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岩 《地理教学》2012,(21):1-1
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聪明的学生之所以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下面的这则事例是笔者亲历所为,今记述下来,以资各位地理同行在参考之余能有所启迪。半年前,到学校视导时与一位高三学生谈心,得知其地理学得不好,感知她很郁闷。她说,老师,地理好难学啊!何以见得呢?我问道。不是吗,大家都说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她反问道。是的,有这种说法,我答道,地理你最怕做什么题?她说,我最怕综合题。你语文学得怎么样?我又问道。语文是我学得最好的,她无不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上中学时,地理课没有专门的地理教师,都分给了其他学科老师。记得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上过地理,数学老师好象也上过。地理课堂上了什么?老师讲了什么?没有一点点印象,只记得是快到考试了,老师就给我们划重点,这一段要考,那一段要考,我们背下来就能考高分。以至于到了大学,我连世界上有几大洲还没记清楚。还有一件事笔者印象也特别深刻。高中时,历史老师是个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知识相当的渊博。他在课堂上大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我一点也不喜欢。因为他讲的内容,法国、波兰、英国、美国、中国、日本,还有意大利这些国家,我根本不知道它们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刘慎谔先生离开我们十年了。我失去严父,更失去一位良师。在他的教导下,1953年我走上了治沙科研的岗位。我刚进沙区,对沙漠一无所知。今天,我能为治沙科研尽些力量,这与党的领导和老师们的教导、培养分不开。回忆我们治沙科研所走过的道路,缅怀我的父亲对治沙方面的讲述,记忆犹新,言犹在耳,多少年来他的学术思想指引着我们植物治沙科研工作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尹中峰 《地理教学》2013,(11):19-22
正2011年5月,为参加县高效课堂大赛,小许老师邀请我和其他几位老师观摩一下他准备的课,并予以点评与指导。我们一同观看、评课、磨课,不断求精求新,最终小许老师带着磨课的成果,成功地上了一节优质课,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县高效课堂大赛一等奖。回想先前的磨课过程,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5.
李老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们作为他的学生,对他的爱国主义和献身于我国沙漠事业的革命精神,犹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更加怀念他。  相似文献   

6.
走进周庄,我认真地端详着她,眼前“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情古调令我惊讶不已。她的美艳绝对是我想象不出来的。那条流经小镇,南北走向的河道并不是一条很平静,很随意流淌的小河,他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巷子。河道两岸用大青石从水底向上直砌起石墙,上端与地面通平,成为石岸。石岸两边以这石墙为基础砌起一座座店铺。  相似文献   

7.
年龄     
年龄和钱不同,钱是少的时候想多,多了还想更多;年龄是少的时候想多,多的时候想少.不过女人的年龄和钱有点相似:都不想暴露,有人甚至宁肯露出三点也不肯露出年龄;不过钱露出去怕人抢,年龄露出去怕人弃.一种怪东西,年龄. 一个三岁女孩看妈妈做时尝饭,却不让她染指,叹了口气.妈妈说你叹啥气?她说我多会儿能长大当妈妈.为啥你盼当妈妈?女孩说当了妈妈可以尝饭.我六岁时盼望快长大,倒不是想当爸爸,是因为老被年龄较大的孩子揍,大人力气大,盼长大是为了打架厉害.后来知道大人的力气也有限,而且也不宜打架,打架也不定就能赢,赢了也可能有更大的麻烦.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30日,我国沙漠和沙漠化科学的创始人,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朱震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令人震惊,大家都为我国失去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的沙漠化专家而感到惋惜和悲伤,而我更为失去一位和蔼可亲的前辈和诲人不倦的老师而感到万分悲恸。今天,虽然时隔多日,但当我提起笔想为他写篇回忆性文章时,他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来自心底的感伤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9.
我喜爱《中国地名》,因为我曾经为她的诞生和成长出过力,流过辛苦的汗水,做过有益的工作。今后,我虽不在直接扶持她成长,但我愿做她的可靠朋友和忠实的读者。 《中国地名》包括她的前身《地名丛刊》,从1984年开始创办到现在,已经整整12个年头了。12年来,她曾  相似文献   

10.
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不知他们的脑子是怎么转的”,“不知他们是怎么学的”……其实,做老师的在教学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他们怎么想,他们的疑难将是什么.他们喜欢些什么等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教师便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同频”。  相似文献   

11.
薛勇 《地理教学》2009,(5):43-44
课堂上谁影响谁?有几种因素在起作用,即教师、学生、学科内容和环境。英国的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在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下面两个例子是学生对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卫 《地理教学》2012,(11):61-62
地理课上,我正在讲南亚的地形,刚讲完三座大山(喜马拉雅山、西高止山、东高止山)的分布,下面传来不协调窃窃私语声,寻声望去,一位同学正在和同位嘀嘀咕咕呢,我停下讲课,生气的看着他俩,这位站起来故作神秘地说:"老师,我发现南亚的"南"字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呢……"。字里藏着秘密?这位同学平时对一些地理现象就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1991年的某一天,我下班后在食堂吃过晚饭,在回宿舍途中,顺道拜访浙江省地理学会秘书长毛必林老师。在毛老师家,我看到中国地理学会的《通讯》,意外发现钱学森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建设地理科学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杨益芳 《地理教学》2012,(19):25-27
自2001年起,我校每年秋学期都要举行一次很大规模的同课异构活动。由于参加活动的老师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敢于创新教学方式,所以每次活动后的收获很多。2009年,我和江苏省常熟中学的邵俊峰老师,上海延安中学的华平生老师共同上了一节课,内容是人  相似文献   

15.
高中地理教学最难的部分莫过于地球运动。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在课堂上尽管地理老师使出全身解数,相当学生仍感迷踪。老师往往暗地里指责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差,学生也常常怨地理老师业务不精,讲不明白。说起很惭愧,我每年都要不止一次地为学生讲授这部分知识,还没有找到一条令师生都满意的捷径。但这一次,我好象豁然明白了许多。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初入门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我的耳畔时常响起"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口号,它不停地鞭策着我改善教学。但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我犯了难。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显著,甚至是迥然不同,老师到底应该如何有效教学呢?教育的目标是将孩子培育成何种模样呢?为了寻求答案,我翻开了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的著作(Howard Gardner)《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  相似文献   

17.
肖萍 《地理教学》2011,(14):36-37
一、缘起 最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其中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李希贵老师与鲍里奇教授几个人一起分析国内的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录像,教学内容是“分类别”。  相似文献   

18.
马骏  李宏明 《地理教学》2012,(10):19-20,35
当前,初中地理课普遍反映比较难上,究其原因有很多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初一初二年龄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的情愫上大都显得活性好动,朦直随放,比较调皮,喜欢逆反。其次,现在孩子得到的知识信息渠道太多太多,老师讲的知识只要他们懂些皮毛,就显得不耐烦。因此,要想上好初中地理课,就得动点脑筋,施些教育教学上的"法术"。方法秘笈当然很多,其中鼓励尝试探究、亲身参与就是不错的方法,现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课本,将人工制取的沼气作为我国广大农村比较理想的能源,当前农村使用沼气的情况如何.我在教学过程中作了调查和了解.现就这问题发表—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收藏     
有人问起巴金喜爱收藏些什么?“巴金不事收藏。”他笑笑,风趣地回答。然而,他有几个玻璃橱,倒也摆得琳琅满目。虽然未必珍奇名贵,但也是主人珍爱之物。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工艺品,富有民族特色的欧洲陶瓷摆件, 还有东南亚国家来的“小玩艺儿”。除此而外,是从中华大地各个角落送来的小小纪念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