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慧  黄莉 《广西气象》1999,20(4):29-31
分析了南宁地工1999年2-3月早春季节严重干旱的气候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其成因主要是大气环流异常,并与上年ENSO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2003年夏季(6~8月)山东天气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飒 《山东气象》2003,23(3):46-48
分析了山东今年夏季天气气候特点及其成因,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划分暴雨日变化类型和分析其时间分布、地理分布特征,并进行物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新安县旱涝灾害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并提出子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秋季林火成因及人工增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爱辉区2001年秋季森林大火,分析其成因,提出了人工增雨的防灾手段,并对其效果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着重介绍了2000年山东省气候特点,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计算机2000 年问题的成因及其在计算机应用领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2000 年问题的测试方法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廖伟平 《广西气象》1999,20(3):47-49
对计算机2000年问题的成因及其在计算机应用领域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2000年问题的测试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冬季两类极端低温事件特征及其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歆  李艳  吕春艳 《高原气象》2021,40(3):603-620
近年来,中国冬季极端低温事件逐渐增多,其天气表征和成因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将极端低温事件分成大范围持续性低温事件(EPECE)和普通寒潮事件(CWE)两类,对其特征和大气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WE平均维持3~5天,过程期间降温迅速并很快升温、降水出现在过程前期;而EPECE平均维持超过15天,降温幅度更大、降温...  相似文献   

10.
兴安盟沙尘暴天气的气候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并统计兴安盟 8个站 40年资料 ,研究分析了兴安盟沙尘暴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 ,讨论其时空分布特征的气候成因 ,剖析了风沙灾害机理 ,提出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1998 年8月到1999 年4月中旬桂林发生的秋冬春连旱的特征, 对干旱成因作了分析, 指出各季节中影响桂林的主要天气系统的异常变化和西南低压的增强、环流稳定以及中南半岛高压(脊) 强大是造成干旱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夏季华北特大干旱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1997年华北地区出现历史上的罕见的特大干旱,酷热灾害的情况,并对造成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广西1998 年秋至1999 年春出现的大范围干旱伴高温的异常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 发现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事件是导致广西气候异常的重要气候背景, 入侵广西的冷空气异常偏弱, 高原高度场偏高, 印缅槽偏弱, 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 热带气旋影响偏少, 强度偏弱, 是导致广西1998年秋至1999年春罕见的长时间高温、少雨、异常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干旱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利用1981—2017年黑龙江省3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资料和26个站大豆生育期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2018年发布的气象行业大豆干旱等级中大豆干旱指标,分析黑龙江省5个区域大豆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和干旱风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黑龙江大豆干旱风险进行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大豆轻旱发生频率高于重旱和特旱,西区为干旱多发区域,中区次之,其他区域相对少发;中区干旱发生强度最高,西区次之,北区最低,东区、北区和中区大豆三真叶至鼓粒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和后期,而西区和南区在大豆鼓粒至成熟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西区干旱风险最高,中区次之,北区最低,大豆开花-结荚期干旱风险最高,播种-出苗期最低,干旱中等以上风险区域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西南部,其他大部地区为次低或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湖南晚稻干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水分供需出发,构建湖南省晚稻干旱指数模型,通过典型年份干旱指数与相应的旱情资料对比分析,确定了湖南晚稻干旱等级指标,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湖南不同区域在晚稻各个生育阶段的干旱情况。就生长阶段而言,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成熟期可能出现极旱几率明显高于生长初期,一般在40%以上;从地区分布看,湘中、湘北重旱出现几率明显高于湘西和湘南。评估结果可为减轻晚稻干旱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Unusually severe or prolonged drought ranks among the most devastating and calamitous of all extreme climate events, contributing to wildfires, crop failure, livestock death, food shortages and famine. The respons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such historical weather perturbations provides a guide to where the most critical sensitivities to future climate changes may lie (McCarthy et al., 2001, ‘Climatic change 2001: 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from 3rd Assesment Report of IPCC).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limatic histories and investigations of the impacts of – and social response to – extreme droughts in history are thus of crucial significance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and anticipate the potential repercussions of future events (Wigley, 1985, Nature 316, 106–107; Grove and Conterio, 1995, Clim. Change 30, 223). Chihuahua, in the arid Northwest of Mexico,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ly and frequently drought affected regions of the country (Garcia, 2000, available at www.sequia.edu.mx/proyectos/vulnera.html). Prolonged drought in the 1930s, 1950s and 1990s contributed to water scarcity, harvest failure, illness, livestock disease, abandonment and water conflict and served to highlight the particular vulnerability of agrarian society in this reg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Sandoval, 2003, Ingeneria Hidraulica en Mexico 18(2), 133–155). Recent investigations using tree ring analysis have identified several phases of such prolonged drought over the last seven centuries. In this paper we use archival documen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such periods in late colonial Chihuahua and to explore how society in the region responded to and coped with them.  相似文献   

17.
基于NECP/NCAR再分析资料和四川省38个站点降水资料,结合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分析了四川省夏季旱涝急转的时间演变特征及其与典型年份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 表明:1)四川省夏季旱涝急转指数年际变化差异较大,旱转涝事件多于涝转旱事件,但发生旱转涝事件的可能性和强度降低,而涝转旱年强度更强;2)旱转涝年的旱期与涝转旱的涝...  相似文献   

18.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126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次数随着持续天数增多呈...  相似文献   

19.
基于昌吉地区7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资料,计算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SPI-7)。运用趋势分析法、M-K突变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SPI-7指数的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作物生长季干旱的站次比和干旱强度的年际变化,并结合该区实际发生的旱灾对SPI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961—2020年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以0.08/10 a的速率呈微弱的正趋势(变湿),在年代变化趋势中呈现出变干-变湿-变干的变化波动, 1981年标准化降水指数由低到高突变;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干旱发生的区域面积有轻微减少的趋势;干旱强度在全区范围内主要为轻旱和中旱等级,并表现为全域性干旱和区域性干旱;空间分布上看干旱率最高区域在东部地区,轻旱主要集中在东部,中旱、重旱和特旱集中在西部地区,干旱强度大的区域大致分布在西部地区;在周期性变化方面,SPI指数存在着6年、9年、16年周期震荡;历史旱灾与SPI指数干旱评价结果吻合率较高,SPI指数在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监测与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陇东伏旱的气候变化及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陇东伏期降水量和蒸发量两要素,定义了伏旱指数来定量表达伏旱,通过对陇东15县(区)伏期降水和伏旱指数的分析,探讨了陇东伏旱的气候特征。对陇东伏期的500hPa平均形势,早年及多雨年环流特征进行分析,找出早年、多雨年的主要差异。通过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与伏旱的相关性,探讨影响陇东伏旱的成因。最后建立了伏旱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报,经评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