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研究》1985,4(1):103-105
湖泊类水体中天然有机物的遙感试验研究——彩色红外反转胶片的应用 The Test Research of Remote Sensing for the Natural Organic Matter in Lakes——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Color Reversal Films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段学军 《地理科学》2002,22(5):592-598
虚拟现实是一项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综合集成技术。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最终使得参与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分析虚拟现实定义及软件硬件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技术实施路线,探讨了现实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使用电于计算机进行统计制图是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提出的一项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评价——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雪铭  刘巍巍 《地理研究》2006,25(5):785-791
研究居民对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进行定量评价并揭示其规律,可为指导城市小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连市的居住小区进行调查,充分考虑评价因子的代表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选取5项一级指标和25个单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rfer 8.0相结合的方法,对大连市居住小区归属感进行初步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居住小区归属感的主要因子有舒适感、识别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大连市居住小区归属感的整体评价较好,市内四区存在差异;归属感的高值区域分布在生态环境风景区、商务活动中心、靠近海岸线的地方及交通便利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游客相对剥夺感作为一种负面情感,若不加以防范易危害旅游业的发展.以5个案例地的网络点评数据为研究对象,并基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建构出游客相对剥夺感共有8项影响因素,分别为经营管理不善、消费体验不佳、环境氛围不佳、服务水平低、区别对待、主客冲突、游客行为不规范、设施不完善.其中,以经营管理不善的比重最大,消费体验不佳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根据521份调查问卷,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河南省农户种粮获得感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体样本农户的种粮获得感较低,且经济获得感低于精神获得感;农户的种粮获得感受家庭类型的影响较大,纯农户、农业为主兼营其他、非农为主兼营农业、非农化类型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均逐步降低。(2)农户种粮获得的3种指标(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所受需求层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5种需求层次对农户种粮获得感的影响差异比较明显。(4)不同家庭类型农户的种粮获得感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所有类型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主要受高层次需求的影响,而自我实现需求对所有类型农户的种粮总获得感均有影响。根据农户种粮获得感的大小和影响因素,提出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旅游公平理论,从政府民生活动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角度提出了"旅游民生感"概念和实际民生感、期望民生感、比较民生感3个测量维度,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和对应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民族地区居民年龄越大对其实际民生感越满意,而工人和中等学历居民则倾向于不满意;对于期望民生感,学生、工人、中低收入和距离景区近的人群趋于不满意;农民的比较民生感趋于满意,而企事业人员、中低收入者、居住地与景区距离居中的人群和高学历人群则对比较民生感趋于不满意。最后,从统筹兼顾、社区公平和弱势群体改善民生诉求3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提出地理教学中问题学生的问题表现在师生关系、课堂纪律、作业等三个方面,其原因包括学生缺乏地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缺少地理学习动机、缺乏地理学习自信心等三个方面,基于教育心理视角,提出树立地理学习价值观、激发地理学习动机、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强化自我效能感等四项地理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9.
植物化感作用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抑螺植物的化感物质、化感作用、抑螺植物的标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植物化感作用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重点对抑螺植物化感作用在血吸虫病防治上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研讨,研究结果对植物化感作用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应用将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九寨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得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数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试图解释地方感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维度分为文化认同、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其对九寨沟的地方依恋和文化认同高于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2)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在学历、来源地、定居时间和定居形式等人口学特征上有显著差异;(3)旅游企业主移民地方感成因有情感联结、生活关联、社交关系、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经营障碍、设施功能、环境吸引,这8个因素以其不同强度、作用路径和方式对地方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居民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方,居民的地方感、对获取利益和付出成本的感知将影响居民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清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 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对居民地方感、满意度中介影响最为显著;② 地方感与旅游影响感知存在相互影响,成本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不显著,获益感知与地方感显著正向相关,其中情感性获益感知相对物质性获益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更明显;③ 居民情感性获益感知与物质性获益感知相互作用显著;④ 原住民相对于非原住民地方感更强,情感性获益感知更高,对旅游成本感知更敏感,对物质性获益感知部分低于非原住民。  相似文献   

12.
朱竑  李如铁  苏斌原 《地理学报》2016,71(4):637-648
广州石牌村、棠下村和珠村3 个市中心到市郊均匀扩散的城中村为例,通过修订量表对城中村移民进行施测,然后采用SPSS 17.0 和M-plus 7 统计软件整理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城中村移民的地方感(城中村和乡下两种地方感)在性别、年龄、居住时间、居住形式、收入水平、文化资本、根植性、居住环境和社会融合等因素中的差异及其影响路径。研究发现:① 地方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的地方感均值不管是在城中村,还是在其故乡的均比男性低;② 移民的地方感在年龄、居住时间和居住形式上的t 检验结果没有差异,而在收入水平上有差异;③ 文化资本、居住环境和社会融合等因素,其在地方感的高低分组之间的影响存在差异;④ 社会融合与文化资本、根植性和居住环境呈显著正相关,而乡下地方感与文化资本和居住环境呈显著负相关;⑤ 从影响路径来看,地方感不能直接影响社会融合,而是通过根植性、居住环境和文化资本等因素进行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勤  钱树伟 《地理学报》2012,67(8):1137-1148
地方感强调地方本身具有的特质及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结关系, 是近年来国外环境心理学和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世界遗产地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基于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地方感、遗产保护态度与遗产保护行为6 个潜变量, 构建地方感结构关系模型, 通过设计量表并回收909 份有效调查样本, 运用SPSS、Amos 软件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 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由地方感前因影响导入机制与后果效应输出机制构成的“导入—输出”系统机制的运行过程与结果是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机理;② 地方感前因变量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均对地方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同时地方感的形成对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③ 旅游吸引力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341), 旅游涉入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252);④ 地方感的形成对旅游者的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其对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0.467) 比对保护态度的影响(0.420) 更加显著。对地方感前因变量与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 探讨地方感影响关系机理, 以期为我国遗产地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互利提供借鉴及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地方感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体地方感对遗产保护的作用,较少关注地方感形成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哈尼梯田人地关系的特征,从地方感、自然连接、社会连接、梯田保护态度4个维度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遗产地居民的地方感与另外3个维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居民地方感与自然连接中人与自然的连通性、对自然的依恋,与社会连接中亲戚、邻里关系、社区活动组织具有显著的关系;居民地方感与梯田保护态度呈明显正相关;社区中的亲戚邻里关系以及活动组织对于梯田保护态度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地方感对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态度具有正向影响这一结论,支持了地方固有的自然、社会特性以及人们与之的连接程度在个人地方感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假设。据此,提出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单元,以重大节庆和祭祀活动为切入点,强化当地的传统社会组织模式和社会关系网络;保护传统的资源管理和分配制度,为梯田保护提供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为厘清农户主观获得感的形成机理,基于农户面临的突出公共服务短板与生计能力视角,运用多指标多原因模型MIMIC和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农户主观获得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整体获得感较高;公共服务短板显著抑制了获得感,其中教育服务短板的影响效应最大;农业生计策略、婚姻不幸及大病风险冲击等负向生计能力显著降低获得感;经商生计策略、党员身份、教育借款、家庭收入与耕地面积等正向生计能力显著提升获得感。提出健全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生计策略与生计资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家经济地图集的设计和制图可视化的方法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岳 《地理学报》1995,50(3):193-205
国家经济地图集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和空间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地图集,它的编制是一项重大的制图系统工程,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图集编制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从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状出发,确定图集设计总体目标,为科学和形象地表达我国经济社会特征,而采用的可视化方法技术,以及智能化的计算机制图系统在图集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地名信息系统是地名工作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任务 ,也是一项复杂的基础工程 ,标准化是这一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地名信息系统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标准化、规范化是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信息社会里 ,标准化的意义尤为重大 ,因为标准化意味着统一、共享 ,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例如 ,计算机网络就是将不同厂家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交换信息 ,这就要求这些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遵循共同的技术规范 ,连结端口必须是标准化的。在软件方面 ,除了必须使用统一的信息传输协议 ,还必须使用可以转换的数据格式。因此没有标准…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商业街若能凸显地方性特征将更具吸引力,经营者的地方感不仅是商业街地方性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地方性建构的主体基础。对屯溪老街经营者地方感进行了实地调研,初步探讨了经营者地方感的形成机制,并为历史文化商业街的优化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者地方感不仅受到地方文化景观和经营活动绩效的影响,更与经营者同游客的互动交流相关,而这也将影响到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吸引力。老街商业开发的模糊定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地方性,但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经营者与游客的频繁互动,则有助于增进经营者地方感。由此,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保护特色文化景观,更要优化商业活动品质,促进经营者与游客的互动,这是增进经营者地方感和商业街吸引力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蔡晓梅  朱竑  刘晨 《地理学报》2012,67(2):239-252
地方感的研究为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情境主题餐厅作为能提供特殊体验的一种微观文化空间,为员工构造了一个“异位(heterotopias)”的超现实空间(hyperreality)。本文通过对广州味道云南食府这一典型情境主题餐厅员工的体验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了情境主题餐厅员工对不同尺度空间产生的不同地方感特征及其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地方感存在差异。他们对餐厅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对餐厅所处城市具有地方依赖,但对餐厅以外的其他城市空间不存在地方认同;②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餐厅融洽的社交环境、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较高认同的情境(文化);③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所处城市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城市所提供的良好工作条件、较差的自然环境、低熟悉的城市空间、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异乡人”的身份认同;④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熟悉程度、环境和文化认同程度和归属/依恋程度的差异是员工对两者地方感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对于丰富地方感在微观空间层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城市中其他微观文化空间的地方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曹军 《地理教学》2015,(6):51-52
这些年,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后感,开始很多人觉得教后感空洞而无价值,似乎成了教师"额外"的负担。但我坚持写了几年之后,觉得教后感并非是形式的东西,教后感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它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最有价值的课堂一线的写真和感悟。我写教后感有如下几点体会:一、记录"亮点",积累经验亮点就是教学中独特、新颖、成功之处。它可能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恰到好处的案例等等。凡是能让教师激动兴奋、感到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