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数字环境下进行等高线综合是制图综合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将3维Douglas-Peucker算法应用于等高线综合,是从真3维的角度提取等高线上的特征点.首先根据等高线上高程点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采用空间线规则排序方法组织空间点;引入了全局孤独指数解决综合过程中等高线之间的空间跳跃问题;然后通过空间内插引绘综合后DEM的等高线,从而实现等高线的自动综合.初步实验表明,采用3维Douglas-Peucker算法的等高线综合,从全局上保持了主要地貌形态并抑制了破碎的微地貌特征,具有良好的综合质量和制图效果.  相似文献   

2.
等高线图形综合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Arc/Info的功能研究了等高线图形综合方法,其一是通过地形结构线控制的渐进式等高线综合,其二是利用Douglas方法得到更抽象的TIN间接来完成等高线图形综合。  相似文献   

3.
地形图综合中地貌综合是一大难题,只是以单根等高线的综合来实现地貌综合是不行的。为了等高线综合的方便,必须对等高线进行结构化处理,本文探讨了等高线的树结构建立。  相似文献   

4.
文中基于等高线综合的理论,通过制图综合对化简方法的需求分析以及小波方法的特性分析,提出利用小波高频分量滤波进行规则格网化简的等高线综合方法,并使用扩展的开方根选取规律公式确定小波变换层数及化简阈值。以切割较为破碎的中山地貌的1∶5万比例尺等高线,利用文中方法进行化简和等高线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能够体现等高线制图综合思想,避免因对等高线直接操作而产生的线相交问题,并在几何精度与地形特征保持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等高线的空间关系规则和渐进式图形简化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详细讨论了等高线表达地形的规则和以此为基础自动建立等高线关系的方法,对地形特征点、线的提取改进了已有较成熟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实用的等高线图形简化的渐进式方法,并对其特殊情况的处理提 出了具体的算法。这种方法把不同比例尺跨度的等高线图形综合融为一体,易于实现,等高线图形简化时的等高线相交可在综合过程中控制。  相似文献   

6.
文中基于等高线综合的理论,通过制图综合对化简方法的需求分析以及小波方法的特性分析,提出利用小波高频分量滤波进行规则格网化简的等高线综合方法,并使用扩展的开方根选取规律公式确定小波变换层数及化简阈值。以切割较为破碎的中山地貌的1∶5万比例尺等高线,利用文中方法进行化简和等高线综合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能够体现等高线制图综合思想,避免因对等高线直接操作而产生的线相交问题,并在几何精度与地形特征保持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胡菡  陈春华  孙霞 《地理空间信息》2014,(2):142-144,155
从制图综合的约束条件着手,针对等高线的自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等高线综合算法的比较方法,制定出一套等高线综合方法的评价指标并进行了实验,从几何约束、拓扑约束、结构约束等方面验证了这套方法和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等高线空间关系的确定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琳琳  武芳  王辉连 《测绘通报》2005,(8):19-22,46
等高线空间关系的建立是取得较好地貌综合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等高线之间的层次关系通常利用等高线树来表达,建立等高线树的关键步骤是如何将被图廓截断的那部分等高线闭合起来.提出一种比较可靠的闭合方法,根据相邻高程的等高线的拓扑关系,每条与图廓相交的等高线其闭合走向由其相邻较高和较低等高线的空间位置所决定,由此确定出等高线惟一的一种闭合方向,建立可表达等高线空间关系的等高线树,并用实验证明此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地形图等高线成组综合的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讨论制图自动综合一般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两种等高线自动综合的技术路线存在的优缺点。笔者提出,采用模拟人类专家智能的方法,从二维的等高线输入数据出发,提取地貌结构信息,从而对等高线进行成组的综合,直接形成经综合的二维等高线输出数据,有可能获得较为简捷,效果良好的综合结果。在对这条技术路线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工智能问题,主要包括:对无序数字化等高线数据的整理、等高线上重要特征点的识别、正负向地貌特征的确定、谷地点的选出、谷底线的自动跟踪、谷地重要性的计算、谷间距的自动量算、对称谷地的寻找、综合后图形的生成等。  相似文献   

10.
详细讨论了等离线表达地形的规划和以此为基础自动建立等高线关系的方法,对地形特征点、线的提取改进了已有较成熟的方法,建立了一套实用的高等线图形简化的渐进式方法,并对其特殊情况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算法。这种方法把不同比例尺跨度的等高线图形综合融为一体,易于实现,等高线图形简化时的等高线相交可在综合过程中控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的GIS专题数据综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GIS专题数据综合知识的分类体系,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生式规则表示法将综合知识形式化为综合规则,并分析了GIS专题数据综合规则体系的形成模式;用实例分析比较了运用规则和不运用规则产生的不同综合结果,并以此进一步体现围绕特定应用专题的专题知识对专题数据综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地图信息自动综合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地图综合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和技术方法作了相应的论述 ,提出了以下主要结构化综合的学术论点和方法 :①综合 (抽象与概括 )并不为地图学与GIS所独有 ,而是科学认知的普遍手段 ,因而地图综合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概括原理在空间数据处理中应用的一个特例。②地图综合实质的信息变换观。③综合对象的DLM观。④综合算子的再综合 (DLM信息变换类和DCM图形再现类 )的必要性。⑤结构化综合的三级实现模型。  相似文献   

13.
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1∶500-1∶2 000地形图缩编处理方法.在清华山维EPS 2008地理信息工作站上定制开发了1∶500-1∶2000地形图缩编平台,对现有1∶500 EDB数据源进行图元对照转换和制图综合完成复杂的地形图的编辑工作,其中制图综合采用全自动批处理、人机交互式,以及手工编辑相结合的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中比例尺地图中的行政界线、地块权属界线的制图综合问题,利用Douglas Peuker算法,提出距离阈值自适应求解算法对图形进行综合;将平差理论应用于综合后图形的处理中,保证图形的综合质量。讨论了面积、长度、固定点、直角/直线条件的建立,结合实例,研究了综合、平差的算法框架与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调查利用的土地类型数据多为不同比例尺电子矢量地图,以此数据为研究基础,详细介绍了Delaunay三角网及其Voronoi多边形的特性,以及在土地数据类型中的图斑综合与点群目标综合中的算法应用,具体描述了两种算法的实现过程和试验结果,并对几种点群目标算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比对,详细介绍了实现过程;重点阐述了图斑综合算法的思想和算法的具体实现。最后以"土地利用数据库智能化自动综合系统"为例验证了算法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调查利用的土地类型数据多为不同比例尺电子矢量地图,以此数据为研究基础,详细介绍了Delaunay三角网及其Voronoi多边形的特性,以及在土地数据类型中的图斑综合与点群目标综合中的算法应用,具体描述了两种算法的实现过程和试验结果,并对几种点群目标算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比对,详细介绍了实现过程;重点阐述了图斑综合算法的思想和算法的具体实现.最后以"土地利用数据库智能化自动综合系统"为例验证了算法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面向数据库的制图综合概念和内涵,针对海域和海岛面积相差很大的情况,提出稀疏海岛变尺度制图综合原则,并给出利用面积比求解海域综合尺度的方法;研究兼顾海岛属性的海岛定量选取原则,建立了带约束条件的凸壳制图综合方法,在保证海岛基本轮廓前提下兼顾凹点细节的识别,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稀疏海岛制图综合算法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数字环境下制图综合概念和方法的拓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图综合是地图学的一个核心和难点问题。随着GIS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地理空间信息栅格的提出,需要研究多尺度、多分辨率或不同详细程度的空间地理数据的自动生成问题,以满足GIS多层次应用与决策的需求,而这正是制图综合在数字环境下所要面对的新问题。因此,数字环境下制图综合不应该再仅仅局限于图形综合的概念,而且还应该包括基于地图数据库的数据集成、数据表达、数据分析和数据库派生的数据综合,更侧重于GIS环境下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以及数字信息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将等高线看作是由高程点以特定形式组织得到的空间三维线段,采用3维Douglas-Peucker算法从三维空间提取等高线上的主要特征点。根据等高线数据特点,对该算法进行等高线综合的几种方案进行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和运算速度表明,采用3维Douglas-Peucker算法综合等高线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岛屿综合的内容和原则。介绍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概念并给出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定义,研究并证明了双向缓冲区算法的特性。分析了利用双向缓冲区算法综合海图岛屿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利用双向缓冲区算法综合海图岛屿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