米级旋回之间存在米级旋回的过渡类型,即单岩性米级旋回的观点,并从米级旋回的成因及层序—岩相古地理方面对单岩性米级旋回的形成模式进行了分析,在野外露头对北京西山张夏组碳酸盐岩进行了旋回地层划分,就沉积间断面不易识别的旋回地层进行了讨论,并识别出了单岩性米级旋回。层序—岩相古地理背景下的米级旋回模式,可对米级旋回的平面展布进行预测;单岩性米级旋回的发现,有利于提高三级旋回层序识别及划分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48,自引:7,他引:41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 ,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 ,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 ,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 ,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 ,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 ,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 ,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 ,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 ,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 ,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 ,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 ,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 ,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 ,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 ,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 ,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 ,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 ,甚至  相似文献   

3.
米级旋回层序的成因类型及其相序组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与米兰柯维奇旋回存在成因联系的幕式地层堆积作用的结果,是在地层记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在不同的古地理背景中,受物质来源及沉积动力学背景的控制,故发育具有不同相序组构的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因此,相序组构特征就成为米级旋回层序类型划分的基本准则。地层记录中米级旋回层序的广泛发育,以及它们在长周期层序中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和地史演化特征,由不同相序组构所反映的成因类型以及由不同类型所指示的沉积动力背景等等,不但表明了米级旋回层序是描述地层结构的基本工作单元,而且是对“准层序”的延展和补充。在海相地层中,不管是碳酸盐岩还是陆源碎屑岩地层,这种厚几厘米至几米的米级旋回层序,大致都可以划分为正粒序和反粒序两种相序组构,正粒序组构主要是潮汐作用的结果,而反粒序主要是以波浪作用为主的浅海环境的产物 不管是正粒序还是反粒序序列,均构成总体向上变浅序列。由此,碳酸盐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及环潮坪型 碎屑岩米级旋回层序可划分为潮汐动力型及波浪动力型。米级旋回层序的界面是由高频率海平面变化所产生的非沉积作用面,包括瞬时暴露间断面和瞬时加深淹没间断面乃至它们的相关面,这些在区域上延伸较远,甚至。  相似文献   

4.
苏皖地区石炭系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详细的岩石岩相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对苏皖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阐述了沉积层序的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探讨了三级层序和层序区域对比的基本特征.研究表明,苏皖地区石炭系可识别出9种主要岩相、20种微相和11个三级沉积层序.Ⅰ型沉积层序边界识别标志有地表或海底侵蚀、地层上超,界面上下岩性岩相、古生物及氧碳同位素值的突变,界面的区域可对比性等,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古风化壳面、古岩溶面、侵蚀面和暴露面四种类型.陆表海盆海水较浅,沉积物常露出水面而遭受侵蚀,形成较多的Ⅰ型层序边界.三级层序发育TST,LST不发育或难以识别。  相似文献   

5.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露头剖面及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测井曲线,详细地分析了延长组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由1个超长期旋回,4个长期旋回,9个中期旋回及若干个短期旋回组成。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在研究区形成了两个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升降面(SLSB2和SLSB1),该界面为超长期旋回的顶、底界面。长期旋回层序为一套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序列,界面是低角度的侵蚀不整合面和与其相应的整合面。研究区3个长期旋回层序界面自下而上依次为:区域性基准面抬升所形成的水进界面,相当于"李家畔页岩";区域性的泥岩、凝灰岩标志层,相当于长6油层组底部的k2标志层;区域性的相转换界面,相当于长4 5和长3的分界面。中期旋回和短期旋回层序界面主要为不同级次的湖泛面、冲刷侵蚀面、岩石类型或相组合的转换面、岩石相内部的层理变化界面、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界面等。在界面识别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沉积旋回及界面的空间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级次界面的识别是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的核心,对于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地区的青山口组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从中识别出6个具等时意义的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4级层序)。建立了层序界面的岩心识别标志,即旋回叠加样式的变化面、岩性突变面—冲刷面、相类型的变化面和暴露剥蚀面,在测井曲线上,层序界面位于测井曲线幅度发生明显变化或曲线组合型式的转换处,在研究区地震剖面上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超削反射终止特征)不明显。根据层序划分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把4级层序界面划分为不整合面、沉积作用转换面和顶超面,并对层序界面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确定了研究层段湖泛面包括三角洲体系—湖泛面、深水湖—浊积体系—湖泛面和河流体系—洪泛面3种类型。层序界面和湖泛面的识别和确定,对于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对储层分布规律的研究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1:5万区调中的基本层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层序是一段地层沉积特征的客观表现,可根据实际观察到的单层覆规律和界面特征来划分,不受其成因或环境解释的影响,根据其控制因素可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包括自旋回性基本层序和他旋回性基本层序)和非旋回性基本层序。野外应注重其顶底界面的识别。其垂向叠覆具有规律性变化特点,在层序发展不同阶段,基本层序的叠覆规律亦相应变化。基本层序不具级别意义,其规模受所描述的地层所控制。米级旋回的研究仅限于他旋回性基本层  相似文献   

8.
层序地层学及旋回地层学的大量研究成果研究,浅海相地层的旋回记录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进行露头层序地层研究中,不能机械地识别层序界面及进行体系划分,岩性、岩相,相序及其有序又珈形式才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旋回层序的界面有两种类型;暴间断面及加深饥饿间断面。  相似文献   

9.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标准孔古气候旋回宏观识别标志的研究,并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解决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和200余个钻孔的等时对比问题,在此基础上制作了高精度对比的剖面图及准瞬时岩相古地理图,为研究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古地貌变迁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资料。运用“基准面旋回”作为层序地层的划分依据,以古土壤层及其可与之对比的暴露面和河流冲刷面为边界,将平原第四系划分为9个亚层序,并发现亚层序与气候旋回呈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侏罗系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含煤和含铀岩系,目前对侏罗系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靠野外露头、录井岩性等进行宏观厘定,但在宏观特征无明显差别的地层中,层序界面厘定往往存在人为经验识别的随意性。为此,通过东北缘露头剖面和近千口钻孔电测曲线等常规识别工作,综合二维地震剖面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垂向上的变化,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中识别出3个长期旋回层序界面(TSB1—TSB3)和7个中期旋回层序界面(SB1—SB7)。由于CIA垂向上的变化反映了延安组和直罗组沉积期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可将其用于层序界面厘定。综合识别层序界面不仅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赋予关键层序界面古沉积环境属性,减弱人为经验识别的影响,从而为整个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淹没不整合型层序——一种特殊的加深淹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淹没不整合型层序以其凝缩层直接覆盖于层序界面上,即凝缩层+高水位体系域层序类型为特征,以不含有任何暴露证据而区别于层序地层学定义的Ⅰ型和Ⅱ型层序界面,成为碳酸盐地层层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三级旋回层序界面。以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的特征描述、鉴别方法和实例分析阐述了淹没不整合是一种旋回层序的特殊类型即加深淹没型层序界面。这种淹没不整合型层序在油气运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覆岩空间结构学术观点对孤岛顶煤综放采场冲击矿压机制及其控制技术进行研究。根据覆岩关键层的岩性、层位、范围等因素,覆岩关键层空间结构分为覆岩空间大结构和基本顶有限矿压结构。孤岛顶煤采场冲击矿压发生机制:①孤岛顶煤综放采场 ? 型空间大结构形成过程是集中压力逐渐增加的过程,是该时间段发生冲击矿压的力源;②采场基本顶形成最下位 ? 型空间结构后,随着工作面推进,基本顶块体产生滑落失稳,造成工作面冲击矿压现象。通过对分段来压理论、基本顶结构失稳理论和坚硬顶板预断裂理论对覆岩关键层空间结构运动的控制作用研究,提出采用覆岩空间结构理论分析、分阶段降低放煤率、坚硬覆岩预爆泄压技术、覆岩坚硬岩层破裂的微地震监测技术等方式方法预防冲击矿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义敦地区处于活动岛弧带,1:5万区调将原图姆沟组自下而上分解为党恩组、列衣组、曲嘎寺组和勉戈组。以曲嘎寺组底部的I型不整合面及勉戈组底部的II型不整合面为基准,结合内部沉积组合特征,尝试划分出3套三级层序地层,即下部层序(未见底)、中部I型碳酸盐层序和上部II型层序(包括喇嘛垭组),在这些层序内各体系域发育齐全,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层序地层格架、沉积体系配置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地表露头和钻井岩心的观察, 以及测井曲线和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对分割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陆相碎屑岩充填实体的层序界面进行了识别和追踪,将该区层序界面划分为两种类型: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和最大湖泛面,据此在全盆侏罗系地层中识别出13个层序界面,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据盆地沉积特征,自西向东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层序剖面,进行盆地内不同相带间的层序对比,建立了研究区侏罗纪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在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中识别出4种沉积体系:冲(洪)积、湖泊、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在层序格架中讨论了各沉积体系的横向展布,大体是从盆地西缘到东缘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湖底扇—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曲流河的展布方式。其中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三角洲—滨浅湖分布范围广阔,且三角洲与浅湖相在垂向上频繁交替。  相似文献   

15.
刘志峰  印斌浩  刘志鹏 《地质与资源》2013,22(2):120-124,147
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地震反射特征等识别出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二叠系底面、三叠系顶面以及两系之间的分界面均为层序界面,且这3个界面均是区域性的岩性突变面.受其启示,对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的分界面进行了分析,发现该界面同样为区域性的岩性界面,同时还是地层缺失面、地震强反射界面,判断其亦为层序界面.因此,本区二叠系、三叠系共划分为3个层序,在每个层序内部又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  相似文献   

16.
钻探作为获取深部地质信息的最直接手段,可查明第四纪地层序列,确定基岩顶面埋深与起伏、验证推测模型、研究地质构造、圈定地质体间的重要接触关系,服务于覆盖区填图。物探测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井内探测手段,利用特定的岩性或岩性组合对应着特定的测井参数组合的特点,利用测井参数组合可识别地层的岩性、确定地层的深度与厚度,可进行地层划分对比等。钻探-物探测井技术的综合利用,将提高覆盖区勘探效率,降低勘探成本,为下一步开展的覆盖区填图工作提供技术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7.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杭乌拉山以北哈日奥布日格断凹陷盆地两侧,北东向出露770km2的哑地层,前人将其划为二叠系双堡塘组,但该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石组合及层序特征,与内蒙古岩石地层所述的双堡塘组的现在定义和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完全相悖。采用现代沉积学理论和层序地层学方法,开展岩石组合、基本层序、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研究,划分出3个段级填图单元。根据发现的笔石化石和被晚泥盆世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侵入的关系,将地层时代确定为早志留世,改划为志留系圆包山组。泥盆纪区域变质变形作用使其发生浅变质和片理化变形,并形成轴向北东的复式向斜构造。后期叠加构造变形,形成紧闭倒转褶皱。志留系圆包山组的确定对本区地层划分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结合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识别辽河西部凹陷欢喜岭地区各级层序界面,建立地层层序格架,探讨地层格架下沉积相类型、演化规律以及平面展布,并就有利沉积相带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钻测井资料看出,层序界面识别标志主要为岩性和颜色发生突变,沉积相类型发生突变,电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等;将欢喜岭地区沙河街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12个四级层序;沙河街组三段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其中,上亚段扇三角洲发育,中亚段广泛发育湖底扇相沉积,下亚段以深湖、滨浅湖相为主,斜坡边缘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湖底扇相和下亚段扇三角洲相的储集物性最好,为有利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9.
第四纪钻孔岩芯时间标尺的建立是分析平原覆盖区第四纪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江苏扬州市施桥镇运河大桥东侧YBK1孔岩芯中总厚度95.50 m的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颜色、物质组成、沉积结构和接触界面形态等特征,并对地层进行详细分层基础上,综合采用AMS14C、光释光、宇生核素埋藏和古地磁等年代测试,建立了YBK1孔的第四纪地层年代标尺。结合地层的结构、构造、标志层等的标志,确定YBK1孔第四纪沉积物下覆地层为白垩系浦口组红色粉砂岩,第四纪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4套地层,从老到新分别为:中更新世晚期的启东组上段,发育时代为0.1~0.3 Ma,厚度30.20 m,以河床相砂砾层为主,成分较杂;晚更新世早期的昆山组下段,发育时代为0.1~0.045 Ma,厚度仅1.80 m,以残留的河床相砂砾为主;晚更新世晚期的滆湖组中段,发育时代为0.045~0.01 Ma,厚度仅3.40 m,以海滨形成的灰色粉细砂和灰黄色砂砾层为特征,晚更新世晚期的上段及下段均未见残留;全新世如东组沉积厚度较大,达55.10 m,可进一步分为上、中、下三段,分界年龄约为2.5 Ka和7.5 Ka。该区的全新世以滨海、河口、河漫滩沉积物为主,其厚度突然增大与全新世时期的河床改道密切相关。从YBK1孔的岩性特征分析,研究区域缺失早更新世及中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时期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以少量残留粗颗粒河床相沉积物为特征;全新世时期,因河流改道,地表水动力条件减弱,沉积了较厚的全新世沉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