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舒断裂带北段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0~2007年发生在研究区域(48°00’150°00’N,128°00’--134°00’E)的地震,用测震学方法研究该区内地震活动性,认为b-t曲线变化与地震活动有很强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滇西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92年以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24°40’~27°20’N,99°~101°30’E)水汞同步性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出现后,滇西实验场区发生M≥5.0地震或滇西实验场邻区(24°~28°N,97°~103°E)发生肘≥6.5强震的概率为75%,平均应震间隔时间为2.7个月,对应效果较好;而且滇西实验场区肘≥5.0地震发生前和滇西实验场邻区M≥6.5强震发生前,滇西实验场水汞同步性异常有很好的反映,概率为83%。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云南漾濞6.4级地震后川滇地块及其周缘的地震活动性进行初步探讨,选取东经95°~110°和北纬20°~42°区域的M≥3.0地震,应用全国测震学科搭建的网络地震分析会商技术系统中"地震空区"扫描自动识别产出《地震空区扫描报告》(2021年6月6日),对研判川滇地块及其周缘地震活动的危险性和攀枝花地震监测中心站流...  相似文献   

4.
川滇地区长波辐射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春丽 《地震》2008,28(3):43-48
2007年6月3日宁洱6.3级地震发生之前, 在川滇地区(20°~35°N, 95°~110°E)出现了一次显著的OLR短期和临震的异常增强现象。 对该区多年来OLR场的连续变化分析表明, 这种增强现象在强震多发年与平静年有明显的差异, 其中在地震多发年OLR数值场不仅为正距平, 而且震前短期大多增强幅度大; 而在地震平静年OLR数值场变化则多为负距平且波动小。 上述结果对今后应用卫星遥感长波辐射信息跟踪监视和预测强震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震》2007,27(4):78-78
发震时间月77日1317时2211分4524秒5.214.9震中位置北纬20°43′25°06′东经110°41′107°02′地点广东徐闻海域广西天峨3.24.576震级/ML震源深度/序号km12华南地区M_L≥3.0级地震目录(2007-07~2007-09)~~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探讨黑龙江省及临区(44°~49°N,121°~131°E)地震的分布与速度结构的关系,指出地震分布在速度的过渡地带上,为地震预测提供较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用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及天然地震反演结果给出了东经96°~108°,北纬32°~40°范围内的莫霍面埋深图,并讨论了莫霍面轮廓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地壳厚度急剧变化、陡变带拐弯处及中地壳顶部存在低速层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8.
对1992 年至1996 年4 月发生在40°00′~41°10′N,108°20′110°30′E 范围内的51 次ML≥2 .0 地震空间位置与包头6 .4 级主震及其余震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前期地震的活动展布方向与包头6 .4 级主震震源机制解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源深度为9 ~34 km ,78% 的地震活动在20 km 以浅的地层内,前期小震活动使包头—呼和浩特地区形成了空区.包头地震发生在此空区内.包头6 .4 级主震震源较深,余震的震源都比主震的浅.在包头6 .4 级地震发生的前1 ~2 a 时间内,围绕主震空间位置发生了一系列小震,这些小震活动可能对包头地震的成因有着较大影响作用.笔者认为包头6 .4 级地震是脆性破裂,属左旋走滑兼具正断错动.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郭大庆  石特临 《内陆地震》1994,8(4):323-332
以多年来对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ψN32°~43°,λE92°~110°)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为基础,阐述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丛集性和有关预测数学模型;探讨了7级强震前中强地震活动的图象特征及具有预报意义的模式识别结果;并对甘肃东南部地区近期地震活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对地震中期预报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海区板块俯冲与华北地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日本海西部17次深源地震(h>350公里,Mb>4.0)震源机制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到该区地震应力场的优势方向,主压应力轴为85°—110°,主张应力轴为255°—280°。 据日本海西部深源地震与华北、东北强震活动的相关性,求得地震迁移的距离与时间的回归方程。这个结果对华北地震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如实记述了1995年度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变与华北(φN30°~φN42°,λE105°~λE125°)地震活动等有关的试验预报的实况。对过去的预报办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1992年8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苏撒孟尔盆地发生7.3级地震,主余震为6.7级。地震发生于北天山褶皱带内。震中烈度Ⅸ度。极震区内地震滑坡、崩塌呈EW向带状分布,并有地裂、泥砂喷发现象发生。主震和主余震的宏观震中区均产生地震断层陡坎。主震断层陡坎最高3.35m,陡坎总长度为1km,陡坎走向为N65°E~N80°E,主震断层以逆推为主,并兼有右旋扭动。地震断层自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2m左右。主余震断层陡坎长3km,走向N65°W,高75cm左右。探槽开挖证实,主余震断层产状为N72°W/192°∠10°,地震时由南向北逆冲的水平距离是1m。Ⅶ度以上等烈度线特征、地震地表破裂和震源机制解结果三者有关地震断错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利用2001-2006年间邯郸数字台网记录到的413次M1≥1.0地震的P波和S波震相到时资料,对邯郸一邢台地区(35.0°~38.0°N,113.0°~116.0°E)的地震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295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为12~18 km,平均深度为14.9 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   

14.
依据Wyss和Brune(1968),Wyss(1979)地震视应力定义及Aki(1969)地震矩理论,根据内蒙古中西部构造及台站分布特点,将其分成中部(108°~114.8°E,38.5°~43°N),西部(106.2°~108.3°E,39.2°~41.2°N)两区域进行视应力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守中  蒋海昆 《内陆地震》1996,10(2):103-112
利用固定半径法和直接计算法系统研究了华北地区(N30°~43°,λE106°~125°)13个K表性子区地震时间结构的广义维数Dq—q及标度指数谱f(a)—a的特征,并与单—Dq—t曲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地震时间结构为多分形结构,单一分形不能完整地描述其分形特征,应该用Dq—q或f(a)—a来加以分析;(2)华北强震前的0.5~2.0年.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时间多分形结构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q为负时Dq增大、q为正时Dq减小,或f(a)两端点下降,a跨度增大及顶点右偏等现象,这是对地震密集—平静现象的另一种描述;(3)华北地区地震时间多分形方法回顾性预报评分R=0.47,说明其有一定预报效能,是有前景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1303年在山西洪洞附近发生的8级巨大地震, 是中国根据现存较为详细的文献记载史料所确定的最早的一次8级地震。 这次地震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而地震所在区域至今仍有持续不断的小地震活动。 本文根据地震破裂区1981年至2013年的中小地震精定位地震目录, 采用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 反演得到了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参数: 走向19.3°、 倾角88.5°、 滑动角-170.0°。 断层面长75.5 km, 宽26.2 km, 深度为地下11.12 ~37.35 km。 将地震破裂区的地震精确定位资料以近东西向的洪洞断裂为界划分为地震北段和地震南段, 分段进行地震震源断层拟合, 反演得到洪洞地震北段震源断层面参数: 走向13.7°、 倾角76.6°、 滑动角-157.6°。 断层面长32.7 km, 宽21.7 km, 深度为地下11.97~32.86 km; 南段震源断层面参数: 走向20.3°、 倾角87.1°、 滑动角-154.6°。 断层面长45.9 km, 宽16.6 km, 深度为地下9.32 km~25.50 km。 无论是分段还是不分段, 反演得到的洪洞地震震源断层均是右倾的近直立断层, 属于右旋走向滑动性质。 分段计算得到的地震北段震源断层深度比南段更深, 将反演得到的震源断层与临汾盆地深部构造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对比, 北段震源断层深度及倾角大小与深地震剖面推测得到的深大断裂几乎相同。 震源断层在地表的投影与洪洞地震的高烈度区能够较好地对应。  相似文献   

17.
应用系统整体稳定和局部不稳定两种状态预测地震的思想,根据历史地震分布及地震构造环境等选定29°~34°30′N,110°~125°E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地震活动暂定态系统.寻找其内部非线性区,判定该区域内地震活动趋势和未来应重点关注的地区.判断结果与1996年11月南黄海地震基本对应  相似文献   

18.
在掌握西藏南部(26°~32°N,78°~98°E)19次历史地震数据后,从时间对称性方面研究该区域历史地震发生规律,分析未来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从而为西藏地震灾害的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从三元、四元和五元可公度信息提取法和蝴蝶结构法进行分析,得出未来10年内,西藏南部Ms≥6.6级地震的信号在2012年、2013年和2015年较强,有发生6.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Pn波速度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黑龙江省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中2158条Pn波到时数据,并结合1985~2008年的中国地震年报数据中提取的10641条Pn波到时数据,反演了中国东北地区(东经110°—136°、北纬35°—55°)的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上地幔顶部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与现代构造运动有明显的关联: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低值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火山活动区域有很好的一致性;松辽盆地地区Pn波速度显然高于其周边区域。东北地区强震大都发生在Pn波的速度低速带或速度过渡带,反映出上地幔顶部的流变性对构造应力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收集了1978~2003年位于渤海湾盆地及其邻近地区(大体位于东经112°~122°,北纬34°~44°之间)所记录到的的总计10534个地震或人工爆破事件的Pn、Pg以及P波到时数据,运用GT5准则,从中挑选出相对精确和可信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的10个地震事件,使用Messy GA算法,分别反演了这10个地震事件所对应的一维地壳P波速度模型.反演的局部地壳模型与已知结果对应较好,基本反映了震中区的地壳速度结构特征.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方便,可用于确定局部和区域的地壳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