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山地震前观测到了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但该变化是否可靠?引起了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关心。 本文研究了CG—2型重力仪的观测精度和仪器性能。详细分析了测量过程中各种误差的作用规律和性质。通过对现在精度估算公式的分析,提出一个比较实用的精度估算方法。并应用了相关数据处理方法估算累积误差。也对气温、气压、地下水,开采煤矿所引起的干扰进行了估算。介绍了震前重力观测中所采用的一些作业方法的依据。 最后,本文指出唐山地震前的重力变化是可靠的。但是,由于唐山地区在测网布局上存在着其它地区难以达到的有利条件。所以,今后在测量方法、仪器观测精度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78—1983年国家地震局地震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述。通过对观测段差的平差处理和统计分析,表明用2-4台Worden、CG_2重力仪进行重复测量的段差精度:测网可达10-20(10~(-8)米/秒~2),独立测线可达25(10~(-8)米/秒~2)。两台重力仪观测段差的平均值精度比单台仪器提高20%,四台仪器提高一倍。多期观测段差在剔除一些异常变化后,其平均值精度可达10(10~(-8)米/秒),平差后的点值中误差一般小于30(10~(-8)米/秒~2)。 统计分析表明:段差系统误差不显著,特别是多台仪器平均值能削弱系统误差,但南北测线台差出现同号积累。在相同测线上不同单位观测的段差差值有时会随重力差的增大而增大。 本文对部分绝对重力观测值和相对重力测量果结进行了比较,发现少数绝对重力点的值存在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3.
绝对重力基准点的重复测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简要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基准网中的绝对重力重复测量。给出了两次观测结果的互差 ,其观测精度优于 5× 10 -8m·s-2 ,达到了网络工程设计要求。对一些基准点的重复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并对继续开展以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概述了PC-1500机与SIRIUS微机的联机方法以后,通过滇西重力网实测资料的处理,实现了野外观测与内业资料处理一体化。利用PC-1500机和磁带机代替人工野外记簿,且提高了内业资料处理的速度和质量,解决了因PC-1500机内存小而难以实现的重力网平差及其它计算的问题。利用磁带或磁盘存储资料便于重复利用和保存。而且本文所述的方法适合于任何有RS-232C标准口的微型机与PC-1500联机。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局部重力场的变化,仅对重力测量结果作精度估计有时是不够的,应同时考虑估计的准确度。 本文阐述了估计重力测量精确度的理论,着重对两台仪器三程测量的精确度估计作了讨论。文中对偶然中误差的估计提出了三个原则,依此原则评述了现有公式,并对文献[2]、[3]中给出的估计公式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还提出了确定两期复测成果变化量的判别式。顺便也从理论上讨论了估计系偶差出现虚数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完备的数据关系和功能模块实现了数据的编译,建立了重力重复测量资料预处理系统.试验及实践结果表明:该系统处理数据速度快、计算正确、汉显与各项技术功能稳定可靠、操作简捷方便,能较好地实现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给出了确定相对重力观测点“稳定’概率PT的方法,提出了相对重力复测网信息熵的计算方法。计算了1975年海城7.3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的相对重力复测网的信息熵,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相对重力复测网信息熵逐渐降低,震后恢复;相对重力场由震前的无序状态逐步演化为有序状态,直至发震,而震后又迅速恢复到无序状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代激光干涉和频标的发展,根据自由落体原理进行绝对重力测定的方法和仪器有了很大进展。A·Sakuma教授首先采用对称自由下落法,研制成精度达到几个微伽的BIPM固定式绝对重力仪,并用于研究地球重力场的长期变化观测和其它绝对重力仪的比对。接着1974年意大利IMGC与BIPM合作,按相同原理制成IMGC可移式绝对重力仪,野外测量精  相似文献   

9.
利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了地壳损伤演化过程与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关系 ,讨论了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地壳微裂纹密度参数变化分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利用河西地区 1992~ 1999年多期重复重力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裂纹密度参数变化进行了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各观测时间段内相应发生的一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 ,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沿北京至山海关铁路线布设的重力剖面的观测,曾认为在唐山1976年7月28日地震前,震中区观测到约100微伽的重力变化。本文对沿该剖面1971~1980年所作重力观测的条件和精度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上述100微伽左右的重力变化不能肯定是唐山7.8级地震的前兆。  相似文献   

11.
采用边界分析方法分析新一代重力测量卫星3个核心载荷--星间测距系统、非保守力测量仪和定位接收机的误差对恢复重力场的影响,提出新一代重力测量卫星的核心技术指标。分析表明,星间变率测量精度10~30 nm/s、非保守力测量精度(1~5)×10-11 m/s2、定轨精度2~3 cm时,可实现分辨率100 km、精度1~2 mGal的重力场测量。本文结论可为新一代重力测量卫星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泰安台PET重力仪不同运行状态的情况,通过对比甚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对掉格异常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对观测数据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剔除,提取相对客观的重力观测趋势信息。结果发现,泰安地震台重力仪在2013-09~12、2014-02~04两个时间段存在趋势漂移负值异常。  相似文献   

13.
由于重力测量仪器存在不一致性,使测量结果的精度降低。苏联学者布朗热提出在多台仪器进行多次测量的计算中必须考虑第一类半系统误差(m_2)。我国也将这一思想写进了《地震重力重复测量规范》中。魏文园在《重力基线测定与三程复测的精度评述》(地壳形变与地震Vol.1,No.4,1981)一文中对m_2作了讨论。他认为m_2比各类误差都大;提出要对观测  相似文献   

14.
采用RANSAC算法剔除观测数据中的离群值,再使用线性内插法进行补全,利用整体投影计算的思想提取两点间的相对重力值,并对其精度和标准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动态重力观测的残差最大值为4.641 μGal,重复性标准差最大值为4.384 μGal,均优于5 μGal。该方法可获得较高精度的重力观测数据,为在复杂环境下获取相对重力值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重力清理攻关的经验应从4个方面分析判断观测到的重力变化是否属地震重力变化: 1.分析消除系统误差;2.根据偶然误差理论,交化量有一定置信度;3.分析消除各种环境干扰因索的影响;4.变化量有一定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重力高频扰动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了L&R ET(2 1)重力仪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重力高频扰动与地震的观测记录 ,并对发生这种高频重力扰动的地球物理学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地形改正最大半径的确定,对提高重力布格异常的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根据方模板的特点,推导出其计算的最大半径。  相似文献   

18.
利用GRACE卫星RL05时变重力场模型,计算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前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重力变化情况,发现在震前数年已出现的正负交替现象在震前1年内变得更加明显。计算了基于地震位错理论的同震重力变化并向上延拓至卫星高度,结果表明重力卫星可以清晰地探测到该震的同震重力变化。分析震源区周边4个特征点时间序列变化,结合GMT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发现两者揭示的震源区周边物质动力变化状态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在高精度重力测量中,发现同一异常体的实测重力异常与牛顿定律计算出的理论异常不相符,实测异常的极值幅值近2倍于计算异常的极值幅。而且,实测重力异常的极值向两翼衰减很快,其梯度带间距与异常体的水平尺度几乎一致。这就为高精度重力法圈定储油构造、生物礁等平面位置提供了前提。在同等重力测量精度下,实测重力异常比计算重力异常提高了近1倍的纵向分辨力,得到油气藏和油气侵染带引起的重力负异常也是完全可能的。据此用5个模型的实测高精度重力数据和按牛顿定律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对比,完全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八十年代以来宁夏几次中强地震前的重力异常资料。识别异常的标志是,以幅值大于2mσ为依据。重力异常形态有正也有负;异常空间展布范围一般局限在距震中60km的区域内,该区出现较强的垂直差异运动,显示异常的重力测段多分布在地震烈度衰减较慢的一侧;异常持续时间约为几个月至一年半,而且近离震中区的重力测段比远离震中区的测段异常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其中有的异常是地震前就有所察觉并据此提过内部试报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