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6,(9):44-44
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达5072米;世界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多年冻土带;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世界最高的铁路冻土隧道,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4767米、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世界上最长的以桥代路的高原冻土铁路大桥,全长11.7公里的清水河特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海拔4704米的安多铺架基地。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10,(17):63-64
到2012年,我国铁路客运网将更加快捷,从北京出发,1小时内能到达天津、石家庄等城市;4小时能到达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城市。除海口、乌鲁木齐、拉萨、台北外,北京到全国省会城市都将在8小时以内。昨天,上海铁路局有关部门向记者介绍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相似文献   

3.
资料集锦     
《地理教学》2011,(3):62-64
我国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通车总投资约227亿元、全线运营里程却只有377公里的宜万铁路,是一条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Ⅰ级电气化铁路干线,东起湖北省宜昌,西至重庆万州区,沿线设12个车站。湖北宜昌至凉雾段288公里为双线,设计时速160公里;凉雾至重庆万州段89公里为单线,设计时速120公里,是贯通我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沪汉蓉铁路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11,(3):62-62
总投资约227亿元、全线运营里程却只有377公里的宜万铁路,是一条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的I级电气化铁路干线,东起湖北省宜昌,西至重庆万州区,沿线设12个车站。湖北宜昌至凉雾段288公里为双线,设计时速160公里;凉雾至重庆万州段89公里为单线,设计时速120公里,是贯通我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沪汉蓉铁路快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一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北京、成都、西宁至拉萨对开3列旅客列车。至此,一道跨越青藏高原的独特旅游风景线正式浮出水面,青藏高原独有的旅游资源将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相似文献   

6.
刘艳 《中国地名》2012,(5):72-72
古代桥命名多指明桥的形态近代桥命名多点明桥所在地特点现代铁路公路桥命名多说明桥的里程我国多桥梁。我国近代桥梁命名时,通常从地理实体出发,强调它所在地的特点,使人望地而知桥名。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9,(4):47-47
按照中央拉动内需的部署,投资共648.5亿元的南京至杭州、杭甬铁路客运专线、杭州东站扩建三项工程年前分别在两地开工,项目投资估算总额分别为313.8亿元,213.9亿元和120.8亿元,由铁道部、江苏省、浙江省、杭州市及社会资本按多元化投资模式共同出资建设,工期建设4年。  相似文献   

8.
黄清琦  陈喜波 《地理研究》2014,33(11):2180-2194
京奉铁路是近代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全长840 km,起始于1881年的唐胥铁路建设,经历许多波折,兴建时间长达31年,可以视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缩影。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之中,近代交通的发展受到守旧派的阻力相当巨大,其中铁路建设阻力更大。京奉铁路从清帝国首都北京修筑至陪都盛京,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艰难分段延展。在地理空间的展布上,京奉铁路的路线走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风俗习惯等。本研究将藉助GIS,对相关区域旧版大比例尺地形图(包含战前日本所制的地形图在内)做定位与套迭,取得旧日铁路路线、城垣、河道、皇家苑囿等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探讨影响京奉铁路路线与各种因素的关系。在地图资料之外,本研究将与其他的文字史料相互参照,以分析在唐山—胥各庄段、北京附近、以及奉天附近三个研究区域里,前述各种因素对京奉铁路发展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卢杨 《地理教学》1994,(5):46-47
欧洲隧道指横贯英法之间多佛尔海峡的海底铁路隧道.又称海峡隧道。它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长50公里.水下长度38公里,为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它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成一体,使将近200年的梦想成为事实。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8,(8):47-48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魏亮认为: 产不足消的状况仍未改变。2007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0.75亿吨,比上年增长4.6%,预计2008年世界粮食将进一步增产。但世界粮食消费继续增加,达到20.98亿吨。  相似文献   

11.
铁路是重要的地理空间要素和基础设施类型,是在运输属性基础上不断拓展而包含社会、国防军事乃至政治内涵的物质要素,对地理系统具有分异和重塑功能。本文界定了铁路地缘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并以亚欧大陆为研究单元,分析其铁路轨距结构,探讨了其地缘系统分异格局,包括轨距差异、路轨系统、运输组织系统等;考察了亚欧铁路地缘系统的形成机理,重点从技术传播与路径依赖、地缘政治与国防军事、殖民扩张与殖民统治等角度进行揭示;最后,总结了亚欧大陆铁路轨距技术的地缘传播模式。研究发现亚欧大陆形成了复杂的铁路轨距分异格局,但主流轨距是1520 mm、1435 mm和1067 mm,其覆盖里程规模与空间范围、地理区位均形成明显分异,成为铁路地缘系统形成分异、网络形成割裂的物理基础和技术源头。亚欧大陆形成了8个铁路地缘系统,分别割据亚欧大陆的不同地区,覆盖不同数量的国家和空间范围,形成了不同的地缘关系,尤其是产生了“1435空间”和“1520空间”的地缘对抗,并形成了5种铁路轨距传播的地缘模式。  相似文献   

12.
德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视铁路建设並作为经济推动力之一,在德国铁路建设160年历史中,致力于铁路网加长加密和均衡布局,旧线改造与新线建设并举,重视复线及铁路轮渡建设,及早开发高速铁路。保证客运安全便捷舒适廉价和货运重载快速,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九五”期间 ,在“科技兴路”战略指导下 ,铁路建设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 ,科研经费由过去每年 50 0 0万元增加到 1~ 1.5亿元 ,使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据铁道部统计中心 11月初提供的数字显示 :1996~ 2 0 0 0年上半年 ,铁路全行业共完成建设投资 2 0 68亿元。 4年半完成的建设投资是铁路“八五”期间完成建设投资总额的近 1.7倍 ,使全路营运里程达 67394km ,比“八五”末增加 774 4km ,居亚洲第一。“九五”期间 ,铁道部审时度势 ,以“世纪大手笔”的气魄 ,确定了“九五”铁路建设总体战略 ,强化煤运及西南、南北、…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是世界上铁路运输利用率最高的国家。本文从其铁路发展的背景条件出发,分析了铁路成为前苏联最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了前苏联铁路网的建设、发展和分布特点,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大规模铁路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0,(20):11-11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近年来我国积极扩大进口规模,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今年1月至7月,我国进口7665.6亿美元,同比增长47.2%,增速高于出口11.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政府根据不平等的《东省铁路公司续修南满支路合同》,在奉天(沈阳)修建了火车站(今沈阳站北货场),同时把铁路两侧(东起今徊平大街,西至兴工街东侧,北起北七马路,南至南八马路)约6平方公里土地,划分“铁路用地”,归俄人管理。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7,(7):45-46
近日,铁道部编制的《铁路“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实施。《规划》要求,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工作;加快旅客列车直排污染治理,争取“十一五”期末我国东部地区铁路和主要干线旅客列车污染物零排放;继续扩大铁路沿线绿化范围,争取“十一五”期末铁路沿线绿化里程达到3万公里以上.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北与蒙古国铁路通道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增强东北铁路的网络功能、形成泛亚铁路网的宏观背景出发,在对东北相关铁路、蒙古国铁路进行现状分析、诊断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东北铁路与蒙古国铁路接轨、形成新的铁路通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及该铁路通道的形成对促进蒙古国的经济发展及参与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完善东北铁路的网络功能及提升对外开放度的重要作用,最后对铁路通道建设的有利条件与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彭永岸  王云鹏 《热带地理》1995,15(3):193-201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采用主目标分析法,科学地确定中缅铁路的走向和路线,认为此线的选择是开拓西向南亚大市场的捷径新通道,同时也是兼顾滇西南经济发展的最佳决策.  相似文献   

20.
亚洲     
《中国地名》2010,(3):43-49
亚洲,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6%(或者总陆地面积的29.4%)。人口总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