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东部含幔源包体的早第三纪玄武岩已发现的有吉林双辽、河北阳原和山西繁峙。本文详细研究了这三个地点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地点的幔源包体以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其结构主要为残斑结构。包体中橄榄石显示明显的优选方位,发育有反映高温位错蠕变机制的位错亚构造。包体的平衡温度在800一1100℃之间,压力为0.7一1.7CPa。来源深度为28一52km。采用显微构造应力计计算的差异应力在17一24MPa之间,由橄榄岩高温流变律计算的应变速率为10 ̄(-15)-10 ̄(-18)s ̄(-1)等效粘滞度为10 ̄(21)一10 ̄(25)spa.S之间。中国东部早第三纪与晚第三纪以后的幔源包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表明晚第三纪以后的上地幔继承和发展了早第三纪时的特征。中国东部早第三纪以来的上地幔符合大陆拉张带和裂谷上地幔的流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济阳凹陷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国连 《矿物学报》2006,26(3):335-345
对济阳凹陷的第三系火山岩、基性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分别总结了火山岩、基性侵入岩岩石类型及其特征。碱性系列玄武岩主要为钠质系列,具上地幔来源的特征。从古新统到渐新统,玄武岩熔融程度降低,岩浆地幔源深度增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数据表明,第三纪火山岩源区存在不协调现象。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本区玄武岩为大陆裂谷成因。钐-钕、铷-锶及铅同位素的数据表明,火山岩与侵入岩同源,都来自上地幔。玄武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过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Rb/Sr相关性表明早、晚第三纪的幔源类型上存在差别。第三纪火山岩数据点分布于DMM,EMIH和EMII三个端元之间,反映第三纪火山岩成因与这三个端元不同程度混合有关。本区火山岩成因与幔源有关,地幔不相容成分的特征表明有沉积物混入的可能,不排除是陆壳物质混入,不同深度岩浆的混合也是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
青海玉树囊谦第三纪盆地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盆地沉积特征及地层生物入手,通过分析早第三纪囊谦盆地气候环境,认为属湿润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盆地岩相古地理揭示,盆地早期为反映构造活动强烈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组合;晚期为反映构造稳定的河流-湖泊-小型扇三角洲沉积组合。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新数据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朋武  崔军文  高锐  李莉 《地球学报》2001,22(6):563-570
5个新的古地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成果反映了柴达木地块晚第三纪以来的旋转运动特征。东西部旋转运动的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即从西到东从北转向北东,与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对应性。与塔里木南缘相对照,则更进一步说明了青藏高原北缘旋转变形的差异性。柴达木盆地和酒泉,肃北旋转方向的差异预示了两地区间存在左旋错动。  相似文献   

5.
合浦盆地——中国南方扭性盆地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俊君  张家骅 《地球科学》1994,19(2):194-200
位于广西南部的合浦盆地是中、新生代发育的小型沉积盆地,从该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及大量地震资料揭示的盆地结构构造特征分析认为,合浦盆地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受到区域性力偶的控制,表现出明显的张扭作用特征,后期(第三纪)受到压扭作用的强烈改造,合浦盆地这一发育特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南方众多沉积盆地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高海拔山地碳酸盐岩风化壳的发育特征及其地貌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区位于云南东川拱王山山顶的落雪,海拔高度在3600m左右。山顶面为一缓丘及丘间溶蚀洼地构成的第三纪残留夷平面。在夷平面上发育了碳酸盐岩的黄色风化壳。本文基于风化壳的地球化学、物理化学及矿物学等特征,重点研究了风化环境对风化壳发育特征的影响,以及风化壳与第三纪残留夷平面的关系。所研究的风化壳剖面发育于低温、降水充沛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风化壳仍处于CaO、MgO淋失, SiO2富积阶段,是一种弱度风化的富SiO2风化壳。风化壳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第三纪夷平面解体之后,而不能代表第三纪夷平面的原有相关堆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黄骅坳陷第三纪隐伏火山岩的59件岩石全分析资料,认为第三纪火山岩疆碱性玄武岩系列,随着时代由老至新,岩石碱性程度逐渐降低。通过岩石化学特征、岩石类型、岩浆系列及演化趋势的研究.均表明第三纪隐伏火山岩属大陆裂谷作用的产物,黄骅坳陷为新生代弱火山活动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至黑海一带晚第三纪沉积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至黑海一带晚第三纪地层主要剖面沉积特征的对比分析,参考板块构造的研究成果,初步论述了本区古地中海(特提斯洋)在晚第三纪的存在,消失及演变过程,认为咸海,里海和黑海均形成于晚第三纪,是古地中海水退出后保存在大陆上的残留海或淡化海,对研究区晚第三纪的古气候及成矿作用,也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9.
晚第三纪以前形成的古土壤可以揭示地质时期的古环境。辨识古土壤的主要标志包括野外形态特征、微形态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当前古土壤分类一般基于现代土壤的系统分类体系,即采用诊断层和诊断特征,辅之以古土壤总体的化学性质等指标划分古土壤类型。形成于晚第三纪以前的古土壤可以重建全球范围的古气候变化历史,同时揭示前寒武纪时期古大气O2分压以及后寒武纪时期古大气CO2浓度水平的演化过程;古土壤具有空间和时间等多重信息,能反映流域或区域的古景观、古地貌、古水文特征。但目前缺乏一个广为接受的古土壤分类系统,成岩作用对古土壤特征的影响以及古土壤记录的古环境信息机制与解译等方面也还需要深入探讨。今后必须加强成岩作用对古土壤特性的影响以及现代土壤与其环境的对应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西兰原油生物标记化合物的一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西兰原油形成于白垩-第三纪以至第四纪.形成环境为陆相沼泽和滨-浅海沼泽.姥植比及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反映了高等植物对生油母质的重要贡献.经受生物降解的油苗有海松烷存在.新10原油是受火山热力作用由火山灰夹层中湖相有机质在短期内(更新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中牟凹陷边界断裂"左行走滑拉分"是中牟凹陷形成的主导因素,从中生代(侏罗纪)到早第三纪,沉积中心由北向南迁移,凹陷内的南部凹陷为南断北超的"箕"形凹陷,具有西深、东浅的特征,其演化主要分为三期:侏罗纪左行走滑拉分盆地发育期,早第三纪断陷期,晚第三纪、第四纪为坳陷期。  相似文献   

12.
从盆地沉积和古构造分析鲁西中新生代地壳伸展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西处于差异性升降活动的古构造基础之上,其地壳伸展史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晚第三纪-第四纪,共五个发育阶段。各个阶段的古地理环境,反映了伸展构造的几何样式:发晚侏罗世的断陷湖盆地,构左行斜列的平面组合格局;白垩纪是以沂沐裂谷主干的“入”字形断陷局,并发生自北西向南东方向的迁移活动;早第三纪是以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断陷共存的组合形式,并发生由南东北西的迁移活动;晚第三纪是以  相似文献   

13.
华南热带红土期及风化矿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照宁  张国梅 《第四纪研究》1991,(1):18-27,T001
根据野外的剖面调查,运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南热带区不同时期的红土及其风化矿物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强调第三纪以来红土的多旋回特点,指出不同期红土指标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风化作用的主要动力——气候变化的规律;初步划分了几个红土期。  相似文献   

14.
华北断块区新生代玄武岩系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华北新生代玄武岩按生成时代可分为早第三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三期。图1表示了它们在研究区中的大致分布情况,有关细节可见作者的另一篇论文。本文着重讨论它们的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第三纪是四川盆地大范围陆相沉积历史的最后阶段, 同时又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定形期.探究该时期原型盆地沉积充填规律与构造演化特征, 是揭示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还原其古地理、古气候演变的关键.在综合利用古地磁、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的基础之上, 从盆-山结合的角度出发, 以地质历史时间为主要线索, 对第三纪原型盆地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了动态化分析研究.重建了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分析了盆地沉积充填规律并复原了不同阶段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周缘山系逆冲推覆作用产生的构造负载和盆地基底构造的影响, 第三纪时期四川盆地沉积范围局限于西南部、南部地区, 以河、湖沉积环境为主, 处于持续地挤压、充填过程而具有萎缩消亡的趋势.现今残余第三系地层由老到新, 主要由名山组、芦山组、大邑砾岩组等地层组成(先后经历了: 受造山带挤压推覆作用和温暖干旱气候等因素影响, 发育湖盆边缘冲积扇和沙漠沉积环境, 处于快速沉降阶段的名山组沉积时期; 以及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湖盆面积不断减小, 以沙泥质沉积互层为特征的芦山组沉积时期; 和沿山前带由南向北迁移, 以发育大型冲积扇为特征的大邑砾岩组沉积时期).纵观整个第三纪构造演化历史, 反映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在第三纪时期表现为典型的陆内坳陷沉积盆地性质.同期的大地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对该时期盆地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充填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部苏鲁豫皖早第三纪构造属喜马拉雅构造阶段的一个构造分阶段,其构造格局是古新世—渐新世地壳块断运动的产物。可将其划分为四级:凸起与凹陷;隆起与坳陷;隆起带与坳陷带;隆起区与坳陷区。进而把区内早第三纪构造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8个二级构造单元,25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63个四级构造单元。为阐明油气和盐类矿产分布规律,早第三纪盆地应与该时期四级构造单元的负向构造——凹陷对应。盆地分类主要因素为:古地貌特征(盆岭结构)和岩相特征(单相带与多相带),据此将早第三纪盆地分为四种类型——盆岭式(以岭为主)单相带盆地;盆岭式(以岭为主)多相带盆地;岭盆式(以盆为主)单相带盆地;岭盆式(以盆为主)多相带盆地。依据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本区早第三纪成盐期盐类矿产的形成和分布与盆岭式多相带类型的盆地密切相关。以河南舞阳早第三纪盆地为典型,进一步阐明了盆岭式多相带盆地与早第三纪成盐期盐类矿产形成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纪沉积环境与古地下水流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杏  王旭升 《地球科学》2000,25(5):542-546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纪沉积环境的分析, 认为构造运动控制的海平面升降既影响着同期沉积物的沉积特征, 也决定了古地下水流的运动模式.珠江口盆地东部海陆交互式的环境演变, 使入渗势与压实势此消彼涨, 它们共同影响着第三纪古地下水流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西坡花岗岩类深成侵入体的岩石谱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维敬  方宗斌 《江西地质》1994,8(4):281-295
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地区出露着数百处规模不等的花岗岩类深成侵入体。通过对早古生代至第三纪的不同年代花岗岩类综合类比,在该区建立单元48个,归并12个序列,5个超单元和1个超单元组合。基本上形成了该区内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岩石谱系单位,反映了构造岩浆旋回的特征和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地处中亚腹地的新疆,从晚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极其强烈。它们在地貌上的反映异常显著。现就新疆构造地貌的四个主要特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应用传统的成煤理论很难全面地解释云南第三纪山间盆地巨厚褐煤的形成以及煤层的分岔、变薄、尖灭、煤层结构的变化、岩层旋回结构的变化、煤层灰分变化和巨厚煤层分布特征等。本文试图从现代泥炭的物质组成、物理特性及泥炭层水文地质特性和云南第三纪褐煤盆地的古水文地质条件着手,对云南第三纪褐煤的成因、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敬请广大地质工作者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