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公司地理是60年代初出现的工业地理学研究领域。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一些地理学家的重视,在研究中的一些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本文根据作者近年的研究体会,对公司地理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作以初步分析。一、工业地理学的发展与公司地理公司地理的出现是工业地理学发展的产物。而工业地理学的发展和公司地理的出现均与工业本身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北村嘉行 《地理学报》1991,46(3):378-379
李文彦主编,陆大道、陈汉欣、陈航副主编的《中国工业地理》(1990年,科学出版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业交通室15名研究人员执笔。这部巨著16开,共380页,包括总论56页、部门工业地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业地理学的传承发展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灿飞  王文宇  郭琪 《地理学报》2021,76(8):1815-1834
本文基于1934—2019年《地理学报》期刊发表的154篇工业地理学论文分析中国工业地理发展脉络与主要领域研究进展。中国工业地理在融合了西方工业地理理论和苏联工业地理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渐发展出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双重任务驱动下的特色学科体系,在经历了诞生探索、成长总结、视角转换、稳步发展4个阶段后,学科内容和范式逐渐与国际接轨,成长为一门相对成熟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未来需要继续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增强理论创新能力,加强新技术手段应用,结合中国制度环境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地理学。  相似文献   

4.
一、成立背景及1980年以前的活动国际地理联合会工业系统委员会的前身是第22届国际地理联合会理事会决定建立的工业地理工作组。英国的 E·F·哈米尔顿博士被邀请为主席。1974年9月在英国召开了首次会议,有16个国家30名地理学者参加,集中讨论了工业移动和工业地理的研究方向两个课题。1976年在西德鲁尔召开了第二次会议,有16个国家40多人参加,论文和讨论主要集中在:(1)工业组织的空间结构,(2)工业的机动性和地区适应性(3)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理联合会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是研究工业地理的专业委员会,1992年夏在华盛顿国际地理大会上成立.其前身是工业变化委员会(1984—1992)和工业系统委员会(1976—1983).自1984年中科院地理所李文彦先生第一次应邀参加该学术团体的会议以来,我国工业地理学者李文彦、陆大道、李小建、庞效民、曹勇等人曾先后参加了在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美国举行的历次学术讨论会.李文彦先生曾任工业变化委员会常务委员,王缉慈被任命为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1993—1996)常务委员.1993年学术讨论会于7月25日在日本东京举行.这次会仪是工业空间组织委员会成立之后举行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参加者来自24个国家,共80人左右.我国代表北京大学王缉慈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于振汉、李为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提交论文35篇,宣读33篇.  相似文献   

6.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贺灿飞  胡绪千 《地理学报》2019,74(10):1962-1979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在深刻的制度变革环境下,中国工业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工业地理格局也在经济转型中得到重塑。中国工业总体上经历了从内陆扩散到沿海地区集聚,再向内陆转移的过程。但不同类型产业地理格局及变化受制于不同力量,显现出一定的行业差异性。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中国工业在不同地理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但集聚程度较欧盟和美国低。产业的聚集与分散驱动不同尺度下的产业迁移,导致区域产业频繁进入和退出,促使地方产业呈现多样化态势,推动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出发,改革开放可概括为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三个过程,这些过程创造市场力量,激活地方力量,引入全球力量,共同重塑了中国工业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动地理学理论研究和迎接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经济地理学学术会议,经济地理部工业与交通地理研究召开了学术报告会,与会者对各个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会上共宣读论文11篇,按内容可分为三类:1.经济地理的理论与办法,包括再论生产力的地域组织、经济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地区投入产出模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70年来,在工业地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贡献了大批科研成果,代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本文首先回顾了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工业地理学发展经历的3个阶段,包括:曲折成长时期(1940-1979),全面成长时期(1979-1997)和兴旺发达时期(1998-2009).3...  相似文献   

9.
采用结构调整系数定量描述工业结构调整度,引入地理联系系数和地理集中指数考察工业空间分布变动情况,然后建立工业结构调整度和工业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耦合模型。以武汉市1995—2013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强度C)和交互协调关系(耦合协调度D),据此划分不同的耦合水平,并分析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工业结构较初期发生了较大变化;2)工业分布长期呈现非均衡性,经历了由郊区向城区转移的过程;3)工业耦合协调类型大部分时期处于拮抗阶段,工业增长和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空间分布变化之间的作用强度、耦合协调关系紧密相连。因此,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空间优化要协同进行,以取得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的双重效益。  相似文献   

10.
赵兴利 《地理教学》2011,(23):32-34
一、关注动态性,以时空的视角进行思维 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洋流运动、地壳运动和物质循环、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的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地理学科的本质是研究地理事物、现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最终指导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很多考生就是不能从时空的角度来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及地理问题,最终导致理解偏差、解题错误。很多重要的地理要素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经过统计分析此方面能力为高考地理的常考点。常考思维方向: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分布、变化或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分布、变化。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后,我国公司地理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国有企业研究、跨国公司研究、乡镇企业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和生态工业园区研究。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针对问题,对我国公司地理研究提出了八个方面展望:加强理论与方法研究、加强小公司和三次产业地理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区域公司空间行为研究、加强对信息网络对公司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加强对区域政策效用的研究、加强WTO背景下公司地理研究、重视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深化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文彦研究员,男,汉族,192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其后,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从事以工业地理学为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及业务组织工作。50年代,为编写《中华地理志经济地理丛书》,李文彦先生参加了我国半数省区的经济地理调...  相似文献   

13.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3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013年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集中于地理课程研究、地理教学研究、地理教育测量研究和地理教师研究等领域,今后地理教育研究的走向将关注世界地理课程改革研究、初中地理新版教材研究、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教学研究、地理高考试题评析研究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未来区域工业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全局提升和平衡发展,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2011—2016年工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二次指派程序实证分析工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呈现出明显的、繁杂的、多变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经济水平地区差异、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差异、地理邻接关系对工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性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水平地区差异、环境规制地区差异对其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国别地理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别地理研究是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的重要学术工具,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正前所未有地对国别地理研究产生了重大需求。本文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国别地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阐明了时代进步、国家战略与学科发展对国别地理研究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国别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以地理要素为核心主题的国别地理研究、以地理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国别地理研究、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的国别地理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别地理研究和中外地理对比研究;指出了未来中国国别地理研究应突出“四化”,即细化国别地理研究对象,深化国别地理研究问题,强化国别地理研究工作,转化国别地理研究成果。期待本文能为激发地理学国别地理研究的热情、推动我国国别地理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地理作用和集聚演化:基于数据挖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莹  吴野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855-862
经济集聚是工业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地理现象。它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地理层面上,具有多种空间组织结构。在回答地理是否会影响集聚演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认为良好的地理环境将有助于经济集聚的产生,并且地理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其二是认为地理仅是集聚形成的一个触发因子,其发展可以依赖纯经济因素而不是比较优势。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将演化时段分成集聚形成和集聚发展二个阶段,从另一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两种观点。研究结论表明,集聚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比经济地理要素要大。但经济地理要素对集聚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是集聚规模增加的关键所在,而自然地理因素作用被削弱了。  相似文献   

18.
地理空间认知综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地理空间认知研究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地理事物在地理空间中位置的研究和地理事物本身性质的研究。地理空间认知作为认知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需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基于地理科学的特化研究。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地域社会认同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统合社会认同与地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地域社会认同。从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新时代的区域研究需要由以工业化为引领或以城市土地扩张为引领的“空间效率导向型”研究迈向“空间公平/正义导向型”研究,因此客观经济发展与主观社会认知的配适性研究亟待开展。在研究方法上,以空间异质性为基础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地域社会认同的空间分异,并探寻了造成空间分异的关键地理探测因子。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影响地域社会认同的核心因素开始由区域地理环境大类因子转向建成环境与经济社会氛围大类因子,同时人均GDP、未婚比率、家庭平均房产数等地理探测子因子对地域社会认同的空间分异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家辉 《地理教学》2014,(24):14-19
采用共词分析法,对2004--2013年我国以地理教科书为选题研究的博硕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地理教科书研究热点分为十三类:两岸三地地理教科书比较研究,地理教科书中地理技能的构成分析及编写建议研究,地理教科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分析研究,高中必修《地理1》的表层系统优化研究,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地理教科书中活动系统的内容、功能及教学建议研究,地理教科书中图像系统的评价研究,地理教科书的演变研究,国外地理教科书中的探究性特征研究,美国教科书评析及中美教科书比较研究,地理教科书的二次开发研究,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及其影响研究,地理教科书分析方法的运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