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气热交换特征及其与OLR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谢安  温市耕 《海洋学报》1997,19(1):123-130
热带西太平洋作为赤道附近最强的大气加热区,该区域内通过海-气界面上热量交换而实现的海-气相互作用,对大气温压场的转变,以及进一步影响大气环流的变化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为了对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的海洋和大气特征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6],尤其是作为“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研究计划(TOGA)一部分的“中美西太平洋海-气合作考察”所得到的一系列观测事实,更促进了这一区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调查(TOGA)第1至5及第8个航次考察结果,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86~1987年ElNino事件发生前,热带西太洋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El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反而减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用二维绝热模式,用 KWBC 风场资料研究了1987年 E1 Ni■o 期间热带西太平洋表层流系对冬、春、夏、秋季风场的响应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1987年 E1 Ni■o 期间,赤道附近东向流加强了,西向流减弱了;冬季东向流距平比夏季强度大,纬向范围小且位置偏南;模拟海流及水位分布特征与中、美海-气相互作用热带西太平洋联合调查及 Wyrtki 的观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考察”1—8航次考察资料、美国NOAA、日本气象厅及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提供的SST、水位和风场等资料,对1988—1989年反厄尔尼诺事件(La Nina)形成及发展过程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上层热结构的相互变化作了综合分析。文章指出在La Nina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的海、气参数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及热含量(0—150m)作出的响应,显示出当La Nina增强时,温跃层下降,热含量增加;La Nina盛期时,温跃层最深,热含量最大;La Nina减弱时,温跃层上升,热含量减小。它们与厄尔尼诺事件(El Nino)的关系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5.
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迪生 《海洋学报》1995,17(4):41-54
本文根据TOGA研究计划第1、2、3、8共4个航次考察结果,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前,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海-气热量交换反而减弱;在台风环流内,海-气热量交换也非常强烈.热带西太平洋对大气加热场的变化与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并不一致;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发生时,不但中太平洋水温异常增暖,同时西太平洋西部洋域表层水也在增暖;热带太平洋信风的加强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建立和热带太平洋西风的爆发导致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似乎是至关重要的,西风爆发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热带海域,然后逐渐往西扩展;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主要以潜热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大气.潜热加热效应在低纬度热带海洋上的极大值均与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有紧密联系.大气主要是从热带西太平洋洋域获得热量.  相似文献   

6.
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近代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研究的重点。中、美热带西太平洋合作调查研究,就是为研究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而进行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区,过去国内外研究甚少,为了充分利用调查资料,我们考虑了热带地区气候特征,即把调查资料近似地看作准同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不难看出,该区终年水温、气温都较高,特别是130—175°E,空气垂直对流旺盛,是台风形成的重要源地,所以,对该区水温、气温及海-气通量进行研究,无论是气象学,还是物理海洋学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1986年1—2月,“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合作研究”第一航次联合考察期间所获得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区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揭示了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大气的多逆温层现象,并指出这些薄而弱的逆温层主要是靠大尺度的下沉增温效应形成与维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用二维绝热模式,用KWBC风场资料研究了1987年El Nino期间热带太平洋表层流系对冬、春、夏、秋季风场的响应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在1987年El Nino期间,赤道附近东向流加强了,西向流减弱了;冬季东向流距平比夏季强度大,纬向范围小且位置偏高;模拟海流及水位分布特征与中、美海-气相互作用热带西太平洋联合调查及Wyrtki的观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82年12月至1987年2月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调查观测资料计算了大气边界层的块体理查森数和温度结构系数,分析了大气边界层热力稳定度、几个标准等压面热力状况和风场的分布特征,并与1985年底至1986年初的观测资料作了对比,得出E1 Nino形成期热带大气热结构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TOGA研究计划第1、2、3、8共4个航次考察结果,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前,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埃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海-气热量交换反而减弱;在台风环流内,海-气热量交换也非常强烈。热带西太平洋对大气加热场的变化与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并不一致;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发生时,不但中太平洋水温异常增暖,同时西太平洋西部洋域表层水也在增暖;热带太平洋信风的加强对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建立和热带太平洋西风的爆发导致1986-1987年埃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似乎是至关重要的,西风爆发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热带海域,然后逐渐往西扩展;西太平洋热带海域主要以潜热的方式把热量输送给大气。潜热加热效应在低纬度热带海洋上的极大值均与热带天气系统的活动有紧密联系。大气主要是从热带西太平洋洋域获得热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85年12月下旬至1986年1月下旬中国科学院织组实施的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洋—大气考察期间所获得的常规水文气象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海-气交换通量的特征。阐明了海-气交换通量的逐时变化特征,八次定时观测的海-气交换通量的特征;热量交换的逐日变化、平均日变化和交换通量的概率分布。指出了该海域的感热、潜热通量的传输方向及其各自所占的比例。考察期间盛行东北风,海-气间动力相互作用是强的。  相似文献   

12.
热带西太平洋某些海洋,大气参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传兰 《海洋预报》1991,8(2):31-41
本文使用西太平洋海洋次表层水温、岛屿测风、气压、降水等资料,据一、二维谱分析方法,较详细地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这些海洋、大气参数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与副热带高压年际变异的关系。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海-气相互作用对各海洋、大气参数年际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西太平洋热带海域海-气相互作用与年际气候变化和南沙及邻近海域综合科学考察中的资料,对比分析了船体甲板辐射加热对气温测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分析计算了在海-气交换通量中造成的误差是明显的,估计晴好天气中,感热与潜热的误差为感热潜热总和的16%,建议采用在迎风面船舷伸出4m远小百叶箱内的气温为好。  相似文献   

14.
1985~1990年的TOGA(热带海洋全球大气)计划,在热带西太平洋(123~165°E,10°N~6°S)进行了综合性多学科的联合调查。本文利用“中-美热带西太平洋联合调查”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的叶绿素α和亚硝酸盐的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上层水体普遍存在叶绿素α最大值(SCM)和第一亚硝酸盐最大值(PNM);它们出现的深度分别在50~150m和75~175m之间,该深度与密度跃层及营养盐跃层密切相关。本文也从分析热带西太平洋上层水体温、盐及生态结构出发,探讨了热带西太平洋SCM和PNM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从地球气候系统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三大洋海-气耦合主模态研究已取得的成就;提出了热带印度洋、大西洋在被热带太平洋“充电”的同时,如何通过大气桥“放电”,从而改变热带太平洋海洋动力过程是目前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指出了海洋动力过程在三大洋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中、美热带西太平洋联合调查研究”资料,分析了正常年份,El Ni(?)o及La-Nina事件热带西太平洋165°E断面(10°N~6°S)的初级生产力。结果发现,El Ni(?)o及La-Nina期间热带西太平洋165°E断面的海洋初级生产力较正常年份分别增加50%和70%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第四次科学考察工作于1988年4月20日-6月8日,历时50天、船程1500余海里,获得了大量调查资料,达到了预期目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本次科学考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方50名、美方12名。调查海区为18°20'N—10°30'S、122°-165°E,观测了298个XBT站、106个CTD站,在这些测站上同时进行了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中的26个要素的观测、分析。并且顺利地回收、施放大洋长期锚定浮标各一个,布放漂流浮标8个,多普勒声学海流测量8000余海里。本航次增加了气象全天空照像、太阳辐射记录、大气凝结核记录和气溶胶——冰核取样等项目。还收集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大量的气象情报资料,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诊断埃尔-尼诺现象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作业虽难度大,其中有四条调查断面的部分测站距海岸近(只有3海里)、漂流速度大,且海底地形复杂、气象变化多端,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在中美双方科研工  相似文献   

18.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在地球气候系统中极为重要。为获得该海区末次冰盛期(LGM)海洋表层温度(SST)变化,以Ontong-Java海台WP7浮游有孔虫G.ruber为材料,结合其他站位,通过求解由G.ruber壳体镁钙元素比值(Mg/Ca)、壳体氧同位素(δ18Oc)和SST相互关系组成的方程组,排除了海水盐度对G.ruber壳体Mg/Ca的影响,对SST降幅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LGM时期SST较晚全新世(LH)降幅达到了4.5℃,其中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29℃等温线以内)约3.9℃,远大于以前的估算结果,但小于热带印度洋约5.8℃的结果,接近热带东太平洋约3.6℃的SST降幅,这可能是LGM时期西太暖池规模向东缩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联合研究”计划协调和科学组第三次会议已原则同意共同参加于1987年1月10日—2月15日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进行的赤道中尺度试验(EMEX)和澳大利亚季风试验(AMEX),今年10月24日中美双方正式签订了协议。这两项试验,将由中国的科学考察船《向阳红5号》承担,美国将为试验提供一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印度洋海-气热交换和海温信息区分布特征,得出阿拉伯海是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区域。并讨论了阿拉伯海海温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