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东北冷涡与1993年6月份降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冷涡与1993年6月份降水分析苏博颖(吉林省水文总站)东北冷涡是指500hPa等压面图上115~145°E、35~60°N范围内出现的等高线闭合圈,并有冷中心或冷槽相配合,持续3天以上(含3天)的低压环流系统。夏半年的冷涡多半是由于西风槽充分加深...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1990年第15号台风于8月25日零时在关岛附近(142.2°E、13.2N°)洋面上生成后,一直稳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动,我省沿海地区从30日开始受其影响。31日上午10时30分,台风在我省椒江市沿海一带登陆(见图1),登陆时台风中心气压950hPa,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 相似文献
4.
5.
浙江省登陆台风暴雨落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49~2007年在浙江登陆的38次台风的年内分布和迁移规律,台风强度与暴雨中心雨量关系,最大暴雨落区.结果表明:浙江沿海登陆台风以7~8月份为最多;前后两次台风登陆点以区间迁移为主;最大暴雨中心雨量与登陆时台风中心风力、气压关系不密切;最大暴雨落区与台风登陆点位置、登陆后的运动路径和离登陆点的距离关系不大.也研究了登陆台风致涝暴雨分布区域,在防台风实践中,应依此客观事实调整台风暴雨山洪的防御战略.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福建省台风暴雨特征的详细分析,结合沿台风“莫拉克”路径对省内新发生滑坡进行的追踪调研,总结出台风暴雨条件下滑坡发生的背景环境,分析了台风暴雨各个特征要素与滑坡之间的关系:滑坡与台风中心登陆区域及登陆后的运行轨迹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台风登陆当天降雨对滑坡起决定性作用,当台风登陆当日降雨量达到100 mm或60 mm的3 h极值降雨量时,易触发“即雨即滑”群发式小型浅层土质滑坡。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1976年提出的登陆浙、闽的热带气旋造成华北暴雨的天气预报指标对近12年登陆浙、闽的热带气旋对华北暴雨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分析,指出30年前的研究成果目前仍然适用,同时根据30年来的天气变化提出了预报指标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9.
热带气旋是造成东北的东南部地区夏季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据统计,在东北的东南部地区发生的大暴雨洪水中约有50%左右的暴雨洪水与热带气旋的影响有关。为做好旋汛水情工作,本文从实用的角度,总结了北上热带气旋的基本规律,分析了有热带气旋影响降雨的几种主要形式以及相应的典型暴雨洪水实例。 相似文献
10.
11.
全面回顾了中国近50年来的暴雨研究工作,分别介绍了有关设计暴雨地区综合研究成果、设计暴雨分析计算方法的改进以及暴雨特性研究的进展;概略叙述了各项研究的主要内容、资料基础、分析方法和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2.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2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积雪深度资料,欧亚大陆积雪面积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对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的响应,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面积以及东北冬季累积雪深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关系.欧亚春季积雪面积的扩大与维持有利于8月我国东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的偏低,环流上表现出西欧与我国东北地区槽加深,泰梅尔阻塞高压加强的特征.由于欧亚中高纬上空的环流经向度加大,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诱导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东北全区8月气温一致偏低;东北冬季累积雪深减少则有利于6月东北全区、7月东北西南部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负距平),造成相关区域气温偏低.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东北夏季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华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地质年代学、数值模拟和岩石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新生代玄武质火山活动是岩石圈发生拆沉失稳,导致软流圈地幔发生强迫对流的结果。发生在东北—华北地区中部的岩石圈拆沉失稳诱发了早第三纪火山活动,而地幔对流环的扩展引起的热机械侵蚀作用使得周边地区相继发生岩石圈拆沉,从而导致晚第三纪第四纪火山活动的产生。拆沉失稳机制得到了大地热流、布格重力异常反演和新构造运动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地下电性结构探讨中国东北活动火山形成机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东北地区是我国现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也是许多学者十分关注的地区。本文回顾了前人提出的关于该地区火山成因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在东北活动火山区大地电磁观测研究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和采用大地电磁网观测研究的地幔1000km以上的电性结构成果,发现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存在地壳岩浆囊,其它活动火山没有发现地壳岩浆囊,但都存在通往地幔的岩浆通道;东北地区在80~120km左右和200~250km可能存在与地幔岩浆囊相关的地幔高温流体。基于电性结构的研究成果,作者提出了一种东北地区可能的活动火山成因假说。认为东北火山的成因可能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幔过渡带后产生脱水有密切关系。这种水以矿物组分或流体方式向上运移,在地幔200-250km和80~120km左右聚集,80~120km的聚集区可能是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泥炭表层沉积中植硅体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土沉积物中的植硅体分析是了解第四纪沉积物中植硅体组成的重要途径,也是重建第四纪古环境的基础。对东北地区跨越3个气候带、6个地区的41处泥炭地表土中的植硅体进行提取,鉴定出东北泥炭表土中主要发育哑铃型、扇型、鞍型、方型、长方型、梯型、尖型、帽型、齿型、棒型和其它等11种植硅体类型。分析显示,它们的分布与纬度、地形和温热条件具有明显关系,即哑铃型、鞍型、扇型、方型、长方型和梯型植硅体随纬度和海拔较高而含量较小,其余类型反之;较高温度条件对应扇型、哑铃型植硅体含量较高,较高湿度对应扇型植硅体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新生代火山活动与地热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中国东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温泉及热流高值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热流高值区和温泉分布区与新生代火山活动、裂谷运动和断裂活动的内在联系,特别强调了活动断裂对温泉和地热高异常区形成的控制作用。提出新生代火山活动区、裂谷盆地、断裂强烈活动区和大地震发生区,以及活化的古板块缝合带等地区,是最有利的地热资源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东北钼矿床地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中国东北地区是中亚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叠加的区域,成矿作用复杂而强烈。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的钼矿床勘查和研究进展,形成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已发现3个超大型、18个大型等70余处钼矿床,探明资源量仅次于东秦岭钼矿带;2)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含爆破角砾岩型)、矽卡岩型,次为热液脉型;3)成矿岩浆岩多为高硅富钾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岩浆活动具有多期多阶段性;4)钼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南大兴安岭、北大兴安岭和吉黑褶皱带等4个地区;5)与岩浆活动的多期多阶段性相一致,钼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但中生代最为重要,并集中在250~210、190~160和150~110 Ma等3个高峰期;6)钼矿床的辉钼矿Re含量变化较大,总体较低,显示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但以壳源为主;7)成矿时代越老,辉钼矿Re含量越高,Cu/Mo储量比越大;8)钼矿床主要形成于增生造山和大陆碰撞造山(含后碰撞)两种构造背景,单钼矿床始现于三叠纪,只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体制。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发现于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地层中的蛙类化石一新属、新种,即莫旗蒙蟾(新属、新种)Mengbatrachus moqi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内蒙古自治区最东部与黑龙江省相邻的莫旗。该类化石的的主要特征如下:头宽大于头长,上颌骨和前颌骨具有密集排列的牙齿;两鼻骨在中线相接;副蝶骨长条状;翼骨较大,鳞骨、上肩胛骨发育,乌喙骨近端膨大显著;荐前椎8个,脊椎横突发育;第Ⅱ—Ⅳ荐前椎具有短粗肋骨;肋骨单头,近端膨大;荐椎横突呈近似棒状,远端仅稍加宽;尾杆骨上有一对椎后横突;胫跗骨和腓跗骨仅在近端和远端愈合。这是除辽蟾外,在中国发现的另一新的中生代无尾两栖类化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对东北地区煤炭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东北地区煤炭工业现状,对东北地区煤炭资源保证程度、煤炭工业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区域经济等有关战略问题的影响因子进行论证与分析;并依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结合煤炭城市特点,将13个评价因子25个评价指标引入煤炭工业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基于GIS数字化管理技术,以资源一环境一经济发展为主线建立影响因子融合模型,在定量分析与空间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产生式原则构建专家系统以表达专业领域知识和专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