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邢台市从去年以来,坚持走规模化土地开发整理新路,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土地开发项目达39个,有15个县(市)建立了“占补平衡”项目库,全市共开发复垦整理土地73300亩,减去非农业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毁耕地,全市净增耕地4万余亩。邢台市土地开发整理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相似文献   

2.
吴定定 《现代测绘》2012,35(1):24-26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新时期测绘部门的新任务。在2010年6月的闽西部、北部强洪灾中,本文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灾毁耕地信息的技术方法,成果为灾毁耕地的尽快复垦,恢复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应急监测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汶川地震灾害应急遥感监测评估过程为例,介绍了利用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巨灾灾情进行应急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并重点对四川、陕西和甘肃3省受灾较重的152个县(市、区)进行了应急评估.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房屋倒损严重,受灾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受灾程度总体上与断裂带分布呈明显对应关系,山区受灾重于平原,农村重于城镇.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绵竹等12个县(市、区)受灾极为严重,甘肃省文县和陕西省勉县等受灾相对较重,利用地面调查数据验证,证明了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提出了基于遥感数据研判、空间分析外推技术的自下向上、逐级汇总的应急评估技术路线,能够发挥遥感数据的优势,也能保证应急评估的时效性,同时有利于组织大规模协同运行与综合结果生成,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适合于巨灾灾情遥感应急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4.
绵竹市北部山区震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景观格局理论,利用绵竹市北部山区"5·12"汶川地震前后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的遥感解译。以地震前后的土地利用分类图为数据源,使用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在类型、景观两个级别上,研究汶川地震造成的土地灾毁对于整个绵竹山区景观格局产生的干扰,对不同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形状指数和破碎度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土地灾毁对有林地的影响最为严重,其优势度变小,破碎度变大,边缘密度变大,造成边缘效应增强;灌木林、丘陵旱地的面积明显减少;景观类型间的连通性、聚集度变小。总的来说,整个绵竹北部山区生态系统稳定性较震前变差。  相似文献   

5.
卫星遥感技术为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了一种科学、翔实、快速的技术与手段。有关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如植被及建设用地的变化,都可以利用遥感手段获取。耕地占用前是一种情况,耕地变为建设用地后又是一种情况,通过对两个时点遥感数据的比较,可以大范围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从1996年开始,适应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我国部分地区以县、市为单位进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汶川地震道路损毁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强烈地震造成道路基础设施的损毁,严重影响应急救灾工作.因此,及时准确地对灾区道路损毁情况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汶川特大地震道路损毁评估工作为例,介绍了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地震灾害道路损毁评估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灾区20个县(市、区)国/省道基础设施损毁情况评估,结果表明,汶川、北川等6个县道路重度损毁,3个县(市)中度损毁,11个县(区)轻度损毁.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应急期间缺乏地面调查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对道路震害损毁进行快速及较为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耕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源。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耕地资源信息提取,可以为耕地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以黑龙江省鹤岗市为研究区,以1990年、1999年、2010年、2016年Landsat影像为数据,提取耕地信息。通过对研究区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影像融合、图像增强、镶嵌和裁剪以及影像接边检查等预处理,利用监督分类(GLC和SVM)方法进行遥感影像解译,对解译后数据进行人工目视解译,生成耕地利用数据库。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物光谱特征的选取对地物分类、信息提取有直接影响;进行监督分类时选点的疏密离散程度决定其成果精度的高低,对于耕地信息提取有直接影响;监督分类的方法具有结构简单、计算效率高的特点,对于大数据量的遥感影像处理更有优势。本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耕地利用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灾后建筑物损毁检测有助于灾后的迅速救助,因此,开展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灾后建筑物损毁检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拉普拉斯算子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灾后建筑物损毁检测的方法。首先,利用局部拉普拉斯算子将灾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为平滑表面类和粗糙表面类,然后,根据灾害前建筑物数字线划图提取灾害后未损毁建筑物得到检测结果。为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采用两组纽约市2012年飓风后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取得超过92%的总体精度。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耕地保护监管系统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福建省耕地保护监管系统的初步设想。监管系统建设将以全省政务网络资源为载体,以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影像等数据库为基础,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土地"批、供、用、补"等业务的网络审批主流程,形成耕地保护中上下联动的网络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监测数据为数据源的耕地资源信息实时监测和信息分析体系,最终建成覆盖福建省耕地保护业务的监管信息系统,拓宽畅通土地信息监察渠道,切实有效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0.
利用ArcGIS软件将最新遥感影像和2015、2016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地类图斑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进行叠置分析(以江汉平原XX市数据为例),通过内业比对判读,提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疑似不符地块。结果表明,通过GIS的叠置分析,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等外部数据,能核实划定后永久基本农田图斑,保证划入耕地质量。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后农田和森林植被恢复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旦  张淼  于名召  曾源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14,18(4):958-970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评估5年来灾区农田和森林植被的恢复情况,利用逐年机载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星载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开展了灾区农林植被恢复状况监测。在农田恢复监测方面,结合2008年地震发生后以及2013年5月中旬的机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采用目视解译的方式对汶川地震中受损农田的恢复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同时利用GVG(GPS、Video和GIS)农情采样系统的作物种植成数调查结果,分析了灾后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灾区1592 ha受损农田,5年后仅有约17.5%得到了恢复和耕种使用。就耕地利用强度而言,重灾区耕地利用率较高,作物种植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在森林恢复状况监测方面,对典型区(岷江干旱河谷区和盆周山地区的3个重点区域)采用目视解译方式识别出森林变化,并结合大区域尺度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变化分析,对整个灾区的森林损毁和恢复情况做出评价。监测结果显示,汶川县、什邡市和绵竹市的森林植被恢复情况总体较好,但是一些坡度较大的损毁区、次生灾害频发区的森林尚未恢复,大区域尺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地震重灾区的46381 ha重度损毁森林植被和177025 ha中度损毁森林植被区域,完全恢复的区域占13.52%和25.84%,部分恢复的区域都占到50%。在自然恢复较为困难的区域,如汶川县中部和东北部、都江堰市北部、彭州市北部、什邡市北部、绵竹市北部、安县北部及北川县南部等,需要加强人工干预。遥感监测方法既适用于震后的农田和森林恢复状况动态监测,也适用于其他自然灾害发生时对灾区农田和森林植被破坏状况进行应急监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洪水灾害模拟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洪水灾害评估的特点,将GIS技术与RS技术相结合,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供的三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预测、模拟显示红水河流域洪水淹没场景,并结合该流域水文站降雨量数据和各乡镇人口密度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进行洪水灾害评估。  相似文献   

13.
遥感图像是地理信息分析非常重要的数据源。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利用1987年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徐州市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运用ArcView实现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变更情况。以耕地为例,利用徐州市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于SPSS软件对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和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针对洪水灾害评估的特点,将GIS技术与RS技术相结合,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供的三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预测、模拟河流域洪水淹没场景,结合属性数据进行洪水灾害评估,并对此系统的实现方法进行对比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RS的洪涝灾害承灾极限遥感估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洪涝灾害灾情调查和损失评估,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洪涝灾害承灾极限估算法。洪涝灾害承灾极限是区域稳定性的一种表述方式,而灾害条件下区域的稳定性取决于人-地系统中致灾因中的E{k}和承灾因子的E{k}及致灾因子和承灾因中之间的耦合关系E{k,k}。本文从原理和方法上对此作了阐述,根据承灾极限计算原理,在DEM数据的支持下,利用洪水期实时图像和正常水位时期遥感图像提取的信息,可以进行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  相似文献   

16.
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减灾防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减灾防灾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长期工程。灾难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分析管理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源,因而,分析过程相当地耗时耗费。近年,由于能够高效提供详细、精确的相关数据.GIS技术和RS技术在灾难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遥感技术提供灾情数据.GIS技术通过模型将各种数据有机地整合起来,包括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使它们在灾难管理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外灾害遥感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灾害遥感(调查和监测)是遥感技术应用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根据大量的资料及笔者在国外参加的工作,对经济发达国家及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将遥感技术用于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以及在减少灾害损失方面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效益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scribes three aspects of uncertainty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remote sensing. First, the positional uncertainty of an area object in a GIS is discussed as a function of positional uncertainties of line segments and boundary line features. Second, the thematic uncertainty of a classified remote sensing image is described using the probability vectors from a 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 Third, the "S-band" model is used to quantify uncertainties after combining GIS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