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谢家沟金矿床矿石与金矿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发现的谢家沟大型金矿床位于山东招远市西南部, 对其进行详细的宏观、微观矿石学基础研究, 包括矿石类型和成矿期次的划分以及金矿物的成色等, 对指导该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矿石类型划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 其中原生矿石分为黄铁绢英岩、黄铁矿-黄铜矿绢英岩、多金属硫化物绢英岩和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等4类, 它们分布于脆-韧性剪切带不同部位, 成矿作用方式有差别.成矿期次分2期5阶段.金的赋存状态主要有包体金、晶隙金和裂隙金, 金矿物成色平均值为844.19, 为中深成矿作用产物, 其中包体金成色均值为859.96, 晶隙金为843.83, 裂隙金为833.08, 反映从包体金至晶隙金再到裂隙金的成矿作用温度是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锍镍试金富集-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法较系统分析了云南白马寨主要Cu-Ni硫化物矿石和主要围岩的PGE、Au、Cu和Ni含量,发现PGE含量均较低,其中块状硫化物矿石的∑PGE为78.2×10-9~556×10-9,橄榄辉石岩为0.472×10-9~67.0 ×10-9,辉长岩为0.847×10-9,二辉岩为0.76×10-9~0.809 ×10-9.后期煌斑岩的PGE也很低(2.98×10-9~4.07×10-9).各类矿石和围岩中∑PGE与Au, Ni与Cu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各类矿石的PGE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和Pt/Pd和Cu/Pd值与其各主要围岩非常相似,说明该矿Cu-Ni硫化物矿石为岩浆成因,且与围岩有成因上的联系.矿石和围岩较高的Pt/Pd值(平均0.83)显示其主要形成于单独的硫化物饱和事件,矿石中较高的Ir (0.77×10-9~5.52×10-9, 平均2.35×10-9)和Pd/Ir值 (4.76~296,平均138)显示硫化物矿石可能受到后期强烈的热液蚀变.白马寨硫化物矿石较高的187Os/188Os 初始值(0.456± 0.026)显示地壳物质的加入是成矿的重要因素.计算显示该矿硫化物矿石中地壳来源Os超过30%.  相似文献   

3.
大西营子金矿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地区,金矿赋存在玛尼吐组火山岩中。对大西营子金矿区赋矿围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区火山岩主要包括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和火山碎屑岩。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获得安山岩和粗安岩年龄分别为(157.8±6.2) Ma和(156.9±7.4) Ma,应代表其形成年龄。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该套火山岩具有相对富碱、富铝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和碱性岩石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Th、U、Zr、Hf),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这些特征显示岩浆来自被俯冲流体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且经历了以单斜辉石为主的结晶分异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大西营子金矿区火山岩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拉尔玛金矿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拉尔玛金矿床是秦岭“金三角”中典型的热水矿床。笔者根据拉尔玛地区金矿床中岩石和矿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 ,结合金与有机质、粘土的关系 ,以及有机质、粘土矿物吸附和释放金的实验 ,提出了硅质岩为金矿矿源层。通过对拉尔玛金矿热水成因硅质岩中分子古生物学的研究 ,指出硅质岩中与金关系密切的生物母源为海生低等菌藻生物。根据金矿床中的生物实体化石、分子化石、金与生物量及有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合生物、有机质成矿模拟的实验研究 ,确认拉尔玛金矿床为生物 -有机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5.
加曼特金矿床是西天山博罗科努多金属成矿带中的一个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矿床赋存于晚古生代大哈拉军山组岩屑晶屑凝灰岩和花岗斑岩中。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岩屑晶屑凝灰岩、花岗斑岩的成岩时代分别为(3659±30) Ma和(3623±43) Ma,结合上覆阿恰勒河组地层中维宪阶生物化石的时代,加曼特金矿的成矿时代被约束在362~331 Ma之间。矿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Th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高场强元素(Nb、Ta、Ti、P)和重稀土元素,具有同源性和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亲缘性。岩石形成于古准噶尔洋向伊犁—中天山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主要是下地壳基性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混合了少量洋底沉积物熔体交代地幔楔形成的幔源岩浆。  相似文献   

6.
南京栖霞山大型铅锌银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其找矿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栖霞山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铅锌银矿床,其成因类型为“断褶带内碳酸盐岩建造中的双循环热(卤)水后成层控型矿床。矿床的发现发展经历了单一锰矿找矿阶段、铅锌矿找矿阶段和银、金矿找矿阶段,并已逐步进入铜矿找矿阶段。几十年来,随着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矿种不断增高,储量不断扩大,矿床经济价值不断提高。此种发展趋势还将继续,并有可能发现铅等新矿种。  相似文献   

7.
南京栖霞山多金属矿床的有机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检测南京栖霞山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中的系列生物标志化合物,确证了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源于赋矿地层中的菌藻类生物。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富含有较多的杂原子,流体中的Zn含量高达200.4×10-6,表明成矿元素能以有机-金属络合物的形式搬运。矿石中的Pb、Zn总量与S/C比值存在一定关系,有机质通过还原SO2-4而为矿质沉淀提供S2-。并由此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许多矿床赋存于石炭-三叠系中与有机质、有机流体的这些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湖南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湘南的代表性矿床之一, 矿床受SN向宝岭倒转背斜和观音打座倒转背斜的控制,赋存围岩以花岗斑岩与石英斑岩为主,矿石以铅锌硫化物矿石为主,对该矿床S同位素研究表明,δ34S值为-2.2‰~17.2‰。矿石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为17.893~18.772; 207Pb/204Pb为15.580~16.045;208Pb/204Pb为38.490~41.560。研究表明,该矿床的硫源可能是岩浆来源与海水(地层)硫混合作用形成;矿床中异常铅矿化的铅是岩源来源。  相似文献   

9.
滇东北巧家松梁铅锌矿床构造特征及构造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巧家松梁铅锌矿床为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内新发现的小型铅锌矿床,矿体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在精细解剖矿区构造控矿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系统采集了不同中段的断裂构造岩并进行测试,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讨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并绘制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地质图,进行找矿预测。研究表明:该矿床不同中段断裂构造岩微量元素主要表现为地层岩石元素组合(Zr、Th、Rb、Ti、Hf、Be、∑REE、Sr、Sc、V、(U、Co))、铅锌矿化元素组合(Ga、Ag、Cd、Sn、Ge、Cu、Ba、In、Pb、(Zn))及中高温矿化元素组合(Mo、Co、Ni、(Mn)),而且不同矿体上部中段的构造岩因子元素组合相似,说明各矿体应为同一成矿流体作用而成,Ⅰ号矿体下部出现了方铅矿化和闪锌矿化元素组合因子的分离,可能反映了成矿流体组分的变化或是多阶段成矿流体叠加的缘故,各中段构造岩因子分析均表明重晶石化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这与野外地质现象相吻合,说明重晶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构造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规律,不仅勾绘了矿体的产状,还反映了矿体显著受构造控制的特征,同时可以推测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并为找矿预测提供定位靶区。  相似文献   

10.
欧阳菲  潘法忠 《岩矿测试》1991,10(4):267-270
利用电子探针、能谱仪、扫描电镜和计算机等一整套仪器,对组成矿石样品中有用矿物的含量进行定量统计。既能准确识别矿物又能精确统计各矿物在矿样中的面积百分含量(面积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金顶铅锌矿床同位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有机成矿作用。结果表明,矿石铅主要来自上地幔,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幔流体和盆地卤水。矿区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源的海藻类为主,同时伴随有一定量的陆源高等植物组分的输入,有机质来源于三叠纪三合洞组碳酸盐岩地层。有机质在成矿作用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有:还原硫酸盐提供成矿所需的硫源;形成有机一金属络合物,活化运移成矿金属元素;改变成矿物理化学环境对成矿物质的还原沉淀作用。  相似文献   

12.
魏新良  景山  孙学娟 《江苏地质》2019,43(4):573-583
栖霞山铅锌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是我国东部最大的铅锌矿床。通过矿区接替资源勘查,在深部取得重大突破,主矿体控制深度由-650 m延深至-1 079 m,且在深部发现了绿帘石、透闪石、透辉石等矽卡岩蚀变矿物。结合最新成果,从控矿地质因素、矿体地质、成矿元素的空间分带特征等入手,全面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分析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中S同位素组成,发现黄铁矿中的硫来源于沉积岩和岩浆,而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中的硫来源于岩浆;硫化物中Pb同位素的分布特征指示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碳酸盐矿物C、O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的亲缘关系;H、O同位素特征反映成矿流体主要为深部岩浆期后热液,并有大气水的加入。综合地质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对栖霞山铅锌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Shijuligou deposit was separated by an arcuate ductile shear zone cross the center of the deposit region, resulting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ore bodies. The lead (Pb) isotopic data of ores of the Shijuligou copper deposit have averages of 206Pb/204Pb, 207Pb/204Pb, and 208Pb/204Pb in 17.634, 15.444, and 37.312, respectively. It has been shown that ore-forming metals originated from intrusive and extrusive rocks in the upper part of ophiolites. The sulfur isotopic data of pyrite and chalcopyrite in the northern part change from +7.61‰ to +8.09‰ and +4.95‰ to +8.88‰ in the southern part. Isotopes of δ18O in the Shijuligou copper deposit are between +11.1‰ and +18.6‰, with the calculated δ18OH2O at +0.65‰.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ineralized fluid is a mixture of magma fluid, meteorological water, and seawater through circulating and leaching metals from the volcanic rocks. The zircon uranium-lead (U–Pb) dating of gabbro is 457.9±1.2 Ma, and the lower crossing age of the discordant and concordia curves of pyroxene spilite of zircon is 454±15 Ma.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hijuligou deposit formed in a new ocean crust (ophiolite) of the back-arc basin in the late Ordovician. Mineralization should occur in the intermittence period after strong volcanic activity, and the age should be the late Ordovician. Moreover, the mineralization of ophiolite-hos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in the ancient orogenic belt of the late Ordovician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was controlled by the primary fault/fracture, with the forming of a metallogenic hydrothermal system by a mixture of volcanic magma fluid and seawater, which circularly leached the metallogenic metals from the volcanic rocks, resulting in their accumulation. The ore bodies were transformed with morphology and metallogenic elements. Jasperoid is an important sign for prospecting such deposits. There were many island arc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f ophiolite-hosted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in wester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area of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4.
煎茶岭硫化镍矿床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煎茶岭硫化镍矿床地质背景及矿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镍矿床的形成与煎茶岭镁质超基性岩体密切相关,其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存在多种成矿作用,包括源自上地幔局部熔融的母岩浆在通过上地幔岩石圈上升侵位过程中发生的就地熔离作用和岩体形成后的自变质作用、中酸性岩浆侵入引起的热液叠加改造作用等.后期中酸性岩浆热液的交代改造是形成该矿床中部分富镍矿体的主要原因.该镍矿床PGE含量较低且贫铜,成因上应属岩浆熔离-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5.
中条山铜矿峪铜矿区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雄 《四川地质学报》2013,(2):240-243,246
对铜矿峪火山岩进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表明,SiO2质量分数为47.22%~76.00%,平均66.21%,Al2O3含量为11.03%~20.03%,属铝饱和类型。通过常量元素投点图分析,属一种高钾系列火山岩。稀土元素特征表明,火山岩的源岩浆来源于上地慢。在微量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上,表现为不相容元素Rb、K、Ba、Th的高度富集,同时,具有Sr、Tb和Nb、Ti的亏损,其总体配分型式类似于板内拉斑玄武岩。  相似文献   

16.
松湖铁矿床是新疆西天山阿吾拉勒铁成矿带中的典型中型铁矿床,该矿床铁矿石资源量5506万吨,矿体品位22%~54%,平均品位42%。本文对松湖铁矿床进行了矿床地质和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查明了蚀变和矿化特征,划分了矿石类型以及成矿期和成矿阶段,探讨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对松湖铁矿区围岩蚀变分带特征进行了仔细的划分,根据矿物相互穿插关系以及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特征,将成矿过程分为3个成矿期6个成矿阶段。矿浆期成矿温度500~650℃,而热液期成矿温度为接近400℃,蚀变矿物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平均为312℃。两种成因类型磁铁矿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专属性,矿浆期磁铁矿ΣREE值明显高于火山热液期磁铁矿,表明热液演化过程中稀土元素分馏程度较高。耦合矿床地质和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初步判断新疆松湖铁矿为矿浆-火山热液叠加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鸡笼山金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成矿带西部的九瑞矿集区的丰山矿田中。本文对产于鸡笼山岩体北部的煌斑岩脉进行采样, 共计5件样品。在对煌斑岩脉样品进行详细镜下岩相学观察后, 开展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并对其中主要造岩矿物角闪石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表明, 鸡笼山煌斑岩为钙碱性煌斑岩, 从角闪石基质到斑晶, 由早到晚, 角闪石由富Mg、Ti端元向富Fe、Al方向演化; 计算得知, 鸡笼山煌斑岩中角闪石基质温压条件均明显低于角闪石斑晶, 煌斑岩形成时的岩浆体系, 从早期到晚期, 氧逸度逐渐降低; 鸡笼山煌斑岩中角闪石的钛含量明显高于有关报道的煌斑岩中角闪石中的钛含量;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体制, 认为煌斑岩的形成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 引发软流圈地幔上升, 继而在上升减压过程中发生了部分熔融作用, 从而形成煌斑岩。  相似文献   

18.
跑马铅锌矿是我国川滇黔地区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铅锌矿床(MVT),矿区萤石与铅锌矿紧密伴生,是主要的脉石矿物。通过对矿区两类不同类型萤石和矿石与围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表明:跑马铅锌矿区成矿流体来源于封存在地层中的海水,属富卤素的氧化型盆地流体。单一的原始成矿流体持续演化在跑马铅锌矿区先后形成紫色萤石、无色萤石与金属硫化物,对应成矿流体从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演变。原始的氧化型成矿流体通过加热富炭质地层(水/岩反应),诱发TSR作用,可能是促使金属硫化物沉淀和流体氧化还原态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分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凡口铅锌矿矿区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有机质在该铅锌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矿区的主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为0.03%-0.4%,平均为0.16%,有机碳和金属矿化有同步变化趋势。有机质具有高的演化程度,经换算,镜质体反射率为1.92%-3.55%,且绝大多数高于3.0%。饱和烃气相色谱的特征表明,含矿地段的有机质在成矿热液的作用下发生热裂解和热变质,其裂解产生的甲烷和新生成的干酪根等有机化合物作为还原剂,使硫酸根还原成硫化氢,还原生成的硫化氢进一步与成矿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并最终富集成矿。另外,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了在沉积作用早期,细菌可能直接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维拉斯托矿区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拉斯托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发现的大型银铜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讨论维拉斯托矿区花岗岩类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通过系统观察和分析,讨论了维拉斯托矿区钻孔内出露的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以及石英闪长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黑云母花岗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硅特征,A/NCK平均值为1.07,里特曼指数小于3.3,属于钙碱性系列;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中等Eu负异常;(87Sr/86Sr)t值为0.705 93~0.710 75,εNd(t)值为-4.45~-0.63,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石英闪长岩的SiO2含量中等,准铝质,高镁(3.12%~7.58%),高Cr、Ni;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弱Eu负异常;(87Sr/86Sr)t值0.705 05~0.707 68,εNd(t)值在-0.88 ~1.04,具有赞岐岩的元素组成特点。黑云母花岗岩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年轻陆壳的部分熔融,上侵过程经历较强烈的分异作用;石英闪长岩来源于俯冲流体/熔体或残余洋壳部分熔融对岩石圈地幔改造后的产物,岩浆演化后期并未经历强烈的地壳混染及分异作用。综合研究认为:维拉斯托矿区花岗岩类侵位于晚石炭世,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兴蒙造山带内大量出露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钙碱性高分异I型花岗岩及A型花岗岩,同时大量沉积学及地层古生物的证据均显示兴蒙造山带该时期已经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