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阿合奇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大量的■类化石,共计18属61种,另有较多未定种,自下而上建立了4个■带,依次为Pseudostaffella带、Profusulinella带、Fusulinella-Fusulina带和Pseudoschwagerina带。各■带与华南、帕米尔达尔瓦兹等地能很好的对比,且■类动物群面貌与华南地区相似。根据■类化石确定别根他乌组为晚石炭世早中期罗苏期—达拉期,康克林组为晚石炭世晚期小独山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的界线置于71层底部。石炭纪末期区域上海退和古地形的影响导致■带Triticites带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阿尔金山东段安南坝剖面的因格布拉克组以断块形式出露在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该组下段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含丰富■类及少量腕足动物、珊瑚化石。在因格布拉克组生物碎屑灰岩中发现■类化石9属12种,根据■类分布特征,划分为1个■组合: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Robustoschwagerina xiaodushanica组合。通过将该剖面■化石组合与其他地区相同层位的带■对比,认为安南坝剖面因格布拉克组的时代应属早二叠世紫松期,补充了该含■地层的时代依据,揭示出因格布拉克组在横向上有很强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3.
陈为公  范国清 《辽宁地质》2000,17(3):213-218
辽东半岛南部的太原组属石炭-二叠系(C-P)过渡层,其海相灰岩发育,Ting类、牙形类等海相化石丰富,是东北南部和华北C-P界线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目前国际上以牙形类化石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现为二叠系的底界,该牙形类化石的首现在我国尚难以确定,而以Ting类Pse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底界作为C-P界线已得到更多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北地区石炭纪■类动物群是笔者等于2004年首次发现的,并将动物群所在层位建立了瓦垄山组,该套地层中产大量的■类化石,种属多,分布连续。经研究,自下而上建立6个■类化石带:(1)Eosta ffella mosquensis带,(2)Millerella-Eostaf fella带,(3)Pseudostaf fella-Eostaf fella带,(4)Pro-fusuliena带,(5)Fusulina-Fusulinella带,(6)Protriticites-Triticites带。该套含竹蜓类化石地层的发现,为研究羌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活动提供了信息,也为研究该区石炭纪地层、古生物、生物古地理、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本书分为前言、各(相)区地层剖面描述、化石系统描述。通过前言概略介绍本书研究撰写的基本分工情况。为使化石产地层位的统一性,涉及二叠纪地层划分,其地层系统按三分二叠系的概念(已注明不代表全体著者对二叠系的划分观点)也作了简略介绍。本书的主体部分为化石系统描述,共分为四个门类,即1.类,共研究41属,341种,其中新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古生界疑源类化石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浅变质地层,长期以来在缺少大化石依据的前题下,仅依据岩性组合的区域对比,将其划归二叠系。近年结束的1∶5万区调,在该套地层中发现9属疑源类化石。将该9属疑源类化石与国内外已知时代地层的疑源类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发现的疑源类化石组合显示早寒武世的生物组合面貌,地层时代应厘定为早寒武世。研究区下寒武统的确定,为进一步研究大兴安岭中南段古生代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贵州盘县达拉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含(竹蜓)地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贵州的石炭二叠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出露良好,生物化石极为丰富。作者观察了紫云、六枝、朗岱、普安、晴隆和盘县等地石炭二叠纪地层剖面,实测了盘县达拉剖面,(竹蜓)类自上而下可分为5个化石带: 下二叠统:  相似文献   

8.
陕西镇安西口二叠纪地质旅行指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为中国古生物学会蜒类学科专业组1986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石炭、二叠纪含蜒地层兼论石炭,二叠系界线学术讨论会”而作。文内系统地介绍了该区二叠系两条参观路线的位置、岩层层序、岩性特征、化石层位、划分系统以及接触关系等,综合反映了近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化石是石炭纪、二叠纪重要的标准化石,其详细的鉴定工作对确定地质时代和划分石炭系-二叠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类化石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单阶段算法的?类化石检测.以?类化石为研究对象,对原始模型进行分析,之后联合优化权重损失函数和BN层尺度因子的L1正则化等方式进行通道剪枝,再使用知识蒸馏使剪枝后模型恢复检测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薄片图像中?类所在区域的定位和分类,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8.1%,满足实时检测模型的要求,并且剪枝后参数量压缩了74.1%,解决了真实场景中存在的算力缺乏等问题.该方法能够有效保证?类化石的检测效果,同时扩展了该模型在嵌入式设备的适用范围,为深度学习在古生物化石图像的智能识别方面提供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层中类化石的分布规律 ,福建沙县船山组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5个化石带 :5 ) Eoparafusulinapararegularis带 ,4 ) 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带 ,3) Zellia chengkungensis带 ,2 ) Pseudoschwagerina miha-ranaensis带和 1) 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通过与邻区及我国华南部分地区的对比 ,认为本区含第 2至第 5个类化石带的船山组上部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早期 ,石炭系 -二叠系界线位于 Pseudoschwagerinamiharanaensis带之底  相似文献   

11.
论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正> 石炭系与二叠系的分界问题是国际上长期争论至今尚未解决的系间地层界线问题之一。多年来,各国学者虽致力于这条界线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由于下列几个原因,使各家对石炭系与二叠系界线的位置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认识。(1)石炭系源出于英国,二叠系则创名于苏联乌拉尔西坡,两地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属于不同相区,难以确切对比;(2)到目前为止,石炭-二叠系界线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以致各家都以自己的界线定义来确定界线的位置;(3)有些学者对一些关键性的阶如Asselian和Wolfcampian的化石带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比有所误解;(4)界线地层中各门类化石的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层位稳定,是划分对比石炭,二叠纪地层的重要化石之一。近几年来,笔者搜集和研究了我队历年来在区调工作中所采集的标本,已在《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一贵州分册》一书中报导了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23属124种。但是,对化石的地层和地理分布还缺乏系统的总结。本文试图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大量实测剖面及有关单位的工作成果,对贵州石炭、二叠系床板珊瑚化石的地层和地理分布作一次总结,以期对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再论石炭-二叠系界线及古地磁学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滇东南八宝附近的安乐剖面,是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的典型剖面,沉积连续、单相、富含牙形刺、类、四射珊瑚和腕足类化石,以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带之底作为二叠系的开始,Pseudoschwagerina uddeni带稍高于这一界线。我们建议石炭-二叠系界线必须建立在沉积连续、单相,化石类型多样、丰富的剖面上,为了尽可能接近假希瓦格亚科分子的始现界线,以牙形刺Streptognathldus elegantulus到St.elongatus演化系列中St.elongarus始现作为界线,这一界线大致相当于前苏联阿舍林阶的底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该剖面的第3层底部,在长期的基亚曼极性段中存在着一个短暂的正极性亚带,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它与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的始现相一致,强烈支持上述生物界线作为石炭-二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14.
王成源 《地质通报》2008,27(7):1079-1084
中国已建立的二叠系各阶的(筵)的属带,对中国二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二叠系的(筵)的属带时限都很长,定义不明确和地方性较强,中国二叠系的阶不宜再用(筵)的属带来确定.国际二叠系的主导化石门类是牙形刺.二叠系的3统9阶都是用牙形刺来确定的,而不是用(筵),更不是用(筵)的属带.进一步研究(筵)类各属内的种一级的谱系演化关系,参照牙形刺带确认(筵)的属种的时限,进行不同相区的对比,是今后二叠纪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着重介绍了几个目前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TPTB)研究的重点剖面及其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分析了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综合地层学研究现状,包括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剖析了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生物地层方面,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晚二叠世与早三叠世生物混生的层位,其中不同类别生物的时间界线常不一致,又由于陆相界线地层中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层位一般较少,以脊椎动物化石(Lystrosaurus)为标准的精确界线常不确定,因而需重新寻找并确定陆相三叠系底界的标准化石。事件地层标志可能会成为连结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高精度对比的纽带。  相似文献   

16.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晚二叠世乌丽群类生物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二叠系乌丽群中的晚二叠世类化石 ,可分为两个组合 ,产于乌丽群下部那益雄组的Palaeofusulina parafusiformis- N anlingella simplex组合 ,产于乌丽群上部拉卜查日组的 Gallowayinella meitienen-sis- Palaeofusulina sinensis组合 ,这两个类化石组合属种分异度低 ,丰度高。该生物群属于特提斯动物群 ,在羌塘盆地及华南地区具有广泛的区域对比性。各拉丹冬及其邻近地区的二叠纪类生物群均为暖温型 ,属华夏特提斯区的分子  相似文献   

17.
二叠系长兴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叠系乐平统长兴阶底界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确立在我国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灰岩的下部、4a-2层之底,以牙形石演化序列Clarkina longicuspidata-C.wangi中C.wangi的首现为标志。该点位位于长兴组底界之上88cm处,与长兴期特征的■类化石Palaeofusulina sinensis和大巴山菊石类的首次出现层位一致。界线层的碳同位素存在明显的负漂移,正磁极性带出现在吴家坪晚期的反极性带之上。在煤山D剖面以西300m处的C剖面出露较多的龙潭组地层,清晰地反映出龙潭组—长兴组连续的沉积序列,被列为辅助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建立的二叠系各阶的[竹蜓]的属带.对中国二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二叠系的[竹蜓]的属带时限都很长,定义不明确和地方性较强,中国二叠系的阶不宜再用[竹蜓]的属带来确定。国际二叠系的主导化石门类是牙形刺,二叠系的3统9阶都是用牙形刺来确定的,而不是用[竹蜓],更不是用[竹蜓]的属带。进一步研究[竹蜓]类各属内的种一级的谱系演化关系,参照牙形刺带确认[竹蜓]的属种的时限,进行不同相区的对比,是今后二叠纪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鉴于陕北佳县地区石炭-二叠系无地表出露,以深孔岩心中所含古生物化石资料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石炭-二叠系的基础上,论述了该时期古生物群的特征,建立该区域石炭-二叠纪植物、类、腕足动物以及牙形石生物地层组合带。该研究成果不仅完善与补充该区域古生物地层学的内容,而且服务于该区域成油与煤田预测等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南非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岩石地层研究着手,介绍了南非卡鲁盆地内综合地层研究的相关成果.在生物地层方面,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的研究在该区具有传统优势,孢粉化石的研究则是在最近几年才取得较大进展,在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菌孢化石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约1 m厚的地层内的富集事件属首次报道.在地球化学地层方面,南非有机碳同位素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变化趋势与海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存在相似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海、陆相界线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在磁性地层方面,南非卡鲁盆地内的磁极性存在从反向到正向然后再反转(R-N-R)的变化,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则位于第一反向极性带的顶部.同时,结合目前全球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了陆相界线地层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指出华南地区可能为突破传统观念的研究地区,陆地事件地层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