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2005年抚顺大风特征分析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1986-2005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a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5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选取1986-2006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 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年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6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根据统计,江南锋生以2—5月最多,是全年锋生次数的76%,其中3—4月为全年的43%。同时,锋生经常与降水相伴发生,有57%在锋生前先有雨区出现,锋生时出现雨区为86%。因此,对春季江南锋生的探讨,具有实际预报意义。 一、春季江南锋生的形势 我们规定,地面图上22—30°N,105—120°E范围内出现的新生锋面,称为江南锋生。对1960年—1977年3—4月历史天气图,进行了普查,共订出了70次锋生过程,发现有49次(70%)出现在江南(26—30°N)地区,其次是在南岭(24—26°N)地区有19次(27%),而南岭以南(24°N以南)地区最少,仅出现过二次(3%)。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资阳地区51个地面观测站风场资料和micaps的高空填图资料,分析了2011~2016年资阳地区夏季大风日的环流形势,归纳出了五种易于出现大风的环流型,同时发现不同类型下易出现的大风风向有所不同。本文还利用micaps的tlogp探空数据,分析了各对流参数与夏季资阳地区大风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大风和无大风时次的值域分布特征,选取适当的对流参数和阈值,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法,分别建立了6、7、8月大风预报方程。最后选取高低层温露差和假相当位温差为指标,进一步排除空报。2017年试预报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资阳地区夏季大风的12小时内短期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台风大风半径产品对热带气旋风圈的评估,可确定台风大风分布特征,应用指导于防风减灾。通过对近年来华南周边区域(13°N—28°N,108°E—123°E)的台风大风半径资料统计,验证了“危险半圆”的经验说法,证明在这一地区,台风前进方向右侧的北半圆大风半径往往更大,大风更具威胁。沿海台站可利用台风大风半径产品,结合台风路径的70%概率预报,以大风半径叠加预报概率圆的思路实现台风大风影响的精细化预报,从而指导台风预警的升级或变更。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0年阿勒泰地区7个观测站地面大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大风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结合2007~2012年35个大风个例的历史天气图、ECMWF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进一步分析了大风天气环流特征,总结归纳出不同天气形势下大风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年大风日数为30 d,春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县市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就全区而言,其气候倾向率为-8.5 d/10 a;受地形显著影响,西北部为大风多发区,东部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该区大风主要分为冷锋型、动量下传型、回流型、中小尺度型4种类型。根据归纳的大风预报指标及预报方法,得出该地区2011~2012年大风预报准确率为77%,效果较好,在预报业务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魏晓雯  陈亮  赵蕾  陈明 《气象科技》2021,49(5):754-761
本文以海南洋浦港为例,利用2015—2019年大风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大风过程的环流特征、发生机制及其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洋浦港大风过程按照影响系统可分为冷空气型、切变线型、热带气旋型和热低压型4种。(2)冷空气型大风主要是由强冷平流引发的;当925hPa关键区24h降温超过6℃且北风分量大于11.5m/s时,洋浦港6h后易发生冷空气型大风;切变线型大风主要产生于强对流引发的雷暴大风、飑线等;当925hPa低空切变线、500hPa南支槽等天气尺度系统出现有利配置,对流有效位能CAPE≥1500J·kg~(-1),且具有较合适的对流抑制能量CIN值时,易发生切变线型大风;热低压型大风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海风锋密切相关;当海南岛西北部陆地与近海海面的6h变温之差≥3.5℃,CAPE≥1500J·kg~(-1),CIN≤20J·kg~(-1)时,海风锋极易触发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热带气旋型大风主要发生在TC中心附近的等压线密集带以及外围螺旋雨带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中。业务预报时可在数值预报基础上结合统计规律以及卫星、雷达等实况资料综合判定风力等级。  相似文献   

8.
影响海州湾4—7月温带气旋大风客观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从亚欧天气图上查找1988—1997年4—7月逐月逐时次位于30—40°N、110—125°E范围内的温带气旋,按气旋所处位置分为黄河气旋和江淮气旋两大类,再按某类气旋出现时次后12h内、24h内海州湾地区有无大风分成4小类(总共8小类)。根据上述8类气旋出现的时次分类收集平壤、北京等17个主要站点当时及其前12h、前24h地面气温和海平面气压资料,对各类各站温压资料进行地区差、时间差计算处理。利用所得的实测资料,采用二级分辩的统计方法建立有无大风的分辩函数,从而做出海州地区未来12h和24h内有无大风的客观预报。经检验,此客观预报比以往的主观预报准确率提高13.8%。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1~2016年气象常规观测和自动站资料对南充大风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不同类型区域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配置和环境物理量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南充雷暴大风按照形成原因主要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和斜压锋生类,按落区出现情况分为全市型、东部型和西部型,东部型雷暴大风主要由高空冷平流强迫所致,全市型和西部型雷暴大风过程则多为斜压锋生所造成。(2)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显著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与锋面动力强迫共同作用的形势下,高空冷平流强迫类则主要是高空强干冷平流的作用。(3)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大气环境呈上干下湿、湿层浅薄或为“喇叭口”形态,对于不同类型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前的环境物理结构不同,斜压锋生类雷暴大风产生时大气环境多为明显斜压特征,高空常伴有强锋区,低层不稳定能量大,因此热力因子比较重要。高空冷平流强迫类主要发生在川陕槽后强烈冷平流形势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大、要求低层增温快,故热力和动力因子都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过程分析   总被引:63,自引:9,他引:63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过程。江淮流域降水出现类似某些夏季强梅雨期的降水过程,而且,江南的冻雨在历史上属少见。这次大范围冰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欧亚大陆出现异常的大气环流。1月中下旬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的阻塞形势稳定维持20余天,里海以东地区长期维持一个切断低压系统,在这个切断低压下游地区有3次低气压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上空;这时欧亚大陆20~35°N地区南支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偏强,来自大西洋的大气扰动沿这条急流波导向下游地区传播,欧亚地区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显著。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初,在20~40°N范围内,30°W、15°E和85°E(青藏高原附近)地区持续有高空槽发展,而在5°W、50°E和135°E(日本南部)稳定有高空脊维持。我国南方地区处于80°E的“南支槽”前,大量暖湿空气被输送到我国南方。此外,1月中下旬原来位于15°N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到20°N,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有利于将来自南海的暖湿空气输送到中国南部大陆。在这样稳定的异常环流形势下,当一次次从高原西侧过来的高空高位涡扰动移到位于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时,诱发低层静止锋锋生引起一次次降水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暖湿空气沿着锋面抬升,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形成了持久的温度高于0 ℃的逆温层(暖盖),使得在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持续性冻雨天气。  相似文献   

11.
施能 《气象科技》1976,(6):29-30
当将苏联吉尔斯(Гирс)划分的1891—1972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型(W、E、C)年频数的资料与我国各区,站的年降水量作了相关分析以后发现,W、E、C 型的年频数与我国各区、站的年降水量之间存在着某些不相关。用 W、E、C 型年频数预报我国年降水量通常仅相当于用气候概率作预报。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能用 W、E、C 型年频数对我国某些地区的年降水量作出不同于气候概率的定性估计。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4—2019年咸阳地区13个地面气象观测自动站风场数据、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西安探空资料及多普勒雷达产品、陕西智能网格逐小时格点化预报风场产品,对2014—2019年发生在咸阳地区的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及分型处理,对比2017—2019年大风过程中陕西智能网格预报风场产品与实况风场差异,提炼出基于陕西智能网格预报风场产品的订正指标,利用2020年大风个例进行检验评估来验证订正指标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发生在咸阳地区的大风分为系统性大风和雷雨大风,其中系统性大风包括高压后部偏东大风和冷锋后部偏北大风,雷雨大风分为高空冷槽型、西风槽型、副高影响型、冷涡后部型以及低涡型;陕西智能网格预报可提前72 h准确预报出2类系统性大风天气过程,提前12 h预报的平均风速最大值与实况最大风速之间差值最小,可参考该预报时次的结果增加4 m/s进行订正,检验得到6级以上风速预报准确率提高约1831%左右;对于雷雨大风,最大小时增幅在2 m/s以上对雷雨大风的发生时段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结合25百分位的实况极大风速阈值、陕西智能网格预报极大风速阈值,与各个环境参量和雷达产品参数进行概率匹配,订正预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此类大风极大风速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太原市7个国家观测站实况、探空以及MICAPS等资料,对1998—2018年5—9月太原的雷暴大风进行天气学分型,选取雷暴大风的消空因子以及不同天气型下的预报因子并确定其阈值,利用指标叠套法,建立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并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选取700 hPa温度露点差、850 hPa与500 hPa的温差、条件性稳定度指数和混合相层4个环境参数作为消空因子并确定了消空阈值。(2)将雷暴大风分为高空槽型、冷涡型、切变线型、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5类,选取了5类天气型下雷暴大风的预报因子,利用指标叠套法,建立了太原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3)运用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开展历史样本回报检验和2019-2020年试预报检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资料,通过对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天气型中的两类优势型(T、R型)进行分析发现:在台风型(T)情况下,有利于人工增雨作业的前一天形势是500 hPa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脊线位于30°N以北,西脊点在110°E或以西,中低层在120°E附近存在台风倒槽(或存在低压环流),地面处东南气流中;在弱流场型(R)下,其前一天天气形势是中低层有足够水汽输入条件或存在中尺度低值系统,对应地面存在静止锋或为均压场。以此为依据建立了短期(24 h)预报概模。结果表明:预报概模在实际业务应用中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15.
2015年5月6日夜间,河南省西北部出现了冰雹、飑线和大风灾害性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郑州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这次弱降水环流背景下的飑线冰雹过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发现:常规天气尺度环流形势不利于对这次飑线冰雹过程的预判,借助中尺度分析与落区围区法能较好地预报这次冰雹飑线过程;豫西北上空CAPE能量场较弱,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也不利于强降水的产生,但由于冷平流入侵和高温高湿不稳定能量在豫西北上空不断堆积,以及冷锋入侵和垂直风切变较大,致使豫西北地区存在对流触发机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层结结构和垂直上升运动的不断加深,使强对流加强并维持,导致形成冰雹和飑线;-20℃层和0℃层高度适宜,有利于豫西北降雹;V型缺口、雷达反射率因子特征及阵风锋和飑线南北两端的速度场分布,对冰雹和大风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非汛期(1—4月与10—12月)大风预报技巧,降低大风灾害影响,文中以重庆市永川区大风天气为例,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06—2017年非汛期永川区大风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形势和大风类型,并总结大风天气的预报方法。结果表明:1)大风主要集中在永川区中部偏北一带,城区最多;除2012年外均有发生;1月未出现,4月发生次数最多;一天中以后半夜为大风高发期。2)主要环流类型为冷锋后偏北大风型、热低压大风型、高低压系统间梯度风型,其中冷锋后偏北大风型占主导。3)各类型地面系统差别较大,冷锋后偏北大风型冷高压强度在1 022.5 hPa以上,热低压大风型低压强度在1 002.5 hPa以下,高低压系统间梯度风型气压差强度在10 hPa以上。4)各类型前期气温大多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冷锋后偏北大风型与强降温关系最紧密,冷空气主要以西北路径影响四川和重庆地区,通过预报强降温天气及降温强度来预报永川区大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最后总结的大风预报方法和流程,在2018年的2例大风过程预报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中部一次特强沙尘暴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生在河西走廊中部2010年4月24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特强沙尘暴过程是西北路径的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hPa环流形势由纬向转为经向的过程中;前期持续增温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热力条件;高、低空急流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动力条件;干暖区的存在对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并对沙尘暴的发生以及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下暖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有利于高空强风动量下传.应用1969~2004年河西走廊中部大风沙尘暴个例资料及1986~2004年数值预报资料,总结归纳出了不同天气形势下大风沙尘暴短期预报指标和预报方程,同时订正和补充了短时预报指标,在业务使用中预报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认识统计山西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做好其预报预警,利用2013—2017年4—9月高空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山西39次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根据500 h Pa环流形势将其分为四大类型:西北气流型、冷涡型、西风槽前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切变型。统计分析了不同环流背景下雷暴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及其预警提前量。结果表明:(1)块状孤立对流单体是任一环流背景下山西雷暴大风的主要雷达回波形态。(2)副高切变型雷暴大风的最大回波强度、回波顶高、最大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值最高,冷涡型最低。(3)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对雷暴大风的指示意义最明显,预警提前量最多,可提前30 min以上。(4)雷暴大风发生时,有阵风锋和逆风区出现,但出现次数极少。研究结果对利用雷达产品预警山西雷暴大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大风短临预报的现状、困难和原因,重点介绍数据挖掘技术在广西大风短临预报预警方法研究中的应用,利用2019年7月11日-9月11日期间的数据,对广西大风短临预报预警系统的预报能力进行TS评估和时效性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广西89个台站所做的大风蓝色预警、大风黄色预警,以及不分级TS评分检验,预报准确率达到18%以...  相似文献   

20.
1动力延伸预报产品在辽宁短期气候预测中的释用 阵风锋在适时大风预报中的应用 2002年-2005年T213数值降水预报产品分析检验 MODIS监测雾的方法及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