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模拟实验中相似律应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1,自引:11,他引:51
张敏政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17(2):52-58
本文基于Bockinghan π定理,推导了考虑建筑物活载和非结构构件质量效应的地震模拟实验的相似关系。另外,针对振动台承载能力有限等实际问题,建立了地震模拟实验的一致相似律,可以得出介于人工质量模型和忽略重力模型之间的相似关系。人工质量模型和忽略重力模型仅是模型设计中应用一致相似律的两种特例。 相似文献
2.
3.
不同地区地震危险性的产生机制具有相似性,地震危险性可由若干地震活动指标(要素)加以描述,因此,这些指标特性的相似性反映了地震危险性大小的差异。为此,给出了一种计算相似度的新方法,并用这一方面对若干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内核的差动旋转最初是从穿过内核的PKP(DF)波与在外核底部发生折射的PKP(BC)波走时差的时间变化的观测中发现的(宋晓东and Richards,1996),对该发现已出现一些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批评在于潜在的地震定位系统误差可能导致的偏差上,本研究中,通过比较地点和波形都相似的地震对的AB-BC和BC-DF的差值时间,对该问题进行了检验,这一检验程度与近期由Poupinet等(2000)提出的“地震对”技术相似,而Poupinet等认为宋晓东和Pichards(1996)观测的阿拉期加科利奇台站记录的南桑德维奇鸟的地震的BC-DF走时的时间变化,是人为的地震定位误差导致的。因为AB(PKP的另一分析,在外核中部回折)和BC间射线参数的差比BC和DF走时差随时间明显呈现出增加趋势,而相同地震对AB-BC走时差未呈现出任何增长趋势,相反,却有减小的趋势。这一结果排除了观测到的BC-DF走时的时间变化是由地震定位误差引起的可能性,为内核的差动旋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地球内核是地球最中心的圈层,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是在几年至十年的尺度上存在着明显的时变性.利用重复地震经过内核的波随时间的变化给内核的时变性提供了最有力的且毫无争议的证据.然而时变信号的来源仍有待商榷.一般解释认为与内核的差速旋转有关;另一个解释为内核边界的快速变化.最新的研究表明,内核的时变信号主要来源于内核的内部而非边界.这一新发现排除了内核边界作为时变唯一信号来源的可能性.最简单而合理的解释依然是内核的差速旋转:内核以每年0.05°~0.1°的速率相对于地幔超速旋转,并有变速旋转的可能性,使得内核浅部不均一的横向结构发生位移,重复地震的体波沿着固定路径传播时会采样到不同的内核结构而产生时变信号.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此前研究观测到的所有时变信号.内核时变现象和其成因的探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深部的运行方式,尤其是磁场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维等理论揭示了很多具有无标度性的复杂事物,就个体而言,往往具有自相似的层次结构,适当放大或缩小其几何尺寸,其结构并不改变;就群体而言,则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自相似的数量分配律和自相似时空分布特征.据此,本文对地震的有关这类相似现象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9.
数字观测时代的全球三维结构与地震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地震学观测研究取得的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介绍了在数字地震观测时代,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取得的一些进展,如敏感性分析、结构和定位联合反演、非线性反演和非规则的参量化方法等。同时就地震学的传统定位问题,概述了利用地震走时进行地球深部结构反演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即数据资料、模型参量化、反演计算和敏感性分析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中就国际地学界近年来利用三维结构开展地震定位研究的动向,从地震精定位在地震成核、精细地质结构刻画、核查和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角度,希望在中国能尽快推进相应的地震精度定位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云南地区地震精确定位及其构造意义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1999—2003年云南地区ML≥1.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000多个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结果显示,在东经100。和103。线附近存在两个震源深度较深的区域,最深达50km,刚好对应金沙江一红河断裂带的北段和小江断裂带。这一结果一方面揭示出这两条深大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重定位结果在震源深度和空间分布上都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同时,姚安、大姚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也说明双差定位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地震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14.
1989年10月和1991年3月大同地震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 1 989年 1 0月 5.8级和 1 991年 3月 5.5级大同地震之后使用由数字地震仪组成的小孔径流动台网对其余震进行了流动观测。通过利用多道地震数据分析软件正确地确定震相 ,修改地壳速度模型等方法 ,高精度地确定了部分余震的震源位置。两次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震中分布表明 ,大同地震的主干断裂是北北东走向的断裂 ,同时伴随北西走向的分支断裂的活动。盆地的速度结构可以以双层速度结构模拟 ,其上层为 P波速度为3.1 km/s的沉积层 ,符合大同盆地为火山喷发堆积物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江苏地区2009-2015年地震记录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比原有定位精度有了较好的改进,地震序列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从平面分布上看,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较多地震呈丛集状出现;从震源深度分布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地震震源深度有明显收敛,大多集中在5~20km,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同时通过对江苏省不同时期发生的几个震群地震构造活动进行分析(分析各个地震序列的走向、是否产生新的断裂带、与原有断裂带走向是否一致等问题),认为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四川省地震台网与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精确地测定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的震源位置与发震时刻.指出,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地震精准定位,必须克服或尽量减少远台观测对地震精确定位的局限性、地壳介质模型的不完善性以及识别与检测初至波震相的不一致性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反复试验,从上述台网中精心选取了方位分布均匀、具有近震源台站约束、直达P波震相确系由初始破裂辐射出的15个地震台的直达P波到时数据,反演得出精确度比区域性地震台网常规测定的精确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汶川大地震的定位结果,即:发震时刻(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7:57.59plusmn;0.03 s;震中位置:31.018deg;Nplusmn;0.3 km,103.365deg;Eplusmn;0.3 km;震源深度:15.5 kmplusmn;0.3 km. 相似文献
17.
18.
实现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和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议采用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两种含义不同的术语。严格的地震预测必须包括地点、时间、震级3个参数。用实例分析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预测这3个参数的可能性,认为总体上以一定准确度预测发震地点相对容易些,实现对发震时间和震级的准确预测的可能性较小,除有前震外,多数情况下对大地震作出完整的、精确的短、临预测还较困难。应对准震源和地壳内部过程,以发展观测技术和积累数据为重心,继续坚持地震预测技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Duetotheincreaseddemandsofmarineengineeringseismologyandseismicsafetyassessmentinlittoralmegalopolisesinrecentyears ,thestudyofhistoricalearthquakebackgroundandtheseismicitypatternsintheYellowSeaanditsadjacentareahasarousedgeneralconcern .Geo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