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道了乌龟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染色,可鉴定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7 种细胞。红细胞数量多,长椭圆形,具圆核。白细胞数量少,圆形,分为两种:无粒型白细胞和粒型白细胞。无粒型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无特殊颗粒;粒型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有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2.
对绿海龟(Chelonia mydas)外周血细胞的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经Wright’s染液染色,可鉴定出红血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七种血细胞。其中红血细胞数量多,长椭圆形,具圆核。白细胞数量少,多为圆形,分无颗粒型白细胞和颗粒型白细胞两种。无颗粒型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细胞质中无特殊颗粒;颗粒型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细胞质中具有特殊颗粒。在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在数量上,血栓细胞最多,淋巴细胞次之,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较少。绿海龟的淋巴细胞可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两种类型。在外周血细胞中可观察到分解、解体状态的红血细胞,还可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血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偶尔可见正在分裂的红血细胞,提示红血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3.
对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kal)Wright染色的血涂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多鳞鱚外周血细胞可区分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6种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5%、32.5%、12.5%和7.5%,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中只发现7个。并发现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以及少量正在分裂的红细胞和晚幼嗜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4.
对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kál)Wright染色的血涂片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多鳞鱚外周血细胞可区分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等6种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5%、32.5%、12.5%和7.5%,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实验中只发现7个。并发现较多未成熟的红细胞以及少量正在分裂的红细胞和晚幼嗜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勒氏笛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血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种血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数目最多,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最少;淋巴细胞有大小两种类型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此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偶而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6.
勒氏笛鲷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道了勒氏笛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血涂片经过Wright染色液染色,可区分出:红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种血细胞,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细胞中,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单核细胞体积最大;血栓细胞数目最多,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最少;淋巴细胞有大小两种类型;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外外,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少量未成熟的红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偶而可见正在分裂的红细胞,提示红细胞也可在外周血直接分裂。  相似文献   

7.
以全鱼粉作为唯一蛋白源(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置3个实验组,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人工培育的褐点石斑鱼幼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头肾、脾脏、体肾和肝脏等4种组织中各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褐点石斑鱼血细胞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点石斑鱼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由淋巴细胞(53.30%±4.66%)、血栓细胞(35.69%±3.85%)、嗜中性粒细胞(10.34%±3.14%)、单核细胞(0.28%±0.36%)、浆细胞(0.24%±0.34%)和嗜酸性粒细胞(0.15%±0.27%)组成;组织印迹片中,未成熟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主要在头肾印迹片中出现,未成熟的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脾脏印迹片中出现,血栓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数量最多,推断褐点石斑鱼幼鱼主要的造血组织是头肾,其次是脾脏;在4种组织中均观察到浆细胞,在体肾印迹片中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在头肾印迹片中还观察到巨大原红细胞。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都表明,投喂5种蛋白源不同的配合饲料,未对褐点石斑鱼4种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情况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斜带石斑的肝脏、脾脏、头肾和肾脏等四种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定。观察发现,斜带石斑的头肾、肾脏和脾脏可以产生红细胞和各种类型的白血细胞,是主要的造血器官,而肝脏只能产生白细胞,不能产生红细胞。对斜带石斑的外周血液进行涂片观察,在涂片上可区分出红细胞以及四种白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它们在总的白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6.56±9.53)%、(21.28±6.77)%、(17.50±8.69)%和(14.66±11.06)%。  相似文献   

9.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九孔鲍(Haliotidaediversicoloraquatilis)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结果表明细胞可分为4大类,即普通柱状表皮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感觉细胞。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与外套膜的功能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九孔鲍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结果表明细胞可分为4大类,即普通柱 表皮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感觉细胞。它们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与外套膜的功能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显微观察和组织学连续切片,对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促雄性腺埋于精荚囊端壶腹外侧的肌肉中,呈不规则的块状,Harris苏木精染色呈嗜碱性。H?E染色显示,促雄性腺主要由两种形态的细胞构成,一种核质致密嗜碱性非常强,细胞核被染成深蓝色,核仁很难辨认,大多呈圆形或卵圆形(A型细胞);另一种细胞多为卵圆形,细胞核较大,核质疏松,被染成浅蓝色,核仁1~2个清晰可见(B型细胞)。此外,促雄性腺中A、B细胞的出现及其数量随精巢发育而发生变化,繁殖完成后细胞解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Wright’s-Geimsa混合染料对三疣梭子蟹、锈斑蟳和锯缘青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光镜下对这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根据血淋巴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整体着色特点、细胞质中颗粒的存在与否、颗粒的数量和分布等,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均可分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三种主要类型,三种蟹的同类血淋巴细胞在染色形态上稍有差别。三种蟹的颗粒细胞大小差异较大,而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大小相近。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均以半颗粒细胞为主,透明细胞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小。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密度均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锈斑蟳和锯缘青蟹血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也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Wright’s-Geimsa混合染料对三疣梭子蟹、锈斑蜉和锯缘青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染色,光镜下对这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进行了观察和比较。根据血淋巴细胞的核质比、细胞整体着色特点、细胞质中颗粒的存在与否、颗粒的数量和分布等,三种海水蟹的血淋巴细胞均可分为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三种主要类型,三种蟹的同类血淋巴细胞在染色形态上稍有差别。三种蟹的颗粒细胞大小差异较大,而半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大小相近。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均以半颗粒细胞为主,透明细胞在血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最小。三种蟹的血淋巴细胞密度均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锈斑蜉和锯缘青蟹血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也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辽西南部中生代岩浆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北东向的带状分布,即北东向的火山—侵入岩带;在时间上表现为序列性,即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旋回;在成因(物源)的一致性上,为壳幔混源成因类型;在岩浆分异演化的方向性上,则沿酸度和碱度增高方向演化。侵入岩有由中性—中酸性—酸性—超酸性方向的演化;火山岩有由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方向的演化;而碱度表现为由钙碱性向偏钾质碱性方向演化,这种既有岛弧型钙碱性岩浆演化系列又具有克拉通型富钾质碱性成分特点的双重性质,反映了远离太平洋板块俯冲带而靠近大陆内部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5.
火山物质和长石碱性溶蚀形成的绿泥石、浊沸石、钠长石、伊利石等碱性自生矿物,是砂岩储层研究的重点,而碱性溶蚀本身却常被忽略。通过对碱性溶蚀机理、控制因素及成岩特征的分析,发现砂岩中发育石英颗粒碱性溶蚀、火山物质水解溶蚀、蒙脱石伊利石化导致的钾长石溶蚀、高岭石伊利石化导致的钾长石溶蚀和斜长石钠长石化5种碱性溶蚀作用,它们常与酸性溶蚀先后叠加发生,不易直接确定碱性溶蚀的类型和规模,常被忽略或误判为酸性溶蚀。依据碱性溶蚀与其伴生胶结物的成因关系,分析了部分含油气储层的碱性溶蚀类型及溶蚀规模,我国含油气盆地碱性溶蚀十分普遍,前4种碱性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分别可达2%~7%, 5%~10%, 1.32%, 1.63%。   相似文献   

16.
初步总结出东昆仑地区与中性、中酸性、酸性岩浆岩、碱性花岗岩有关以及以沉积岩为主岩的5个成矿系列,这是对本区金及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7.
光镜观察湛江南三地区文蛤血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并进行分类。按细胞大小、形态和结构特征可将文蛤血细胞分为4类: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细胞直径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0.11±0.44μm、10.99±0.32μm、9.63±0.41μm和9.22±0.25μm。透明细胞是血细胞中的主要成分,细胞质中无颗粒;小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存在大量细小颗粒;大颗粒细胞细胞质中的颗粒直径有1.0~2.5μm;淋巴细胞是血细胞中含量最少的,有很高的核质比,大约为0.5。  相似文献   

18.
3种珍珠贝精子发生及其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和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的精子发生及精子形态.结果表明.大珠母贝从精原细胞到精子,核内都有数量不等的板层小体(nuclearlamellarbody);企鹦珍珠贝从精原细胞的晚期直到精子细胞早期,大多数细胞出现核内包含体(nuclearinclusion);而合浦珠母贝的生精细胞核无特殊结构.合浦珠母贝在初级精母细胞时由高尔基体分泌形成前顶体粒;企鹅珍珠贝的前顶体粒主要在次级精母细胞和早期精子细胞阶段形成。虽然大珠母贝的各级生精细胞中都没有出现典型的高尔基体,但前顶体粒仍在精母细胞时期形成。三种贝的精子结构均为典型的原生型,由头部、中段和尾部构成.合浦珠母贝精子的顶体最长,中段的线粒体数有变异;大珠母贝的精子核最高,其中含有板层小体;而企鹅珍珠贝精子中段的体积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19.
用添加质量分数为0.00%(对照组)、0.02%、0.05%、0.20%、0.50%褐藻酸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的基础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17.61±0.16)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10周,研究AOS不同添加量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血液学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4个不同添加量组中,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液中白细胞含量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2%、0.05%、0.20%组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0.05%、0.20%组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AOS组肝脏中的酸性磷酸酶活力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毒试验发现,大菱鲆幼鱼对腹水病的疾病抵抗力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AOS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液学指标并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建议添加量为质量分数0.05%。  相似文献   

20.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小型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包括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英安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岩石SiO_2质量分数为53.05%~74.12%,K_2O与Na_2O质量分数之和为4.01%~10.43%。岩石系列包括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和碱性系列,以高钾钙碱性和碱性为主,具过铝质—准铝质性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La、Ce、Sr)、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具弱—中等负Eu异常。中酸性侵入体和岩脉产出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石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岩浆源岩为变质基性岩及少量变质碎屑岩,可能指示其继承了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交代作用。岩浆分异程度从石英闪长(玢)岩→次英安斑岩→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逐渐增强。脉岩Au含量较低,偏酸性脉岩在蚀变后Au含量普遍升高,偏中性脉岩(石英闪长岩)在狼查沟、东洞沟矿区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物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