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筹备,今天开成立会议,我热烈祝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成立,并祝大会成功.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灾害科学和防灾科学的研究向前迈进一大步,它将对我国灾害科学和灾害防御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灾害是人类的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评述了国际灾害搜索救援工作的起源、发展现状和管理理念,以及在联合国框架下实施国际灾害应急救援的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职能及其在国际灾害紧急救援行动中的重要作用。还介绍了我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事业的发展和当今应急指挥体制。详细阐述了云南省地震局在推进地震应急管理工作方面从经验型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迈进的历程和经验。并就今后进一步搞好云南的地震灾害危险性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92年2月18日在北京科学会堂,为本会创始人之一、理事长翁文波教授举行了八十寿辰的祝寿活动。来自地球物理学界的专家、领导及本会理事、会员欢聚一堂,赞颂翁老为我国的地球物理事业、石油事业、灾害预测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学习翁老为祖国奉献的赤诚之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灾害社会学>一书简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读罢《灾害社会学》全书,掩卷而思,感到由衷的兴奋和喜悦。这是一部具有多方面价值的著作。它不仅在学术上填补了灾害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思想,而且它所阐述的那些原理和战略性对策,将会在中国减灾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该书恰当地规定了...  相似文献   

5.
高建华 《地球》2011,(4):86-89
“老百姓对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了解得越多,当灾害发生时就越不会慌乱。”谈及中国的地质科普事业,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贾跃明显得颇有信心。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震研究》2011,27(4):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本刊以防震减灾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作者和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欢迎您为本刊撰稿!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震研究》2011,27(1):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本刊以防震减灾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作者和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欢迎您为本刊撰稿!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震研究》2011,27(3):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本刊以防震减灾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作者和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欢迎您为本刊撰稿!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震研究》2011,(2):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本刊以防震减灾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作者和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欢迎您为本刊撰稿!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国外灾害行为研究在结构功能主义灾害认识、致灾因子灾害认识和灾害社会生成认识下不断丰富、发展和深化,相关研究对于理解灾害社会影响、推动灾害研究发展和促进社会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在回顾灾害行为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基础上,主要梳理国外民众层面灾害研究行为研究的主要议题、研究内容和结论;指出面对我国灾害多、分布广、损失重的社会现实,研究灾害行为模式、特点及其社会心理机制之于我国而言同样具有广阔的背景基础和深远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震复合灾害是指以地震主震为灾害源并引发一种以上次生灾害的地震灾害。重大地震灾害都是复合灾害。复合灾害具有各构成灾害的叠加性,不同灾种之间还可能产生叠加效应。地震复合灾害与同时或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构成广义复合灾害。复合灾害扩大、加剧了地震灾害灾情。减少地震复合灾害的构成灾害种数,降低、消除各构成灾害的叠加性与叠加效应,是研究地震复合灾害减灾对策的基本原则。编制城镇应急救援规划应以复合灾害的灾情严重程度为基础。构建完善的应急救援要素系统、合理估算避难人数和救援资源需求量,是复合灾害应急救援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直接或间接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在地震灾害中,次生灾害是极其普遍的、严重的。目前,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毒气、细菌和放射性污染,“盲目避震”造成的摔、挤、踩等伤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海啸等。随着城市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的“记忆毁灭”灾害等。本文在总结我国一些地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一些地震资料,按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地震水灾和地震海啸灾害四个部分,概括分析了各种次生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阐述了震前预防、震时紧急处理、震后救治的各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土木工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往往也是众多灾害的温床。首先给出了灾害的一般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木工程灾害的概念,阐述其特点、分类、成因及其防御技术。土木工程灾害本质上是由于土木工程抗灾能力不足导致的。不当的选址、不当的设防、不当的设计、不当的施工、不当的使用和维护管理都会造成土木工程抗灾能力的不足。许多所谓的自然灾害,包括伴随着地震、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现象发生的灾害,本质上都是土木工程灾害。土木工程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是众多灾害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类灾害。强调指出了只有依靠土木工程方法,人类才能减轻和防御包括许多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土木工程灾害,并论述了研究与防御土木工程灾害的主要目标和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引言亚洲防灾中心(ADPC)是应亚太地区各国关于提供国际援助以加强他们灾害管理体系的要求于1986年1月在亚洲理工学院成立的,地点在泰国首都曼谷。亚太地区几乎遭受过所有类型的灾害,自然的或“人为的”。随着人口密度和工业化的增长,灾害危险性也必将增加。灾害并不总是可以预防的,但其影响却是可以减轻的。灾害管理的科学包括对灾害有关的防止、减轻、预防、应急响应、恢复和重建措施的系统观测和分析。具体说来,灾害管理就是力图:①挽救生命和减少灾害带来的财产  相似文献   

15.
灾害物理学是用物理学观点研究各种灾害的共性、互性及对策的学科。由于巨大灾害多为地学灾害,故灾害物理学的发展亦是地球科学发展的内容。灾害物理学之所以从物理学中分支出来,是因为它的对象是灾害,它的任务是为人类减灾,而不是谋福利,它的学科难度是要涉及到准确或相对准确地预报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震研究》2010,(3):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群体。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震研究》2010,26(2):F0003-F0003
《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群体。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8.
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的研究对象有地震灾害、火山灾害、风水灾害、砂土灾害、冰雪灾害、海洋灾害,等等。研究开发工作的目的在于:①灾害预防;②防止灾害扩大;③恢复工作。业务范围(1)有关防灾科学技术的综合性试验研究开展集每个研究人员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和各项研究共同的基础性研究。(2)防灾科学技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提供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有关防灾科学技  相似文献   

19.
《防灾减灾学报》是由辽宁省地震局主管,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地震局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联合主办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以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应急救援为核心,以减轻自然灾害为目的,反映当今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及实践经验。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防灾减灾事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研究群体。  相似文献   

20.
基于CDMA1X/GPRS网络采用VPN技术组建强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详细介绍了采用CDMA1X/GPRS网络组建天津市强地震观测VPN网络的技术流程与要点。通过该网络的组建,使天津强地震观测网络实现了自动监控、数据自动汇集、参数自动获取等功能,提高了天津强地震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天津市的震后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及快速救援提供了技术保障,充分发挥了强地震观测在天津市防震减灾事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