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烟台中心海洋站1997年3月的调查资料,采用标准指数法对牟平化工专用码头倾倒区海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质中无机氛超标率为100%,活性磷超标率为20%,其他要素所有测值均符合一类水质标准,底质中各要素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3年3月和6月对南麂列岛附近海域潮间带环境质量调查结果,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对该海域潮间带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海域潮间带水质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物质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时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较严重,绝大部分海域水质达不到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夏季时仅个别站位水质的活性磷酸盐未超标;(2)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中N/P值很高,活性磷酸盐是非常敏感的生源要素,它在海水中含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整个海域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3.
根据 2 0 0 1年 2月和 7月对崎岖列岛附近海域的水质和底质表层沉积物调查结果 ,采用环境质量单项评价标准指数法 ,对该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 :(1 )该海域水质的 p H值、溶解氧和石油类等环境因子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浓度则超标严重 ,该海域水质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 (夏季比冬季富营养化程度略低 ) ;(2 )该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除部分站位的重金属 Cu、 Zn含量超标外 ,有机质、石油类和重金属 Pb、 Cd、 Hg的含量均未超标 ,底质环境状况尚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1~2004年6月与8月调查资料,阐述了辽东湾海域水体各化学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对辽东湾北部海域夏季的综合水质状况,海域营养结构及营养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化学要素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为近岸高于远岸,主要的污染区域集中在大凌河口与双台子河口海域。主要的污染因子氮、锌、铅和油。2001~2004年间,2002年该海域为严重污染,其它年份为中污染;氮磷比率偏高并逐年上升;整个海域一直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1-2013年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陈塘港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监测数据,对该排污口污染物状况及其对邻近海域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排污口排放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硫化物、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明显且污染加剧;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无机氮、悬浮物和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铅、铜、锌也有不同程度超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环境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海水水质等级为劣四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最为突出;海域表层沉积物超标污染物为重金属铅、锌和铜。该海域水质和沉积物超标污染物与陆源排污及闽江径流携带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简述2009年象山港海域环境现状,总结该海域中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 (DIN)、活性磷酸盐 (DIP)3项主要水质因子的超标情况及海水富营养化状态,并与往年数据进行对比,叙述象山港海域水质发展趋势;其次,利用FVCOM中的污染物输运数学模型对象山港海域中以 COD、DIN、DIP为代表性水质指标进行现状模拟,将几组不同工况的模拟结果分别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可用于模拟象山港海域现状水质环境的排放口浓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SZ36-1油田附近海域的水质和底质调查资料,描述并评价了13个水质要素和7个沉积物要素的分布规律。本海域各要素的含量分布比较均匀;重金属的含量比较低,石油是本海域海水中主要超标物质。按一类海水标准衡量,本海域东半部水质属轻污染,其余属“尚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8.
冬季南黄海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2007年1月12日—2月4日南黄海调查所得资料,对海水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大部分海域,表、底层海水化学要素分布基本呈现上下均匀状态,这是冬季强烈的垂直混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黄海西部沿岸流、台湾暖流前缘水、东海北部的气旋式涡旋和黄海暖流也对各要素的分布发挥着重要的影响。2)调查海域中北部122°30′~124°00′E,34°42′~36°42′N范围内,底层黄海暖流的增温增盐效应较强,且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并未到达海底,近底层有跃层存在,使底层水既保留了夏季黄海冷水团水的特性,同时又由于黄海暖流的入侵而具有暖水的性质,跃层和夏季冷水团残留水为溶解氧(DO)和pH低值区的产生以及营养盐高值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水文条件或动力因素。生物化学作用则是形成上述现象的内在原因,而且该跃层也阻碍了各生源要素的垂向输运,使底层水与底层以上水体具有明显不同的生化性质。3)冬季南黄海各化学要素除具有垂直均匀分布的特点外,在中北部各断面东侧还存在层化现象或锋面结构,表现为上层的垂直均匀分布和下层的梯度分布,这也是该海域近底层水体层化以及黄海暖流较强的增温增盐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9.
黄海和东海分界线附近水文、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和探讨了黄、东海交界海域32.3°N断面化学水文学精细化特征的季节性演替, 结果显示: 化学、水文学要素的空间区域化分布与该断面上环流场的布局及其季节转换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水团配置对各要素含量及分布起着控制性作用; 冬、春和秋季, 在黄海西部沿岸流影响范围内出现的浊度和悬浮物浓度高值区多与营养盐浓度高值区和pH低值区相共存, 可能是受东海北部气旋式涡旋所产生的辐聚效应的影响, 此高值区中的悬浮物趋于向该海域的底层冷涡区沉积, 夏季此特征则不明显, 从而证实该海域悬浮物沉积作用具有“冬强夏弱”的特征; 夏季123.5°—124.25°E范围海域内存在海水下沉现象, 上层水体中的长江冲淡水可被携带至下层, 导致在夏季长江冲淡水东北向扩展过程中一部分冲淡水从其主体中分离出来; 夏季台湾暖流的阻隔作用使得悬浮物的影响范围远没有长江冲淡水的大, 促使水体和物质输运发生分离。同时, 根据水文和化学各要素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 初步勾勒出了32.3°N断面4季的水团配置状况, 并通过分析东海北部冷水域典型站位的温、盐度垂直结构,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该冷水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海州湾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污染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状况,以2010-09在该海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及污染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质量指数法对该海域沉积物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在调查海域承现中部及西部近岸区域高,东部低的趋势;2)该海域表层沉积物各调查要素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三门湾蛇蟠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根据 1 997年 8月三门湾蛇蟠海域现场调查结果 ,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 ,对该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该海域除营养盐及锌含量超标外 ,其它环境要素基本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及底质标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普遍偏高 ,无机氮含量 98%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活性磷酸盐 66%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沿岸锌矿的开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海域重金属中的锌含量  相似文献   

12.
海陵湾水环境要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2001年冬季和2002年夏季海陵湾附近海域涨、落潮表底层水体中水温、盐度、pH、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应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INQ)的方法评价该海域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叶绿素a与水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水体污染尚轻,各环境因子在涨、落潮时无明显变化,水域的初级生产力从过去由N控制转变为现在由P控制,水体营养状况介于贫营养至中营养水平,叶绿素a与水环境要素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0.81)。  相似文献   

13.
互花米草作为入侵物种对潮间带滩涂和盐沼具有严重的生态危害性,化学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具有简便、快速、彻底和成本低等特点,但化学药剂存在一定毒性,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然而目前有关化学治理措施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017年8-11月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天津市永定河河口附近滩涂互花米草化学治理对附近海域海水水质和潮间带沉积物产生的影响,对调查海域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为调查海域的主要污染因子,硫化物为潮间带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施药后特征污染物——草甘膦检测值高于本底值,所有站位均未检出磺酰脲类除草剂。综合来看,化学治理对附近海域海洋环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视黄酸受体和核受体超家族中的大部分成员对细胞整个分化、增殖过程都具有调控功能。视黄酸受体结合配体后激活,通过结合靶基因启动子区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调控靶基因表达。视黄酸受体结合序列是由核心序列[A/G]G[T/G]TCA间隔不同碱基构成的重复序列,称为视黄酸反应元件。为了实现对长牡蛎基因组中含有的视黄酸反应元件的快速筛选预测,本研究利用Perl工具编写了一个可以批量筛选视黄酸反应元件的脚本,并对长牡蛎基因组中启动子区域序列进行筛选预测,共筛选到412个启动子区含有视黄酸反应元件的基因。随后,将这些基因在各种数据库中比对分析,预测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可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与蛋白质结合、核苷酸结合、水解酶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六横大岙附近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5年4月对码头工程区附近海域的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场调查,采用环境质量指数法,评价了该海区水质和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水质中无机氮严重超标,超三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无机磷超一类标准的超标率达100%,有个别测站超二类标准。COD、pH、DO、油类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潮间带水质基本符合一类水质要求。底质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惠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为其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利用2016年春季和夏季惠州市海洋环境综合调查数据,选取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4个环境因子,分析其近岸海域和海洋基本功能区的海水环境质量,并评价海水有机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优于夏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为主要超标因子;港口航运区海水环境质量良好,其他功能区均有环境因子超标现象;近岸海域受到有机污染,旅游休闲娱乐区在2个季节均受到有机污染;海水环境尚未对海洋生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互花米草作为入侵物种对潮间带滩涂和盐沼具有严重的生态危害,化学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具有简便、快速、彻底和成本低等特点。但化学药剂存在一定毒性,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然而,有关化学治理措施所带来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017年8-11月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天津市永定河河口附近滩涂互花米草化学治理对附近海域海水水质和潮间带沉积物产生的影响,对调查海域海水水质和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COD)为调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硫化物为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污染因子。施药后特征污染物草甘膦检测值高于本底值,所有站位均未检出磺酰脲类除草剂。综合来看,化学治理对附近海域海洋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89年4、7、10月和1990年1月(春、夏、秋、冬)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零点生态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的资料整理而成。经研究证明,该海域是河-海混合水域,盐度从小于3至12之间变化,受杭州湾的涌潮、风浪的影响,水体混合比较强烈,悬浮颗粒物质的含量比长江口高。由于该测区所处的海岸、海底地形,生态系统、径流输入以及水体交换状况不同,故其海洋学特征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文章根据2015—2016年东海区海洋保护区的调查研究资料,对东海区18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区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较好,所有的保护区沉积物质量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浙江南麂列岛、福建深沪湾、浙江洞头、福建福瑶列岛、福建长乐、福建崇武、福建湄洲岛、福建厦门和城洲岛等9个保护区水质指标均符合相应的水质要求,其他保护区水质部分指标存在超标现象,超标因子主要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自然保护区中二者超标率均为50%,特别保护区中二者超标比率分别为50%和21.4%。水体营养物质过剩和人类活动加剧是东海区海洋保护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