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北冷涡与1993年6月份降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博颖 《水文》1996,(3):58-60
东北冷涡与1993年6月份降水分析苏博颖(吉林省水文总站)东北冷涡是指500hPa等压面图上115~145°E、35~60°N范围内出现的等高线闭合圈,并有冷中心或冷槽相配合,持续3天以上(含3天)的低压环流系统。夏半年的冷涡多半是由于西风槽充分加深...  相似文献   

2.
杨德江  马宁  尉英华 《水文》2017,37(1):83-91
选用海河流域1961~2012年132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M-K检验、EOF和REOF等方法分析了50余年海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统计特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研究了海河流域14个典型强致灾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夏季暴雨日站数和暴雨量的时空分布相近,暴雨日站数下降趋势较为显著;(2)海河流域夏季暴雨的空间分布可划分为3个分布型态:西南型、东北型和东南型;(3)海河流域暴雨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存在一次突变现象;(4)海河流域强致灾暴雨过程可归纳为5类主要环流型,即高空低槽型、高空冷涡型、副高外围切变线型、低空低涡型和台风北上型。  相似文献   

3.
近30年上海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上海地区11个气象站1979-2008年5~9月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上海地区暴雨的年、月际及暴雨成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上海地区暴雨逐渐向强、局部、特短时间方向变化.7、8月暴雨较多,以短时局部性暴雨为主;6、9月暴雨次之,6月长和特长暴雨要多于短和特短暴雨,9月反之;5月暴雨最少.从形成上海地区暴雨天气系统的分析表明,静止锋暴雨最多,稳定时能形成持续时间长的强暴雨,不稳定时形成短的弱暴雨;其次是暖区暴雨,它是上海地区形成夏季短时局部性强暴雨的主要天气型;另外,台风、台风切变、台风倒槽、低压、冷锋、暖锋和东风扰动形成的暴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1995年以来,暖区暴雨整体增加,而静止锋暴雨进入21世纪逐渐减少,这可能主要归因于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4.
贺勤  吴晓东 《水科学进展》1991,2(4):232-237
本文对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及沙漠地区51个气象台站近30年暴雨气候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给出了暴雨强度极值;讨论了环流、天气尺度系统及地形对区域性暴雨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任倩  周长艳  夏阳  岑思弦  龙园 《冰川冻土》2019,41(4):783-792
利用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感热、环流场资料和1979-2013年753站中国春季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关系。春季高原东部感热与我国东部气温在年际变化上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去除9年滑动平均以后的SVD第一模态结果表明,当高原东部感热出现南弱(强)北强(弱)时,对应我国东北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高)。当春季高原感热呈现南负北正的分布时,高层200 hPa上,高纬东风异常减弱背景西风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加之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中低层环流场上,我国北方地区上空为一深厚的东北冷涡所控制,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均呈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分布。一方面,它引导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东北地区气压异常减弱,气温异常偏低;另一方面,其西侧北风异常阻滞了华南地区上空的背景西南风,不利于暖气流的输送。进一步分析得出,与PC1相关的南北温度差值场上,东亚地区上空从低纬到高纬呈现“负-正-负”的分布形势,有利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在我国上空的显著增强。气旋中心上暖下冷的结构,导致位涡显著发展并向低层伸展、侵入,增强了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整个对流层为深厚的异常干空气,湿度负值中心与冷中心相对应,表明干冷空气异常下传发展。干侵入使得冷涡加强发展,维持了异常气旋性环流,导致春季东北、华南地区的异常降温。虽然前冬Nino3.4区海温与春季感热相关较好,但其对我国东部春季气温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河流域实测和调查年最大点暴雨、实测大面积暴雨和气象等资料,分析了年极端点暴雨的季节变化、特征和地区分布、大面积暴雨特征以及形成极端暴雨的天气成因,揭示了极端暴雨发生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流域暴雨9成以上集中在7~8月,极端暴雨7成高度集中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极端暴雨集中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山脉的迎风山区;短历时小面积极端暴雨则分布在高原区;极端暴雨的年际变率迎风山区最大,平原和高原区较小;流域性极端暴雨高空环流多为经向型,通过中纬度西风槽、副热带高压或台风等天气系统以及迎风山区地形抬升作用共同造成。  相似文献   

7.
《水文》1989,(6):54-56,F003
1986年7月下旬,左江流域遭受9号台风影响,先后出现一场稀遇的大暴雨洪水过程。本文对这场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特点和暴雨洪水形成、特性进行分析,供参考。一、流域概况左江发源于越南境内,由水口河、黎溪  相似文献   

8.
1998年洪水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大水后,全国水文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暴雨洪水调查分析和研究评价工作。通过对长江、松花江、珠江及闽江暴雨、河道洪水、渍口(垸)、水库拦蓄和排涝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考证,补救了大量珍贵的水文资料,完整地掌握了暴雨洪水资料;分析确定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具有全局意义的水文数据和成果;研究提出了长江、松花江、珠江及闽江流域干支流主要站的洪水频率分析成果;分析、评价了水利工程和人类活动对洪水的影响,深化了对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和规律的认识;科学、系统、全面地分析评价了1998年大洪水,阐述了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介绍了1998年洪水调查分析及研究评价的主要成果,提出了今后在暴雨洪水调查和评价方面应该加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底湖南一次致洪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副高的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和地面锢囚锋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2支高空急流增强和靠近诱发了低空急流爆发,高低空急流耦合形势的增强促进了暴雨的持续和加强。低空急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暴雨区表现为显著的对流不稳定,并且在假相当位温垂直梯度增加的阶段对应暴雨强度亦增大。水汽通量以及辐合大值区对暴雨落区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中南部"96·8"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惠霞 《水文》2000,20(5):62-65
分析了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96·8"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暴雨特点和洪水形成特性,并与历史上发生的"56·8"、"63·8"暴雨洪水进行了比较,有助于人们对该地区暴雨洪水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东北多年冻土退化及环境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珊珊  臧淑英  孙丽 《冰川冻土》2018,40(2):298-306
东北多年冻土属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数据模型模拟表明,21世纪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会持续上升,显著的变暖将导致多年冻土退化。东北多年冻土呈现自南向北的区域性退化趋势,多年冻土区南部表现为南界的北移、融区的扩大和多年冻土的消失,而北部表现为多年冻土下限的上移、活动层厚度增大及地温升高等。多年冻土的退化会导致寒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林带北移,沼泽湿地萎缩等。随着多年冻土的迅速退缩和变薄,原多年冻土中蕴藏的碳将释放出来,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正反馈,加速变暖,并影响全球碳循环。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其热状态失稳而造成寒区基础设施损坏,并且影响冻土微生物、碳循环、寒区生态和水文等,而它们是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也将成为未来多年冻土研究的重点。而这些研究都需要长期的基础数据作支撑,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冻土参数监测网络,用模型厘清气候变化与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12年7月下旬, 处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降水事件, 使该区气象与气候预测面临新问题. 7月20日河套地区出现大范围暴雨天气, 其中两个台站日降水量超历史极值, 一个台站超历史阈值, 属极端天气事件. 利用常规及精细化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极端降水天气事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从天气背景看, 贝加尔湖低槽内冷空气侵入副高西侧的暖空气中, 在对流层低层激发出低涡系统, 低涡前侧的南风急流使南来水汽到达41°N以北, 并在河套地区聚集. 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维持在8~10g·cm-1·hPa-1·s-1, 大气比湿达12~17 g·kg-1, 为极端降水事件提供了丰沛的水汽. 该事件是通过MCC强烈发展形成的, 河套西北部不断有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东移, 河套南部新生的β中尺度系统发展并入MCS中, MCS系统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MCC中心的TBB值达-40~-83 ℃. 近地面雷达监测显示, 河套东北部、中部存在强雷达回波群, 回波群内对流单体中心的反射率因子均达到50~55 dbz, 构成超级对流单体. 地面上, 不断新生的中尺度辐合线长时间存在于河套东北部并促发对流性暴雨. 暴雨前期对流层低层增温作用显著, 中高层"干侵入"使大气不稳定能量进一步增加. 冷锋前暖空气强烈的上升运动促发了大气不稳定能量释放. 该事件很可能与当前全球变暖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变暖, 北极冰量减少, 夏季风增强, 雨带北移, 使得中纬度内陆干旱-半干旱带发生前所未有的极端降水事件过程.  相似文献   

13.
1979-2016年我国东北地区空中水汽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柏睿  李韧  吴通华  杜宜臻 《冰川冻土》2019,41(6):1441-1447
水汽是形成云和降水的物质基础,与全球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密切相关,对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基于NCEP/NCAR月值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我国东北地区上空不同高度层位比湿的气候学特征和长期趋势变化,同时分析了整层积分水汽通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空中水汽集中分布于500 hPa以下,1979年至20世纪末低层比湿呈增加趋势,2000年后转为缓慢下降,但2012年以来波动回升。此外,东北地区比湿及水汽通量季节差异明显,夏季水汽含量最多,冬季最少,秋季多于春季;东北地区水汽含量最大值出现于7月,最低值出现在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水汽来源受东亚季风系统影响明显,夏季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渤海和黄海对东北地区夏季水汽也有一定贡献;其他季节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输送。  相似文献   

14.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earth’s atmospheric system,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strongly affect the global hydrology and energy cycle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solar and infrared radiation with cloud droplets and the release of latent heat in precipitation development. The microwave observations in cloudy and rainy conditions hav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ather systems, especially the severe weather systems like typhoon and rainstorm. Nevertheless, satellite microwave observations are usually only assimilated in clear-sky above the ocean and their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content is discard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several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 center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all-sky” approach to make use of the cloud- and precipitation-affected microwave radiances. It’s been proved that the all-sky assimilation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first guessed mass, wind, humidity,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through the tracer effect. For providing an investigate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all-weather assimilation in domestic numerical weather forecas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ll-sky assimilation methods using microwave observation data,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method, and discussed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and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is fiel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NWP model in China, advancing the domestic research of all-weather data assimilation technology will bring mor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benefit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在现今地质构造上属滨太平洋构造域,前中生代属于古亚洲洋构造域.在近年来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概要分析了该区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争议、火成岩岩石组合及形成年代格架、大型变形构造时空演化特征、大地构造格局等.通过加强地质调查研究对这些问题逐步加以解决,将为全区资源与环境区划、勘查与开发更新基础地质依据,并将东北地区地质研究推向国际地学前沿.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配置关系与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北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业务工作体系构建,应当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在东北亚地区、东北地区和东北重要地区3个层面的宏观目标和重大需求.其工作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图文数据更新系统”、“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的社会化服务”4个方面的学科工作系统,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业务推进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分析、研究华北和邻近的辽宁地区曾发生过的“58.7”、“63.8”、“75.8”和“30.8”等4次罕见特大暴雨,结果表明,它们的气象学成因都是由于热带、副热带、西风带三种不同性质的天气系统的特定配置,引起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在本区交绥所致。而这些天气系统的特定配置又与引潮力共振的特定迭加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在暴雨天气形势具备之后,如果华北继续遇引潮力共振减压的迭加,将触发罕见特大暴雨的发生。其中台风在影响本区时(假定台风登陆我国大陆时强度为35m/s),如遇一个引潮力共振减压,当天的最大日降水可达500mm左右;如一天内遇两个引潮力共振减压的迭加,则当天的最大日降水将达1000m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