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本研究总结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战略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回顾了基本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继而在概括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中蒙之间、中俄之间地缘政治关系发展趋势,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打破了亚太地缘力量平衡格局,中国利益受到来自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强力挑战。随后,论文以东北亚能源市场为例探讨了地缘环境变化对区域资源市场的影响。其中,对中国而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应对地缘环境危机的策略;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受到西方制裁后将眼光投向亚洲,加之中俄之间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双方的资源合作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蒙古国经济上对中国依赖很大,美国重返亚洲之后,蒙古国调整了自己的地缘战略,企图借美国力量制衡中俄在蒙古国的影响力,虽然中蒙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总体上是向好发展,但美国的介入增加了中蒙资源合作的不确定性;因日韩为美国盟友,中俄与美国的地缘利益冲突将减少其在东北亚资源市场上的份额;对朝鲜来说,因其经济总量很小,对区域资源市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东南亚地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秦奇  吴良  李飞  成升魁  张丹  陈晓鹏 《地理学报》2018,73(10):2014-2030
在全球化背景下,考察国家间地缘关系需将其置于宏观地缘格局中。安全等传统地缘政治因素仍对世界格局的变化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不可忽视。鉴于此,本文构建了地缘系统视角下地缘关系分析框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冷战后东南亚地缘系统内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安全)关系的整体与结构特征,测度系统内各国在经济和安全上的权力特征以及依赖关系,并初步探索东南亚地缘政治(安全)依赖关系形成机制。结果显示:① 冷战后东南亚地缘系统内对东南亚10国地缘经济权力总和最高国家的转移路径是从日本到美国再到中国;对东南亚10国地缘政治(安全)权力总和最高的国家始终是美国,2005年以后中国跃居至第二位,但与美国还有明显差距。在地缘经济领域,东南亚国家总体上对中国的依赖水平最高;在地缘政治(安全)领域,东南亚各国对美国及其盟友英、法、德等国的依赖较高,中俄也不可忽视;“东南亚在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地缘政治论述可见一斑。② 国家实力差异是产生安全依赖关系的根本动力;国家间地理距离可以调节安全依赖的具体方向;国家的政治地理属性差异是形成安全依赖和影响安全依赖程度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太空因其显著的地缘战略价值而成为国家等行为主体间地缘政治博弈的新空间,太空竞争力作为相关行为主体谋取太空领域优势地位的核心要素生成于其围绕着太空开展的竞争与合作之中。该文搭建太空竞争力与地缘政治互动关系分析框架,在对太空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解析后构建太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球14个国家和欧空局的太空竞争力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从太空竞争力与地缘政治格局的互动关系、太空国际合作关系中的地缘政治关系透视两个视角剖析太空竞争力与地缘政治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压力对苏联/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空局、日本、印度和韩国发展太空竞争力起驱动作用,对加拿大、澳大利亚起“弱遏制”作用,对巴西、阿根廷起“强遏制”作用,国家太空竞争力发展水平能对全球、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太空国际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全球及区域尺度的地缘政治关系,当前美国在全球地缘政治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同欧洲地缘政治关系根深蒂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遏制严重,欧洲内部地缘政治关系较紧密但亦呈现分化态势,亚洲内部地缘政治关系分化严重。  相似文献   

4.
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引入政治地理学的尺度政治、国际关系学的安全理论和能源安全理论,考虑到能源争夺中的尺度转换、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以及安全的三个属性等因素,重新构建了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1995-2010 年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在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地缘石油安全指数不断攀升,中国在此石油能源尺度政治争夺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考虑到今后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参与,竞争将更加激烈;② 从地缘关系上看,中日两国能源竞争指数趋于减少,但是两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竞争加剧;③ 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长期以来一直偏重欧洲,但是已经出现转向的趋势,其能源出口战略指数已显著下降;④ 中国石油消费的比重稳定和中俄之间友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⑤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下的整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会加剧东北亚地区的地缘石油竞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韩国在朝鲜半岛引进美国"萨德"系统为背景,对中国非官方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文章进行了分析,探讨中国大众的东亚地缘政治观,尤其是涉及中国、韩国以及美国之间的国际政治观。对经筛选后的75篇高阅读量文章进行分析后得到结论如下:(1)中国大众对"萨德"在韩部署这一事件涉及的地缘政治观首先体现在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表征。在此基础上,大众文本建构了负面的美韩同盟形象;(2)"萨德"在韩部署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大众的爱国主义情绪,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大众对韩国"不负责任"这一国际形象的建构,助燃了中国大众对韩国的厌恶情绪;(3)美韩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系统这一政治和军事事件敦促中国大众对"萨德"进行了了解,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美国、韩国威胁东亚区域安全以及中国国家安全的事实;(4)以"萨德"为切入点,中国大众在韩国"不负责任"国际形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韩国国内的负面新闻,从而进一步恶化了韩国的形象。借助微信强大的传播能力,这些大众文本与东亚地缘政治局势、美韩同盟威胁区域与其他国家安全的事实以及中国官方态度交相呼应,在日常生活领域对美国和韩国进行了施压。鉴于此,本文不仅尝试弥补了国内批判地缘政治研究的不足,还紧贴时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段进军 《地理研究》2000,19(3):291-296
文章从3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首先,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已从冷战时的以苏联为主要遏制对象转为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但此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遏制以外,还包括着合作的一面,即可概括为“战略上的遏制,经济上的卷入”。其次,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手段,也从传统的以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为主转为经济手段为主,即地缘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地缘经济时代,“资源相对有限性”是愈加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蒙古多元平衡外交战略的实施,中蒙两国在睦邻友好关系基础上,不断巩固的地缘政治助推地缘经济持续发展,2011年,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标志着中蒙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地缘经济的发展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大国对蒙古政治影响严重、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中方投资结构失衡等问题的困扰。依托于东北亚开发新的历史阶段,可以探索以边境口岸为基点,沿边开发开放带为轴线,拓展和转型升级中蒙跨境地缘经济体模式等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更加有效地将中蒙地缘政治关系上升到中蒙地缘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17+1合作”机制创设以来,中东欧在中欧合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作为一个中东欧地区的“晚到者”,不得不面临长期以来“美、欧、俄”三方地缘博弈的影响。尤其是特朗普上任以来,一方面继承了奥巴马政府末期的中东欧政策,另一方面在能源、地缘和军事方面强化了美国的政策部署。在能源方面,美国进一步强化了将能源外交作为权力资源,平衡美欧俄关系的外交杠杆的作用。在地缘方面,波兰作为该地区的政策支轴国更加受到美国倚重。在军事方面,特朗普政府增强了在中东欧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军费开支,推进驻欧美军基地的战略东移。通过对美国官方文本的文献考察发现,特朗普政府加强以上三个方面的政策部署,旨在实现以下三个政策目标:制衡俄罗斯、对欧盟分而治之和排挤中国。展望拜登政府,安全与能源仍是美国中东欧政策的首要关切。  相似文献   

9.
崔守军  杨宇 《地理研究》2022,41(8):2065-2075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关系是国际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俄乌冲突是典型的大国影响下的主权国家地缘战略选择所引发的地缘冲突问题。俄乌冲突涉及到两国的地理区位、历史渊源以及地缘博弈等复杂问题,这正是地理学,尤其是地缘政治学对解析地缘环境变化与地缘冲突的独特视角。本文借鉴“战略三角”理论建立对俄乌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聚焦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渊源和地缘战略的逻辑,系统梳理了俄乌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渊源,探讨了乌克兰的地缘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从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融合互鉴的视角阐述俄乌冲突的地缘政治生成逻辑,以期为大国博弈与小国安全提供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剖析。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流量数据的中美两国与东北亚地缘经济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腾  葛岳静  黄宇  刘晓凤  林荣平  胡志丁 《地理学报》2020,75(10):2076-2091
由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在各类地缘关系中地缘经济关系成为最活跃也是研究最多的一类。本文从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地缘经济研究现状入手,基于流量数据建立地缘流势模型来探寻地缘经济复杂关系背后的规律性因素,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分析其驱动机制,得出如下结论:① 2000—2016年中国与东北亚地缘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其中贸易联系明显强于投资联系,但投资联系在2012年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② 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总体经济流势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贸易流势起主导作用,中美地缘经济流势表现最强、增速最快,中国对日、韩两国的地缘经济流势强度不断显现,中俄、中蒙、中朝三股地缘经济流势虽然近年来不断增长但对区域整体地缘经济关系影响有限。③ 中美两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流势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在国家关系分布上较为一致;两国在地缘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驱动因素不同,中国以贸易关系为主而美国主要依赖投资驱动;二是空间分布差异开始显现,美国与东北亚的地缘经济关系越来越集中于中、日、韩三国,而中国与俄、蒙、朝三国联系开始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2.
卢衍衡  钱俊希 《地理研究》2019,38(7):1609-1624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广场舞休闲活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利用基于Python的数据挖掘及文本内容分析技术,本研究获取了2011—2015年五年间中国社会有关广场舞的公共话语,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取出关键的语义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群体通过广场舞这一空间实践来抵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试图恢复正在瓦解的集体归属感。广场舞是在“生人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一次微观尺度上的“再熟人化”实践,是对宏观社会变迁的响应和调适。另一方面,什么是公共生活的规则,对于中国都市居民来说没有现成的模板,当代中国城市公共性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近40年中美地缘政治关系波动及背景解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于GDELT数据利用概率分析和自适应分形分析方法,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分析1979年以来历届美国总统任期内中美态度的差异以及中美态度的持久性。结果分析表明: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经历3个时期,分别是冷战期、转变期和经贸合作期。这3个时期的特征是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历经从联合抗苏到经贸关系转变;美国对华的冲突态度在老布什和克林顿时期发展和提高,在小布什时期和奥巴马前期有所缓和,但是在奥巴马后期趋于严重。美国对华整体态度持续性存在约4 a时间尺度,而且主要受冲突态度的影响。在当前特朗普政府时期,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的政治和经济要素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建议中美关系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要重视这种转变,寻求新思维和新途径应对进入新阶段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4.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nature conservation ascribes enclosures and the consequent evictions and dispossession of local people to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It reveals that the monopoly of power by the state configures new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people and their natural resources, and legitimizes land grabbing. In this paper we build on this literature by engaging two questions. The first question relates to how land tenure regimes enable green grabbing and also configure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people in nature conservation enterprises. Knowing how land tenure regimes structure the involvement of local people in nature conservation is a necessary step toward 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eople and protected areas. In the second question we ask how historical land tenure allocations enable current configurations of power relations in conservation areas. We use the case study of Mapungubwe on the Botswana‐South Africa‐Zimbabwe borderlands to demonstrate that historical land tenure allocations facilitate land alienation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local people in TFCAs.  相似文献   

15.
对外援助的战略性运用是美国援助政策的突出特点,研究美国对外援助的演变过程对于把握其地缘战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对外援助数据,借助GIS等技术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美国对东盟国家援助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地缘战略内涵。结果表明:(1) 2001—2019年间,美国对东盟国家的整体援助规模呈现出阶段性增长态势,基本与东盟国家在美国地缘战略中的定位呈正相关关系。(2)从援助额度的空间分布来看,美国对东盟国家的援助呈现出多极化特征,其条约盟友、南海争端国和对华友好国家为重点受援国。但不同受援国的资金类型有所差异,条约盟友和南海争端国同时受到经济援助资金和军事援助资金的重点援助,而对华友好国家则主要为经济援助资金。(3)从援助项目的类型结构来看,美国对东盟国家的援助呈现出显著的结构异质性特征,军事安全类项目侧重于条约盟友和南海争端国,经济科技类项目逐步向南海争端国和对华友好国家扩散,人道主义类项目依现实情境具体考虑,意识形态类项目则逐渐向对华友好国家集中。(4)美国对东盟国家采取差异化的援助策略,其主要地缘战略目的是:巩固与条约盟友国家的关系,升级合...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Geography is a par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two fundamental relations of human life: relations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nd relations across space. These relations do not exist in isolation but are merely aspects of life as a whole. They must be understood and taught as parts of a total theory of human existence. Marxism is such an attempt to holistically understand the world. It is also, however, an attempt to change the world. Although Marxists recognize that capitalism has yielded enormous technical and material benefits for a minority of the world's people, we now find other competing purposes rising to primary positions in the list of urgent societal tasks. These purposes include equalizing living standards, finding jobs for the present doomed generation of children, remov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tensions underlying dangerous military antagonisms, and achieving a stable, managed relation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purposes like these, Marxists consider capitalism outdated as a form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Most Western Marxists are also critical of the centralized socialism of the Soviet Union. Soci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has achieved a modest standard of living for its working class. But the Soviet Union has yet to begin an approach towards a true model of socialism in the sense of decentraliz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directly to the mass of the people. Because we live in capitalist countries however, the focus of this critique is capitalist, rather than Soviet-style socialist society.  相似文献   

17.
Lisa Doyle 《Area》1999,31(3):239-246
Summary This paper discusses academic research as a means of empowerment for people in marginalized groups, using the example of homeless women. Issues connected to the position of the researcher in relation to both the agencies dealing with homeless people and the homeless women themselves are discussed. Many agencies have underlying ideologies and overt practices that reinforce hierarchical relations and certain gendered expectations.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difficulties this creates when working with and presenting findings to agencies whose principles are in conflict with one's own, and also discusses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conducting empowering docto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张骁鸣  翁佳茗 《地理研究》2019,38(7):1581-1593
从基于现象学路径的地方感研究引入,批判性地借鉴地方芭蕾概念,按照人地之间实际相处的亲疏程度不同,将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中的人地关系区分为三类:日常式相处、周期式相处、背景式相处。其中背景式相处的人地关系已经超越了地方芭蕾概念的解释边界,由此引发出如下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理论命题:第一,“人地整体”或“人地相处”或可取代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中用以刻画人地关系本质的“地方整体”概念;第二,目前主流的地方感研究实质上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的局部的地方感研究,在它之外还应有一种围绕着人地相处的各种实际可能性来展开的整体的地方感研究,以及一种接近于哲学层次的人地关系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9.
蔡晓梅  朱竑 《地理研究》2019,38(7):1557-1565
随着西方学界“日常生活”的兴起与转向,“回归生活世界”与生活本体论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催生地理学人地关系的转变,由静止的、同质的人地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异质的人地互动关系,“人”与“地”被赋予日常生活的内涵与外延,“闲暇处才是生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地理学需要回答日常生活地理以及休闲具有哪些地理特征,不同主体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及休闲展演人与地、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动态关系,从而建构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活实践与地方意义等问题。本专栏主要探讨日常生活及休闲中所展演的主体能动性、空间异质性以及人地互动的复杂性,涉及城市居民的生活休闲与主观幸福感、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以及休闲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地方情感与定居意愿等内容,以期尝试用中国本土的实证来回应西方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研究。期待未来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关注边缘群体的日常生活及其休闲,能够弥补城乡休闲中“乡”尺度的不足,能够全面系统地阐述日常生活与休闲在时间演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专栏旨在推动中国情境的日常生活地理学的理论建构,在实践上以期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具体践行贡献地理智慧。  相似文献   

20.
Northern countries typically attract migrants from poorer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formers' high wage rates and demand for labor. In particular, the US receives large numbers of legal migrants from almost every country and region of the worl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terminants of permanent emigration to the US during 1989-93 using data drawn from the US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Service (INS) Annual Tapes for the period. The analysis is restricted to only legal migration from 150 countries, and specifically investigates whether emigration to the US during 1989-93 can be accounted for by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sending countries, or by levels of US investment in sending countries. No support is found for claims that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US investment fuel US immigration; emigration is comparatively far lower from countries experiencing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and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US investment, while the US typically invests the most in the mor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send relatively few migrants to the US. Geographic proxim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rrelate of migration, followed by the population size of sending countries, which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emigration. Some evidence was found that emigration will decrease as countries develop. Who a country decides to admit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admitted depend mainly upon public policy and very little upon the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onditions of send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