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2.
3.
冰冻圈显著的变化已经对冰冻圈水文过程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以冰川融水、融雪径流、冻土水文等为主体的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①在冰川融水变化研究方面,对不同尺度的冰川融水开展了全面研究,发现冰川融水呈现全面增加之势;对冰川融水"拐点"是否出现进行了科学辨识,有了基本认识;对冰川融水过程进行了模型模拟,取得显著进展。②在融雪径流变化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流域融雪径流估算,可基本掌握各河流的融雪贡献率;中国融雪径流变化差异较大,增减不一;融雪期变化具有普遍性,突出特点是峰值提前。③在冻土水文研究方面,通过对地表水-活动层壤中流-多年冻土层上水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冻土区径流形成的重力和热力耦合机制;多年冻土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冬季(枯水季)径流增加;已经发现多年冻土退化对径流有直接补给作用,在一些流域补给量可能达到一定量级。 相似文献
4.
冰冻圈显著的变化已经对冰冻圈水文过程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本文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以冰川融水、融雪径流、冻土水文等为主体的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①在冰川融水变化研究方面,对不同尺度的冰川融水开展了全面研究,发现冰川融水呈现全面增加之势;对冰川融水"拐点"是否出现进行了科学辨识,有了基本认识;对冰川融水过程进行了模型模拟,取得显著进展。②在融雪径流变化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流域融雪径流估算,可基本掌握各河流的融雪贡献率;中国融雪径流变化差异较大,增减不一;融雪期变化具有普遍性,突出特点是峰值提前。③在冻土水文研究方面,通过对地表水-活动层壤中流-多年冻土层上水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冻土区径流形成的重力和热力耦合机制;多年冻土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冬季(枯水季)径流增加;已经发现多年冻土退化对径流有直接补给作用,在一些流域补给量可能达到一定量级。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全球变暖的冰冻圈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面气象观测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在明显升高,而探空资料和卫星遥感资却表明低层大气在降温,这使得人们对于全球变暖问题提出了质疑。通过对近100多年来冰冻圈各组成要素(冰川、积雪、冻土、海冰等)变化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全球不同地区的冰芯记录,证明了20世纪全球气候是在变暖,指出开展冰冻圈(尤其是冰盖、积雪、冻土和海冰)与大气/海洋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和响应)过程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2002年9月19日至9月21日,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笔者参加了自197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每届大会都展示了中国冰川冻土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方向,不断推动着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对这次大会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在冰冻圈及全球变化专题方面参加会议的论文共32篇,其中在大会宣读的共16篇,另16篇因作者在野外考察等原因没有在会上宣读,但已发表在《冰川冻土》期刊2002年第24卷第5期的“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中. 相似文献
7.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中的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变化对其内部及关联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关注的热点领域,冰冻圈生态系统的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对冰冻圈要素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冰冻圈生态系统的组成、各冰冻圈要素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目前,冰冻圈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冰冻圈生境特征和生境变化对生物群落带来的影响。从生物群落是否直接生活在冰冻圈要素内来看,可将生态系统分为以微生物为主的冰冻圈内生生态系统(endophytic ecosystem of cryosphere)和冰冻圈关联生态系统(cryosphere-related ecosystems)。总体来看,目前冰冻圈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关注不同物种(例如陆地动植物、陆地淡水生物、海洋生物、海岸动物和鸟类动物等)对冰冻圈变化的响应,未来应重点开展冰冻圈变化对生物群落影响的定量化研究,特别要考虑冰冻圈各要素变化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以来冰冻圈对气候变暖响应的若干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进入80 年代,气候较前10-20年显示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冰冻圈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出岳冰川物质平衡80年代较60-70年代平均减少近173mm,相当于冰川敏感值升高约0.38℃;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小冰川退缩比例增加了15-20%;冰土层中温度亦显示出强劲增势,冰土隔深、冻土界退的变化已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9.
冰冻圈区域河流是连接冰冻圈及河流中下游,乃至海洋碳库的重要通道。气候变暖导致冰冻圈快速萎缩,致使储存在冰川和冻土中的黑碳暴露并迁移,深刻影响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来源及输移过程,对海陆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青藏高原、北极、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以及安第斯山脉等典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通量、来源以及传输运移途径。结果表明:典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传输通量约为2.29 Tg·a-1,约占全球河流黑碳通量的5.33%。除大气干湿沉降和径流侵蚀外,冰川消融和冻土退化对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浓度及通量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青藏高原和阿拉斯加冰川消融每年释放进入河流的黑碳通量分别为10.00 Gg(7.74~12.30 Gg)和0.60 Gg(0.47~0.73 Gg)。然而,冻土退化对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总体而言,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研究不足将严重限制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的系统认识,未来亟需加强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的系统监测与研究,为量化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区域河流黑碳变化及其影响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冰冻圈科学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21世纪以来,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冰冻圈科学发展快速。在梳理国际冰冻圈相关研究态势、 分析中国相关研究动向的基础上, 总结了“冰冻圈科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介绍了冰冻圈科学的基本框架。研究指出, 自20世纪70年代冰冻圈概念正式提出以来, 国际社会以推出气候与冰冻圈(WCRP-CliC)计划和成立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IACS)为标志, 并在深化冰冻圈自身机理、 过程认识的同时, 更加关注与其他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中的冰冻圈效应, 表明冰冻圈研究趋向变化 - 影响 - 适应这一主线发展, 在一定程度显现出了“冰冻圈科学”的核心特征。中国冰冻圈研究近20年、 尤其是近10年发展迅猛, 沿着冰冻圈科学的主体思路, 在冰冻圈变化, 冰冻圈变化对生态、 水文、 气候、 地表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对冰冻圈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系统的认识。在分析国际冰冻圈科学孕育和发展背景并简要总结中国冰冻圈研究近况基础上, 对冰冻圈科学学科框架体系从科学内涵和外延、 研究构架和学科组成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冰冻圈科学已经成为一门涉及广泛、 过程机理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的全新学科。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了一种水利图形库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术,讨论了综合图和特征图的概念,矢量存贮格式,文件存贮与表状数据管理的结合,阐述了接口函数库和开发思想。 相似文献
13.
科学数据库在国外地学界已被普遍利用,而我国地学数据库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地学数据和资料存放在纸上,大大制约了数据的存储、归纳、再利用和共享,中国陨石数据库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介绍了中国陨石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方法、原理以及网络型陨石数据库的建立及初步应用,包括浏览和查询等。文中给出了相关程序的代码。为科学数据库的建立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同时说明了该数据库在科学研究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4.
RogerG.Barry 《冰川冻土》2002,24(5):523-525
The cryosphe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however, many aspects of the cryosphere have not been fully covered within WCRP. Issues relating to potential changes in the climate cryosphere system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describes research and coordination initiatives required to integrate fully studies of impact and response of the cryosphere to climate change. The article also indicate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CliC, and its future plan.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量大, 内容复杂, 为了保证数据库的质量, 在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 对数据的全面系统检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检查属性数据库的内容以及属性数据与空间图形数据的正确链接是难点之一, 也是一项最耗时的工作。为了科学、快速地检查地质图属性数据, 保证属性内容的正确性以及非空间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正确对应, 针对这一问题, 在进行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检查时, 设计开发了属性数据库的自动检查系统。本文以近期完成的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检查系统设计研究为例, 主要介绍了地质图数据库属性数据自动检查系统的设计开发, 其中详细介绍了各模块可以实现的主要功能。通过此项检查, 能够提高入库数据的质量, 为数据库后期的应用与共享提供可靠保障, 从而为地质科学研究、矿产勘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科学的地质图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