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地下水在成矿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与携带一系列成矿物质的大量层状水、裂隙水和潜水的高容矿性和活动性有关。形成水成铀矿床的外生后成过程,也是地下水地质作用的结果。已有文献详细讨论过反映铀矿石后生成矿实质的放射性水文地球化学分带性。形成层状氧化带的含氧水中的铀,停留在氧化还原界面上,并形成铀的矿化带。矿化带向下顺着水流方向渐  相似文献   

2.
刘陶勇 《新疆地质》2004,22(4):382-385
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军  耿树方 《中国地质》2009,36(3):705-713
库捷尔太铀矿床(又名512铀矿床)是中国第一个典型的层间氧化带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矿床形态、规模、品位和分布都受控于层间氧化带.而层间氧化带在空间上具有多层性、叠加性和分带性.本文通过对库捷尔太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展布、分带性、岩石特征和矿体分布,铀矿物和价态铀的分布组合特点的分析,来进一步认识层间氧化带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成矿规律,丰富水成铀矿床理论,以便对今后在寻找这类矿床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前锋区稀有元素富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入研究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各地球化学分带中铀及其伴生元素的分布规律时,发现一些单价态(不变价)元素也常常富集在层间氧化带前锋区,其典型代表是钪(Sc)、钇(Y)和稀土元素(REE)等。作者在综合分析前苏联众多砂岩型铀矿床各地球化学分带中各种元素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层间氧化带前锋区Eh值和pH值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所导致的变价元素(U、Se、Mo和V)和不变价元素(Sc、Y和REE)的分布规律和富集机制。实际上,层间氧化带前锋区既是氧化-还原电位(Eh值)又是酸碱度(pH值)的急剧变化区,两者大致同步消长。层间氧化带前锋区有两类地球化学障:单纯的还原障和还原-碱性综合障。两种地球化学障的发育与强度取决于原始未氧化岩石中硫化物、有机质和碳酸盐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张玉燕  刘红旭  修晓茜 《地质学报》2016,90(12):3508-3518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微生物参与成矿现象和微生物活动证据越来越多,表明微生物对当今我国主攻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活菌培养和实验室模拟等方法对新疆十红滩和蒙其古尔两个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中微生物与铀成矿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地球化学环境带岩石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分布特征不同,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性,从氧化带到还原带,喜氧菌数量逐渐减少,厌氧菌数量递增,各带细菌的分布受容矿层中有机碳含量、铁的存在形式及含量、所赋存地下水的溶解氧和硫酸盐含量等的控制。微生物对铀成矿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同时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互生、竞争和拮抗的关系,从而影响着矿床的发育。该类铀矿床微生物富集铀的机制是以间接的非代谢性生物吸附为主,而代谢性富集机制则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为例,根据各层间分带中铀存在的形式和状态、铀成矿的条件及各阶段相应的化学变化及气体扩散所引起的氧浓度梯度变化,对砂岩型铀矿床上方氧的分布模式做了初步探讨。通过在已知矿床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应用实例,指出野外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认为该法在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中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晔 《铀矿地质》2016,(3):129-136
内蒙古皂火壕铀矿床是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具有明显的有机地球化学分带性。笔者认为,其过渡带有机质含量高是原地同沉积富集和异地来源有机质"叠加"的结果,二者分别受控于岩相古地理条件和古层间氧化作用中的铀-有机质作用。过渡带中的有机质主要包括腐殖质、有机黏土复合体以及干酪根。铀对有机质具有热演化催化作用,可能导致了过渡带中的有机质成熟度增高。皂火壕铀矿床是成岩作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侏罗系煤系地层在成岩演化中产生了丰富的可溶性有机质和烃类物质,它们参与了铀成矿的全过程。有机地球化学分带性指标可以作为层间氧化带过渡带乃至前锋线定位识别的微观及宏观标志,对铀矿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铀储集层及其地下水地质演化历史,推断控矿的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分析铀矿床仅在3条较大河流两侧形成的原因,总结了与铀成矿配套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类似地区铀矿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动用地质、物探、水文的研究成果,分析了511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矿床受层间氧化带控制。局部隆起的产生民 含铀含氧地下水的径流速度,形成一个氧化一还原过渡区与隆凹过渡区的交叉区域,从而形成了矿床的定位场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阔斯加尔地区有机碳和硫与铀成矿关系,以西山窑组上段为研究层位,通过对不同分带中的样品分析结果得出铀在氧化带迁移、在过渡带富集的成矿机制,有机碳、硫化物等还原质与铀呈正相关性,通过绘制有机碳及硫化物平面分布与铀矿体关系图,阐述了层间氧化带在强还原质富集地带尖灭的特性,分析讨论了"还原物质富集带"在铀成矿过程中控制矿体产出空间的作用,揭示了"‘还原物质富集带’控制铀矿体的空间产出位置和形态"这一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做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总结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吐哈盆地地质概况;十红滩铀矿区找矿目的层地质和砂体特征;重点对层间氧化带的纵横展布规律、地球化学分带性及前锋与铀矿化的关系作了阐述;对十红滩铀矿床南、北矿带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物质成分、铀存在形式及南、北矿带差异做了研究。通过分析,最后得出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是层间氧化带、鼻状隆起(南矿带)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北矿带)、同时说明了局部铀矿化产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伊犁盆地 5 12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 ,阐述了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并由此得到矿区氧化带、矿化带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4·HCO3-Na·Ca型和HCO3·SO4-Ca·Na型 ,其水化学成分演化过程与岩石中硫化物氧化和脱硫酸作用有关 ,水化学类型为铀矿化地段的确定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4.
朱建才  史维浚 《现代地质》2002,16(4):418-422
砂岩型铀矿主要产在层间氧化带的尖灭地段 ,在地表无露头 ,因此有必要对层间氧化带尖灭地段的确定方法进行研究。为了能较为客观地反映铀矿的成矿环境 ,更准确地确定铀矿层间氧化带尖灭地段的位置 ,利用水岩体系Eh pH法在新疆伊犁 5 12砂岩型铀矿床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Eh值在氧化带为高正值 ,在过渡带与还原带为低负值 ;pH值在氧化 还原过渡带接近中性 ;结合水 铀平衡区间图解 ,以水岩体系Eh值作为主要的分带指标 ,可以划分出层间氧化带的 4个分带的Eh值范围 ,从而可以精确地确定层间氧化带尖灭地段即铀矿石带的位置。该方法在国内砂岩型铀矿床中首次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及其成矿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生物学方法对新疆十红滩铀矿床各亚带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利用矿床中赋存的硫酸盐还原菌对矿床地下水中的铀进行了还原实验,并设计了水—岩—菌三相实验系统对铀矿床中的微生物成矿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十红滩铀矿不同亚带岩石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分布特征不同,呈现出明显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性。其中优势菌硫酸盐还原菌能够通过代谢作用将矿床地下水中的铀还原沉淀。硫酸盐还原菌也可利用岩石中的有机碳作为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并将铀还原沉淀。  相似文献   

16.
乔海明  宋哲 《地质论评》2015,61(1):229-236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氧化带铁的生物氧化作用催化了铀的氧化、溶解以及迁移,为铀成矿提供了重要的铀源条件。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兰坪金顶铅锌矿的氧化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体被沟谷切割,剥蚀垂深达三百米以上,约有一半的矿石为氧化矿。大气降水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含矿带为透水、含水层,矿带顶、底板隔水性良好,渗透水、地下水具层间流动性质。大气降水在渗透过程中对硫化矿物进行氧化的同时,其自身也被改造为宙含金属离子的含矿水。随着硫化物被溶解,氢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矿物沉淀的反应往复进行,水中自由氧被大量消耗,缓慢流动的地下水在还原条件下释放出所携带的金属离子,最后形成硫化物沉淀,至使铅、锌、铁的氢氧化物,及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次生硫化物在氧化带依次出现。按标型矿物组合,可划分为褐铁矿——氢氧化物亚带;白铅矿——异极矿亚带;白铅矿——(水)菱锌矿亚带;铁菱锌矿——次生硫化物亚带;松散硫化物亚带。由于上述表生作用,矿石中碳酸盐围岩被大量淋失,铁、铅、锌成倍富集,形成规模巨大的次生氧化富集和次生硫化富集,地表分布有壮观的锌帽。矿体形状、内部结构都大为简单化,厚度增大,产状变缓。金顶铅锌矿氧化带分带,可与其他硫化矿床的氧化带相对比,但又自具特征。特别是发育铁菱锌矿——次生硫化物亚带。  相似文献   

18.
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物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的活化迁移。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控制着该矿床铀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奋雄  聂逢君  张成勇  张占峰 《地质学报》2016,90(12):3324-3336
洪海沟矿床是近年来伊犁盆地南缘发现的大型铀矿床,既有砂岩型工业铀矿体也有煤岩型工业铀矿体。本文从洪海沟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入手,分析该地区铀成矿的主控因素,从构造和沉积的角度探讨其对氧化带发育和铀空间定位的约束。研究认为,构造斜坡带中次级隆起为成矿体提供流体的补给与氧化流体运移的动力,构造坡度的变异部位是成矿物质卸载的有利部位。主砂体是氧化流体运移的通道,制约并引导氧化流体的运移方向,砂体变异造成氧化带尖灭并控制着铀矿体的空间定位。氧化流体分带的多样性造成矿体类型和形态的多样,层间氧化带的平面分带性控制着砂岩型铀矿体的产出,氧化流体的垂向分带性控制煤岩型铀矿体的空间产出。  相似文献   

20.
通过样品采集、细菌培养和鉴定等,首次在中国大型的十红滩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容矿层中发现不同种群的细菌。氧化带主要分布铁细菌、硫杆菌、硝化菌等好氧菌,矿石带主要分布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其种类和数量上具明显的生物地球化学分带性,并与岩石的地球化学分带性一致。首次利用容矿层的硫酸盐还原菌在室内进行了硫酸盐还原试验。根据细菌的代谢特征,结合硫酸盐还原菌还原试验,分析了细菌在层间氧化带形成、铀氧化迁移和还原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