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大陆8级地震的有序性——一种新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道一  黄建发 《地震地质》1991,13(3):229-240
通过对中国大陆已发生的20个8级地震的研究,发现8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性表现在一些8级地震的发生有252年,94年,48年及25年的时间间隔,应用这种有序性可用来对中国大陆8级地震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3.
依据地震活动的层次性和有序性,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其邻区7级以上强震的时间结构,研究了地震幕内强震成组的规则性。给出了地震活动幕的三条判据,即高震级(Ma≥(7)1/2)、短时段(△t<6年)和低k值(K<10)。并由平静幕强震组的参数值判定其后地震活动幕首发强震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燕山及山西省地震带5级以上地震的有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燕山带自1673年以来、山西省地震带自1815年以来Ms≥5级地震的迁移规律,认为它们具有很强的有序性,并对其作了某种解释,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其有序性是可信的,因此可以作为预报发震地区的一种方法。文中指出燕山带的窗口地区为其西区,山西省地震带的窗口地区为其南区,为震情监视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活动图像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献智  侯建盛 《地震研究》2000,23(3):263-268
1900年以来,中国大陆经历了5个地震活跃期和4个地震平静期,活跃期中Ms≥6.0地震为线性分布和块状分布。平静期中Ms≥6.0地震为线性分布。线性分布和块状分布形象地展示了每个活动期中作用力的传递方向和途径,以及地震活动区域所受到的严格约束。因此,为进一步探讨中国大陆地震动力学和地震活动区域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1 8级左右地震趋势评估依据及其初步结果 1.1 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介绍进行趋势预测的几个依据 1.1.1 汶川地震的地点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时空韵律性特征,较详细地研究了该区域的强震等间距、强震空带等间距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时间分布上的23a太阳活动准周期,同时探讨了活动期内主体活动区的迁移规律。综合考虑认为第5活动期的结束时间大约在2005年,主体活动区在天山带,未来几年内,该区可能会有相当8级地震的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8.
青海及邻区中强地震序列类型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1970-1999年发生在青海及邻近地区的65次Ms≥5.0地震序列。这些地震序列可分为孤立型、主震-余震型、前震-主震-余震型和多震型4种,以孤立型为主。其中有18次Ms≥6.0地震序列以主震-余震型为主。这些地震序列分布于6个地震构造带内。每个地震带内地震的频度、强度及序列类型不同。计算分析了地震序列早期特征参数的变化特征,认为b值和u值的变化对该区地震序列类型的早期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板块碰撞观点出发,根据理论与实验的结果,强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强震地表破裂带以及地质等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格架。它是两簇近似于对数螺线的构造滑移线,即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的区、带。它们是控制和支配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为我们研究地震活动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从而预测未来强震危险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基本格架。考虑到这些网络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特点,我们将中国大陆及邻区7级以上大地震沿滑移线的空间分布变换到平面直角坐标网格上。发现它们明显的集中于两条不宽的、相互交叉的条带上,类似于岩石平面 X 破裂图象。这表明未来7级以上,特别是8级大地震危险区,主要位于这两条带上那些在历史上还未发生大地震的地区,尤其是滑移线的交汇部位可能是最危险的地区,这将大大缩小我们寻找大地震危险区的范围。本文还用分维理论研究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计算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容量维 D_o 随时间的变化,并提出在本世纪末之前,有发生8级地震的危险性。根据对大地震一些活动规律的分析,认为喜马拉雅弧东段及其邻区可能是未来大地震危险区之一。并在构造滑移线上圈出未来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范围属东南沿海地震带西南端,历史上曾发生过琼州7.5级大地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部湾发生过6.1级和6.2级地震。至今,在研究区内,尤其是在北部湾、海南陵水东面海域和东方近海,小震活动仍然频繁。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内地震目录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与其相关的地质构造特点。对未来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给出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邻区的地震活动和中国大陆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献智  张国民 《地震》1996,16(3):211-218
研究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大陆周边4个地震带地震活跃期与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的准同步性和它们目前的活动水平;二是欧亚地震带西部与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呈出现明显的超前或滞后性;三是中国大陆邻区6个地震区的强震与中国大陆活跃期的开始或与中国大陆强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近年全国地震大形势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时空强演化图像及其相关参数的统计结果,并结合大陆周围附近地区强震活动对其内部的影响等客观现象,对大陆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研究预测。结果认为,中国大陆第五地震活跃期到2001年已经结束,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可能是中国大陆新的地震活跃期开始。  相似文献   

13.
林松建  赵志伟 《地震研究》2011,34(4):447-452
整理和分析了1971~2009年发生在福建及邻区的46组地震序列.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序列类型分区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以孤立型或主余震型地震活动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多发生震群型地震;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可能与福建地区地震动力作用、构造应力场及地震断层运动性质、地层岩性分布特征有关,同时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也...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研究了地震活跃幕的预测,建立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跃幕的灰色预测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证明该模型精密度较高,可以用来预测中国大陆及邻区下一地震活跃幕的大致开始时间以及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中强地震平静图像已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强震前的一个典型异常指标。近期中国大陆西部2次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研究认为,8级特大地震前不仅中强震出现大面积平静,而且中小地震也会出现大规模平静现象,形成地震空区。震前依据震级由大而小逐级形成配套出现的地震空区,可作为中国大陆西部8级特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与8级地震发生地区的判定的一项有实际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精确计算了1695年临汾地震与中国大陆部分8级地震和华北7级地震的震中距离,发现有等腰三角形的有序性。临汾地震处于8级地震构成的2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反映出它在8级地震的空间分布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周期及显著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和中国大陆地区的不同起始震级的地震资料的不同时间段、 不同数据预处理的地震应变能(贝尼奥夫应变)进行小波分析, 研究不同区域的地震活动周期谱及其显著性水平(即置信度), 结果表明: ① 在中国大陆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周期谱中, 23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超过95%; 45年和90年左右周期的置信度为90%左右。 ② 中国大陆地区存在明显的25年左右周期, 置信度超过95%, 而其它周期并不明显。 ③ 无论是中国大陆地区还是中国大陆及邻区, 同一个周期的置信度随计算资料的起始震级减小而降低。 特别是中国大陆地区和大陆及邻区都存在置信度超过95%的23~25年周期对于地震的活跃与平静预测具有现实意义。 而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的数十年或百年尺度的周期在地震趋势估计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活动概况进行背景性分析,从该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入手,阐述了影响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构造,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灾害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950年以来中国大陆5级以上原地(区)连发地震组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各个时期的原地(区)连发地震组具有填充的特征,各个时期都存在主体活动区域,并且与7级地震活动关系密切。依据以上特征,可对今后中国大陆发生7级以上地震和5级以上原地(区)连发地震组的发震区域提供判定参考,在地震活动性分析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