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基底绿岩的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阐述了对早前寒武纪时期绿岩(变质火山-沉积建造)的岩石大地构造分类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通过基底动力边界各项标志的识别,新厘定了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格架基底构造单元由大陆块壳和活动带组成大陆块壳是相对独立演化的地壳构造单元,这时的活动带是内克拉通性质的基底构造带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基底早前寒武纪时期不同阶段形成的大陆块壳有:阴山-冀北联合块壳、鲁冀辽联合块壳、辽东联合块壳、胶北块壳、皖北块壳、太华块壳、阜平块壳、临汾块壳和东胜-桑干联合块壳基底活动带有:大青山活动带、燕辽活动带、五台山活动带、中条山活动带、雁翎关活动带、夹皮沟活动带等认为绿岩是基底大地构造分区的重要物质标志,基底绿岩可以划分为伸展台地型绿岩和裂谷带型绿岩,后者发育于活动带前造山内克拉通裂谷盆地.华北克拉通基底地质特征显示,早前寒武纪时期构造动力学体制是内克拉通性质的。  相似文献   

2.
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   总被引:60,自引:9,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为基础,研究了天山地震带深部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的地壳中部为低速的韧性滑脱层,南天山的断裂深度超过莫霍面,北天山的断裂深度一般只到地壳中部;天山莫霍面的深度一般大于50km,壳-幔边界由宽而缓的速度过渡带构成,中强地震主要位于盆山边界地壳中下部位波速变化较大的区域.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存在一个北北东方向的低速带,乌恰和伽师地震分别位于该低速带东、西两侧的梯度带附近.推测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导致低速带内部物质发生形变并在边界附近产生破裂的主要原因,地幔热物质的侵入对该地区的构造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动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水地震区深部地温场的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天水地震区上地壳地温场。结果表明,影响该区浅部(层)地温场的主要因素是基底构造和断裂构造。祁连褶皱系为高热异常区,秦岭褶皱系为低热异常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为地温梯度带。认为该带历史地震的发生与热应力差有关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对其深部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其演化及强震发震机理等问题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青藏东南缘固定和流动观测台站记录的地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研究区地壳、上地幔顶部三维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范围呈明显的高速异常,推测为二叠纪时期地幔柱活动残留在地壳内的基性和超基性幔源物质.川西北次级块体和大火成岩省内带东西两侧存在低速带,可能是壳内部分熔融存在和中下地壳流动的证据:高原物质向南运移时受大火成岩省壳内高速体阻挡后分为两支,东支沿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小江断裂延伸,西支沿红河断裂向上地壳运移并逐渐穿过红河断裂.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全部位于西支低速通道之上,推测构造块体SE向运动和地壳流作用使得应力在上地壳震源区进一步集中,共同驱动断裂活动导致漾濞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5.
1906年新疆玛纳斯大震区的多层次逆冲构造与深部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天山北麓 190 6年玛纳斯 7 7级地震区的浅层地震探测资料、石油地震反射剖面、二维电性结构剖面、深地震反射剖面的研究 ,发现玛纳斯地震区多层次活动构造系统的根带 ,它通过脆 -韧转换带与天山活动构造块体内上地壳中的低速、高导层连为一体。低速、高导层可能是天山地壳内正在活动的韧性剪切带 ,而齐古逆断裂 -褶皱带下的脆 -韧转换带是连接深部活动韧性剪切带与地壳浅部脆性破裂的枢纽 ,也是现今孕育和发生大地震的重要构造部位。 190 6年玛纳斯地震发生在脆韧转换带的底部 ,地震区的活动逆断裂和褶皱只是部分记录了深部韧性剪切带活动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周真恒  邓万明 《地震地质》1998,20(4):156-453
壳内多震层的介质结构及其内、外环境是制约地震(尤其强震)在该层内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今多震层孕震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多震层位于上地壳下部至中地壳,岩石组合为角闪岩相(上部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多震层具有相对高速、高密度、高阻的介质结构,其下部对应脆 韧变形转换带和最大剪切应力带;多震层(或强震震源)之下存在壳内低速 高导体;多震层应力场具有区域性分区特点,壳内地震活动截止温度约300~400℃;多震层内震源断层具有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震源断层可能具有不同的孕震机制;“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构造区的贡山一绥江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进行反演,获得沿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为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川滇菱形地块与华南地块的构造变形特征、壳幔耦合关系、地块间接触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等问题,提供电性结构的依据.研究发现:(1)电性结构揭示澜沧江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为深大断裂带,控制着研究区的深部结构特征和形变机制;(2)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之间的高阻体,可能是扬子古地块的残留部分;小金河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之间的高阻体,则是峨眉山大火山省喷发形成的冕宁一越西杂岩带;(3)在滇西地块、川滇地块和大凉山地块均存在低阻层,它们的介质属性有所不同,滇西地块下的低阻层"疑似"高热状态的岩浆囊,主要由缅甸弧向东俯冲运动引起的,中上地壳的高热状态使地块的活动性增强;川滇地块内部的壳内低阻层的成因为:理塘断裂带和小金河断裂带之间的地表低阻层由破碎带充水所致,而金沙江断裂带和理塘断裂带之间的中地壳低阻层可能是由局部熔融物质或含盐流体导致的,其为壳内物质运移的通道.从而在地下物质发生大规模走滑运动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川滇地块东部和大凉山地块西部的壳内低阻层可能与地慢物质的上涌有关;马边断裂带附近的低阻体可能与破碎带变宽和破碎带内的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南海西南海盆壳幔结构重力反演与热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健  李家彪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3026-3037
壳幔结构及扩张期后的岩浆活动是研究南海西南海盆形成演化的关键.本文针对NH973-1剖面开展壳幔密度结构重力反演,并依据重力反演的壳幔模型,定量模拟海底扩张期后的壳幔热结构与热演化过程.重力反演表明:西南海盆中央残余扩张脊之下存在一个较深的凹陷带,其下Moho面比两侧略深,呈现扩张期后的热沉降特点.热模拟发现:海盆扩张...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区强震分布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云南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热结构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结果,讨论了云南地区大地震发生的深部地球介质构造背景.结果表明,上地壳高速区、壳内低速区或高导层、上地幔局部上隆、高热活动、深大断裂等深部介质构造背景的存在,与云南地区大地震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6,7级大震不是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而是发生在一些具有某种深部介质构造背景的地区.5级及其以下地震的活动无显著的介质构造背景存在,其发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0.
马尼拉俯冲带热结构数值模拟与地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马尼拉俯冲带地震分布的成因机制,根据马尼拉俯冲带最新的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选取3条典型剖面,模拟俯冲带热结构。结果表明:1俯冲带热结构主要受俯冲角度、俯冲速度和俯冲板块本身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2 BB′剖面和CC′剖面属于热俯冲;3当洋壳俯冲至软流圈边界时,俯冲板块温度迅速升高,容易形成地震活动。BB′剖面的俯冲角度和俯冲速度比CC′剖面小,使得BB′剖面发生地震的深度更浅。俯冲洋壳底部温度比顶部低,地震活动也持续到更大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张健  石耀霖  吴春明 《地震地质》2003,25(4):617-624
新生代以来 ,环太平洋周边分布的埃达克岩 (Adakite)主要与年轻洋壳俯冲时在 70~ 90km深处的部分熔融有关。利用数值方法 ,模拟了洋壳俯冲的热演化过程并讨论了脱水、熔融对埃达克岩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仅在活动海岭俯冲前后约 10Ma内 ,年轻的、热的俯冲海洋板片在 75~85km深度范围内 ,温度升高至 82 5~ 10 0 0℃脱水 ,导致年轻洋壳中角闪岩部分熔融 ,形成埃达克岩(Adakite)。而一般洋壳俯冲在 10 0km以下深度才脱水 ,由于脱水区压力较高洋壳自身不能熔融 ,水进入上覆地幔楔状体导致部分熔融 ,形成安山岩 (Andesite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西藏中、北部壳、幔导电性结构,讨论高原中、北部岩石圈热状态,1998年和1999年(INDEPTH(Ⅲ) MT)在西藏中、北部完成了德庆—龙尾错(500线)和那曲—格尔木(600线)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北部以昆仑山断裂为界,其南北壳、幔电性结构有很大差异.昆仑山断裂以北地壳和上地幔为高阻区.而昆仑山以南,地壳和上地幔的导电性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地壳上部以不连续的高阻体为主,夹有局部低阻异常体,沿南北方向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复杂,具有不连续、分块的特点;但中、下地壳为大范围的高导异常区,区内发育有大规模、不相连续、产状各异的高导体,其电阻率均小于4Ωm;在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之下,壳内高导体都具有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存在连通壳、幔的低阻通道.根据西藏高原中、北部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推断:如同藏南一样,这里也普遍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它们的成因主要与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热活动有关,这是两期形成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形成时间比金沙江缝合带早.因此,研究区壳、幔的热活动是从南边和西边开始,向北、向东扩展,导致现今西藏中、北部地壳和上地幔的热流分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晚新生代火山和现代高温水热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晚新生代火山并不罕见,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台湾北端以及昆仑山区和云南省腾冲县境内.前二区为大陆板内火山,以喷出碱性系列为主.台湾北端是中国唯一的酸性火山岩区.昆仑山和腾冲火山则为陆-陆碰撞型板缘火山,以喷出钙碱系列为主,但昆仑山区以南既有碱钙系列,又有碱性系列.五大连池和白头山等板内火山虽然年青附近却不存在高温水热活动;西藏南部存在板缘高温水热活动,却没有任何近代火山.这一现象表明,地表火山未必是西藏地下存在高温水热资源的必要条件,壳内局部熔融也许是藏南高温水热活动的可几热背景.  相似文献   

14.
若尔盖盆地及周缘褶皱造山带地壳结构—深地震测深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潘-甘孜地块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由近东西向构造向近南北向构造转折的部位,若尔盖盆地位于该地块核心。利用近期在该区域完成的深地震测深结果,建立了若尔盖盆地及周缘褶皱造山带地壳结构模型,对若尔盖盆地基底结构、性质,若尔盖高原盆地与周缘褶皱造山带构造关系,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增厚、壳内解耦松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近地表三叠纪岩层为高致密(2.65-2.75g·cm^-3)和高速度(约5.6km·s^-1)介质岩性,形成了特殊的“中生代基底”构造;松潘。甘孜地块在青藏高原隆升、物质东流以及周缘稳定地块的阻挡过程中被改造为相对稳定的若尔盖高原盆地和盆地周缘更为活动的褶皱造山两类不同地壳结构性质的构造单元;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地壳增厚、壳内解耦主要发生中下地壳,这种壳内以低速为主、多反射界面结构特征在若尔盖盆地周缘褶皱带造山带更为明显,突出了褶皱造山构造区域中下地壳内部经历了更为强烈的构造形变;若尔盖盆地及南北两侧褶皱造山带地壳厚度约50km,未发现“山根”构造,推测在褶皱造山后期,青藏高原地壳东流物质在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沿着相对松弛的南侧方向顺时针转向流出,其结果使若尔盖盆地周缘褶皱造山带经历了强烈的伸展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热结构及断面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昕 《中国科学D辑》1996,26(Z1):13-22
东秦岭岩石圈热结构热状态十分不均匀,沿断面可分成华北地块、北秦岭、南秦岭、扬子地块4大特征,其分界明显,南秦岭为“热区”,北秦岭为“冷区”。商丹断裂带具81.3mW·m~(-2)高热流值,是南北秦岭的分界线,是多期构造运动的活动带,是扬子与华北的缝合带。加里东期扬子向华北俯冲碰撞;印支-燕山期俯冲板片由于“去层状化作用”断开下沉,软流圈上侵,岩石圈土地幔变薄。后因华北岩石圈下部插入扬子俯冲板片中形成穿插构造,商丹断裂带成为现今向南倾的走滑断裂带。中上地壳有不同时期的大规模逆冲推覆体、断块向南叠置;下地壳缩短成“漏头”状下滑,地壳增厚造成东秦岭造山带现今独特复杂的岩石圈五层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6.
吴刚 《中国地震》1992,8(3):69-73
本文首先给出利用航磁异常反演壳内磁化强度的方法和汾渭断陷带壳内磁化强度分布图。以此探讨了汾渭断陷盆地的磁性结构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深部地质含义。  相似文献   

17.
张北—尚义地震区的壳幔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地区的深地震测深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张北—崇礼地壳断裂带与北西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在张北62级地震区交汇。在这里延伸至莫霍面的地壳深断裂带和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处是汉诺坝大面积玄武岩溢出的通道。震区中上地壳内的局部速度逆转和下地壳内异常的低速带预示着岩浆活动仍较强烈。张家口—渤海地壳深断裂带近期活动可能是张北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壳内部分熔融低速层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岩石学,岩石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及理论分析均表明,至少在具有高热流值的区段部分熔融作用可能是造成壳内低速带的主要原因,我们将由部分熔融作用所形成的壳内低速层称之为壳内部分熔融低速层,它是许多深部地质作用的发源和汇聚地,并影响和制约着地球物理场特征,因此,研究了壳内部分熔融低速带的形成及其地质意义无颖将深化人们对深部地质作用发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酒东盆地异常流体压力带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中存在3个异常流体高压带,它们基本呈等深平面分布,相互间隔约1000m,温度相差约30℃.对凹陷内地层沉积发育史、地层水性质、岩石薄片观察、地温梯度变化及压力带与地层岩性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营尔凹陷具备形成异常高压流体压力带的条件,水热增压和上覆荷载增压是形成异常高压带的主要原因.在异常高压带上、下的正常压力带内紧邻高压带的层段和高压带内部压力相对较低处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是一条陆内活动逆断裂带最新活动的结果.地震震源断裂沿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发生斜滑作用和沿前山断裂发生纯逆断裂作用,断裂产状前者陡后者缓,垂直位移前者大后者小,这是一条少见的具有右旋走滑特征的挤压性质双断坡破裂,它是深部斜滑断裂在上地壳脆性域发生应变分解的结果.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分段活动和位移分布、地震波反演、余震空间分布、主震和余震震源机制解都说明这一条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机制和震源断裂破裂机制的复杂性.北西向小鱼洞左旋走滑破裂带是调节北东向破裂带中缩短量不同的破裂段之间的捩断裂,但由于震源断裂西南段经受着强烈挤压,左旋走滑的小鱼洞断裂也具有明显的挤压分量.在中央断裂这一条走滑逆冲和逆走滑性质的断裂和破裂带中出现的走滑正断裂控制的沙坝沟槽是在一个特殊的构造和地貌条件下,由震源断裂滑动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重力作用加大了该段破裂的正断层型垂直位移量,它不能真正代表震源断裂的最大地表垂直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