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凡口矿的地压活动分析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凡口铅矿深部开拓后,部分工程发生变形,垮塌,给生产和安全带来威胁,认为矿区地压活动是与矿区构造,岩石力学性质,水条件,开采深度等密切相关的,并建议选择合理的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支护措施,以减少地压破坏。  相似文献   

2.
通过中条山胡家峪铜矿床深部地压活动的地质因素和原岩应力的分析,找出了导致地压活动加剧的生成因素和基本参数,提出并实施了避免或减轻地压活动危害的三项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构造型冲击地压发生过程及防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来贵  王洪英 《岩土力学》1997,18(A08):101-104
从房山矿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情况出发,分析了构造型冲击地压发生的特点,从系统动力学的观战提出了冲击地压的基本规律,认为冲击地压的发生过程是煤体拉破裂与整体移动的复合过程,提出了防治冲击地压措施。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青山硫铁矿矿体形态较复杂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 ,溶洞发育。采用多层矿体房柱法开采 ,采矿顺序从上而下 ,由矿体两翼向轴部回采 ,使得井下围岩应力逐步向中央轴部集中 ,引起地压活动 ,导致坍塌事故 ,迫使矿山停产闭坑。改进采矿方法 ,改变回采顺序 ,加快回采速度 ,是有效地控制地压活动的主要方法。加强研究和观测 ,及时预报 ,采取措施 ,能避免地压活动引起突发性事故 ,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分数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玉  黄梅 《岩土力学》1994,15(4):34-38
本文对门头沟煤矿九龙盆地区人工开采活动调整前后的微震活动的分维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山微震活动具有分形结构,采区微震空间变化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采掘生产布局的合理性和采区冲击危险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它也是冲击地压预测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盆地地温和地压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针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研究薄弱的问题,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分析珠一坳陷3个典型凹陷的地温、地压及地温—地压系统特征,探讨其成因并分析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珠一坳陷地温梯度表现为浅层低而深层高的特征;地压场表现为恩平组发育弱超压,文昌组发育中幅超压;珠一坳陷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即浅层为静压型地温—地压系统,深层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迄今为止,珠一坳陷已发现的油气藏集中在浅部层系,以断层油气藏为主,而根据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的基本特征,预测深部层系中极有可能发育与断裂活动无关的超压型岩性油气藏。显然查明地温—地压系统分布特征对珠一坳陷油气藏分布预测及勘探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代高飞  尹光志  皮文丽  李东伟 《岩土力学》2004,25(8):1263-1266,1282
根据冲击地压发生的力学条件和地质条件,引入(Ruina,1983年1单状态变量本构模型(Single state variable model,SSVM)对冲击地压的动力学行为和演化行为进行了描述。研究表明:模型中参数K,β对冲击地压系统动力学行为和状态变量演化行为贡献较大,而系统动力学行为和演化行为对φ,f初值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模型模拟了冲击地压系统的粘滑特性和冲击地压系统的动力失稳过程,较好地解释了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为冲击地压失稳破坏的预测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九女磷矿地压监测与空场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西九女磷矿的矿层位于高山之下,倾角7°—10°,厚2 m左右,采用房柱法开采。由于大面积空场的存在,地压活动明显。为了防止大规模地压活动,采用爆破崩顶,声发射技术及其它手段监测崩顶过程。结果,成功地消除了空场,控制了冒落范围,并作出了预报,保证了采矿的安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刘飞 《中国煤田地质》2005,17(1):30-31,35
对东滩煤矿三采区地应力进行了现场测试及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分析了地应力对冲击地压的影响。通过煤体强度实验建立了其强度准则,并结合工程实际建立了能量判据。在此基础上对该矿3号煤层冲击地压的区域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地压带是具明显异常高的地层压力带.地压是生压机制和限制流体流动机制的函数.由于地压带具有特定的温压条件,溶解在其中的地压气除分子溶液外,还可呈游离相或弥散相,因此,大大提高了地压气的溶解度.只要有合适的气源和储层条件,地压气的开发具有良好的远景.  相似文献   

11.
FLAC3D在隧道初期支护与原岩条件的"耦合"问题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施工过程联拱隧道围岩一支护结构体系的力学响应,并优化施工工序,以便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具体情况和经济、技术水平调整施工步骤,对联拱隧道支护设计进行了三维模型分析。用FLAC^3D对双联拱隧道网喷混凝土初期支护设计,进行了力学响应动态分析模拟,分析了岩体支护前后围岩的变形及应力状态,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做出综合评判,得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结论,用以指导襄十高速公路双联拱隧道的施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陈士海  乔卫国  孔德森 《岩土力学》2006,27(Z1):902-904
针对大兴煤矿3 208材料巷顶板岩石特征和煤层赋存条件,结合现代煤巷支护技术理论,提出了该巷道锚杆锚索挂网支护参数,并对其顶板离层、巷道收敛变形、锚杆(索)锚固力等日常巷道矿压与支护合理性进行了长期的监测。试用和监测结果表明,大兴煤矿较软弱顶板煤巷应用锚索带网支护技术是成功的、可行的。此外还对层理、节理和裂隙发育的破碎厚伪顶软弱围岩巷道的支护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并设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响应分析及控爆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勇  何川 《岩土力学》2009,30(9):2815-2822
通过大量二维、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围岩、净距、埋深等条件对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先行隧道不同支护体系、不同中岩墙加固措施及后行隧道不同施工方案等情况下,小净距隧道中后行隧道爆破开挖对先行隧道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岩墙加固宜采用注浆加固、先行隧道初期支护宜及时跟进并封闭、掏槽眼宜远离中岩墙以及开挖进尺不宜大于净距的1/3等小净距隧道爆破施工的控爆措施,以供小净距隧道爆破开挖设计、施工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下的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特征,采用模型试验针对黄土交叉隧道研究了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应变变化特征和开挖影响范围.研究得到,隧道的支护结构变形与掌子面位置有关,掌子面到达监测断面前1.5D(D为洞径)左右时,钢拱架发生变形,超过监测断面1.5D后变形基本稳定,说明黄土开挖的水平影响范围大致为...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ace stability of shield-driven tunnels shallowly buried in dry sand using 1-g large-scale model tests. A half-circular tunnel model with a rigid front face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The ground movement was mobilized by pulling the tunnel face backwards at different speeds. The support pressure at tunnel face, settlement at ground surface, and internal movement of soil body were measured by load cells, linear variable differential transducers, and a camera, respectively, and the progress of face failure was observed through a transparent lateral wall of model tank. The tests show that, as the tunnel face moves backwards, the support pressure at the tunnel face drops sharply initially, then rebounds slightly, and tends to be stabilized at the end. Similarly, the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shows a three-stage variation pattern. Using th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technique, the particle movement, shear strain, and vortex location of soil are analyzed. The variation of support pressure and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related to the internal movement of soil particles is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he tunnel face moving speed on the face stability is discussed. As the tunnel face moves relatively fast, soil failure originates from a height above tunnel invert and an analy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analyze such failure.  相似文献   

16.
杨志强  高谦  王正辉 《岩土力学》2008,29(5):1361-1366
针对金金川二矿区深部高应力采场巷道支护面临的困难,采用以预应力锚索为主要支护手段的综合控制技术,并在1 178 m分段巷道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首先,基于工程经验,确定了长锚索支护的初步设计参数;然后,采用了数值分析方法,进行了正交数值试验和支护参数的优化设计,由此表明,对于Ⅲ类偏上的围岩(RMR=40)和受中等采动影响(β=1.20),预应力锚索长度应为6.5 m;对于受剧烈采动影响的1 178 m分段巷道,采用6.5 m长锚索支护,其稳定安全系数达到1.28,故5.5~6.5 m长的锚索可满足分段道的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泥石流堆积体的地质特征, 结合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工程背景, 建立三维数值模型, 分别进行隧道穿越泥石流堆积体时无支护状态、设计支护状态和优化支护状态下以及泥石流堆积与侵蚀条件下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泥石流堆积体内开挖隧道时, 拱顶沉降是隧道变形的主体部分, 并直接导致了地表的沉陷及隧道边墙的收敛变形; 在采用超前注浆并加长锚杆长度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优化处治后, 隧道衬砌的变形及地表沉陷明显降低, 表明处治优化是有效的; 隧道拱顶上方泥石流覆盖层的厚度小于14m时, 隧道处于明显不安全状态, 泥石流覆盖层厚度大于42m时, 围岩形成自稳体系。  相似文献   

18.
煤矿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层变形是一个长期过程,往往严重影响后期穿越采空区隧道的施工建设和长期运营.新建桑掌隧道是穿越采空区的典型案例,准确预测采空区残余变形对隧道的影响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本文采用玻兹曼函数对等价变采厚概率积分法进行优化,并引入时间函数,提出一种改进的变采厚概率积分法.采用该方法对山西省阳泉二矿4个停采...  相似文献   

19.
梅子沟联拱隧道处于复杂的浅埋地层环境中,其穿越地层多数为强风化与全风化地层.根据联拱隧道动态设计施工的实质内容和新奥法施工原理,采用三维有限元差分法(FLAC)对梅子沟隧道中导洞锚喷支护设计进行了力学响应动态模拟,并分析了锚喷支护机理以及围岩体应力场和位移变形状况,由此提出了联拱隧道合理的施工工序.  相似文献   

20.
隧道掘进面接近地质界面时围岩的应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隧道开挖地层中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地质变异性,如软硬岩层的不均匀分布等,使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十分复杂.本文采用FLAC3D初步分析了隧道掘进面接近地质界面时围岩的应力状态,并探讨侧向应力、纵向应力、断面形式对围岩应力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当隧道由硬岩往软岩或由软岩往硬岩向地质界面掘进时,掘进面前方围岩均有应力集中现象.隧道无论由硬岩往软岩还是由软岩往硬岩掘进至地质界面时,掘进面前方边墙位置围岩径向应力均随侧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掘进面前方拱顶和边墙位置围岩纵向应力均随纵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马蹄彤隧道开挖至硬岩与软岩的地质界面时,掘进面后方边墙位置围岩应力均小于圆形隧道相应位置的围岩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