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焉耆盆地土壤盐分剖面特征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查明焉耆盆地土壤盐分剖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进行土壤样本含盐量及颗粒组成测试, 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两者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盐分剖面分为3种类型——均布型、表聚型和振荡型, 均布型剖面含盐量最低且分布均匀, 表聚型剖面盐分表聚特征最明显(表聚系数4.20), 振荡型剖面含盐量高且变异程度大(变异系数82.4%); 土样类型中粉质壤土最多(占70.8%), 颗粒组成中粉粒平均含量最高(57.1%); 均布型剖面盐分与粘粒含量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0.560), 为极显著正相关; 振荡型剖面盐分与砂粒含量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0.639), 呈极显著负相关; 表聚型剖面盐分与颗粒组成无明显关系.结合各类剖面分布区域可知, 在砂粒含量与盐分含量较低的非盐渍化地带, 土壤盐分分布主要受粘粒含量影响; 砂粒含量与盐分含量较高的盐渍化地带, 土壤盐分分布主要受砂粒含量影响.   相似文献   

2.
B城近郊土壤柱状剖面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B城地区土壤柱状剖面中主要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分布规律和赋存状态为基础,运用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物质交换与循环理论,探索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纵向剖面的传输途径、迁移特征及其聚集、释放机理,通过对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形态的分析实验,研究了重金属各种形态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对庑殿(WU)土壤钻孔剖面的研究发现,在深度为13.66~16.00m之间的土壤层,pH剧烈变化,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增高,初步判断该层位是污染物的主要累积层位。  相似文献   

3.
野外非饱和土壤中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野外3×6m2面积上均匀入渗条件下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试验,同时对8个点定时取样,得到170cm深度内土壤溶液浓度和含水量剖面分布.据此研究了小区域范围内土壤水分和溶质的运移特征,讨论了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的空间变异性和统计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溶液浓度剖面的空间变异性远大于土壤水分剖面.单一测点的取样结果不能代表区域的溶质运移特征.区域上溶质浓度的平均结果能反映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由于土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动水体含量占土壤含水量的24%~39%.  相似文献   

4.
林崇献 《广西地质》2001,14(1):41-45
文章简述农业土壤的概念,物质组成,剖面特征,分类以及地理分布规律,论述土壤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提出农业地质土壤的概念,并初步介绍了农业地质土壤的分类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中娄土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郑国璋 《地球学报》2008,29(1):109-115
通过对关中平原西安污灌区、宝鸡峡灌区、交口灌区关中娄土剖面土壤样品的采集、监测,重点分析了对土壤环境及人体危害较大的Cd、Pb、As、Cr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和淋失迁移的特征.结果表明:在长期污灌的条件下,关中娄土剖面中的Cd、Pb、As、Cr含量具有在土壤耕作层富集的特征,关中娄土剖面中的Cd、Pb含量具有从耕作层向土壤下层递减的趋势,As、Cr含量从耕作层向土壤下层递减的趋势不明显.关中娄土剖面中的Cd、Pb、As、Cr含量在80~100 cm土壤粘化层中均具有明显增高的趋势,为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垂直分布的转折层.关中娄土剖面中重金属元素的淋失率具有CA>Cr>As>Pb的特征,且土壤剖面中重金属的淋失率具有从耕作层、犁底层、老耕层、古耕层、粘化层垂直递增的趋势.当污灌区土层中的重金属含量高时,土壤剖面中的重金属元素Cd、Cr、As、Pb均可向土壤下包气带土层淋虑迁移,对地下水的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元素在天津土壤剖面中的纵向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阐述了天津市不同地貌单元8个土壤剖面中重金属污染的纵向分布特征,并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随土壤质地不同而有所不同.镉、汞、铜、铅、锌等在城市附近污染比较重,污染主要集中在0~50 cm土层内.污水灌溉、污泥施用和城市降尘是造成土壤多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调查分析桂西北典型岩溶矿区及其周边水稻田成土剖面砷含量及相关土壤参数垂向分布特征,研究了岩溶区土壤砷的含量垂向分布及迁移规律,并探讨了岩溶区土壤砷垂向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三个典型土壤剖面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石灰岩土,化学风化程度较高,土壤砷自然来源主要为土壤母质;土壤剖面砷含量的垂向分布均为表层相对富集、深层相对稳定,而土壤有机碳是制约岩溶区水稻田土壤砷垂向迁移的关键因素;矿区外围的两个土壤剖面砷含量主要富集在10~20 cm层,而在0~10 cm层砷含量相对较低,土壤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5 mg·kg-1 和5.0 mg·kg-1 ;而临近矿区的土壤剖面具有土壤砷高背景值的特点,土壤砷含量平均值为46.2 mg·kg-1 ,且砷主要富集在20~40 cm的次表层,而在10~20 cm层砷含量则相对较低,但在0~10 cm层土壤砷含量又显著高于10~20 cm层,这表明外来源对该剖面表层土壤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成都经济区黄壤土壤剖面Pb形态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剖面中不同形态铅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了解Pb的土壤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农田生态系统黄壤剖面中不同形态Pb分布特征为例,探讨黄壤剖面中不同形态Pb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及其生态危害性。结果表明:在黄壤剖面中,Pb总量表现为表层富集、深层稳定的特点;弱有机结合态含量表现为表层富集、深层稳定的特点,其他形态Pb含量剖面分布特征不明显;土壤中的Pb主要是以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其他形态Pb含量所占比例较小;成土过程中,随着Pb总量的增加,稳定态Pb含量增加,而活动态相对减少;土壤pH值对各形态Pb含量分布影响较大,尤其是对碳酸盐结合态的影响显著;土壤总有机碳也是影响土壤中各形态Pb含量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有机结合态Pb含量影响显著;而随着土壤熟化程度的增加,黄壤剖面中的活动态含量增加,稳定态减少;剖面中的Pb迁移系数和生物可利用系数均较小,说明Pb不易向下迁移,容易在表层富集,对植物及人类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天津滨海地区土壤剖面盐渍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盐渍化是由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一种环境风险,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在天津滨海地区布置了6条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盐渍化剖面,选取其中4个剖面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按月采样监测。研究发现,除了BHY6土壤剖面由于长年耕种,表现为平衡型土壤剖面形态之外,其余基本表现为底聚型土壤盐渍化剖面形态;从剖面中下部直到底部浅层地下水位附近,土壤中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或Cl-+HCO-3为主,尤其在浅层地下水矿化度显著偏高(达盐水程度)的地区,土壤中Na+、Cl-所占比例具有绝对优势,具有滨海盐土的基本发生特征;气候因素、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及埋深、表层土壤植被都是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表层土壤表现出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冬季缓慢积盐的特征,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越高、埋深越浅,其土壤剖面含盐量越高;果林地和长期耕种的土地可以降低土壤盐分的活性,有效抑制盐分的累积,降低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保护和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10.
贵州茂兰峰丛草地洼地小流域侵蚀产沙的137Cs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贵州茂兰峰丛洼地区的工程碑草地洼地典型小流域进行了洼地沉积泥沙^137Cs示踪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洼地土壤剖面属于堆积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中^137Cs浓度分布特征反映了泥沙堆积与表层土壤侵蚀的信息。受岩土分布、微地形的影响,^137Cs初始沉降后出现不均匀再分布,面积活度的空间变化较大,变异系数为1.35,不能表征土壤侵蚀状况。(2)根据草地洼地典型堆积农耕地土壤剖面A-1的^137Cs浓度分布特征,1963年以来的流域平均堆积泥沙数量是16.6t/km^2.a,流域平均土壤侵蚀速率为45.95t/km^2.a,约占侵蚀产沙数量63.88%的泥沙以地下流失的形式散失;(3)草地洼地小流域内地面土壤流失与地下土壤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分别是70.13%和29.87%;(4)以茂兰地区最大成土速率为依据推算出的允许土壤侵蚀量是13.51t/km^2.a,草地洼地的土壤侵蚀危险程度极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黑龙江省1:5万富硒土地专项调查取得的7701个高精度土壤数据,分析了硒、有机碳(TOC)、pH等理化指标,运用统计分析、相关分析研究了绥棱县农田土壤硒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硒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在0.05×10-6~0.87×10-6之间,平均硒含量0.27×10-6;农田土壤以足硒为主,足硒土壤占比88.00%,富硒土壤占比3.90%,硒潜在不足土壤占比7.24%,缺硒土壤占比0.86%.不同土壤类型硒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黑土 > 草甸土 > 暗棕壤 > 白浆土 > 风沙土.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OC是影响土壤Se含量的主要因素,pH对土壤Se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集不同沉积环境区域典型剖面土壤样品,对天津市蓟州区西南平原不同沉积环境土壤剖面中硒(Se)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沉积环境典型剖面土壤Se含量均表现为表层富集的现象,冲积-湖沼相剖面土壤Se含量整体小于其他沉积环境土壤剖面,各沉积环境剖面土壤Se含量均未达到天然富Se土地标准;湖沼相沉积环境剖面土壤Se含量与有机质、Mn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与pH值呈现显著负相关性,与Fe2O3含量呈现一定正相关性;冲积-湖沼相沉积环境剖面土壤Se含量与有机质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与Mn含量、pH值呈现比较显著负相关性;冲积相沉积环境剖面土壤Se含量与有机质呈现比较显著正相关性;冲洪积相沉积环境剖面土壤Se含量与有机质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Mn含量呈现比较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平顶海山富钴结壳分布上界的确定对准确估算结壳资源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这一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通过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海底摄像的首次联合应用, 发现浅地层剖面测量揭示的海山浅部地层结构与海山结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沉积物分布的上界往往与结壳分布下界对应.通过对浅剖测量结果的分析, 并对比海底摄像资料, 可以确定沉积物分布的下界, 进而推断结壳分布的上界, 据此判断西太平洋某海山结壳分布的上界水深为1560m左右.   相似文献   

1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对发现土壤中与成矿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而对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床是我国北方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 具有大而富的特点.选取内蒙古白音诺尔铅锌矿区某已开采矿体上方6号土壤垂直剖面、以及距离6号剖面分别约1.0 km和4.5 km的非矿土壤垂直剖面3和8,垂向上通过每隔10 cm取样,进行了系统的土壤磁化率测试和与成矿有关的部分微量元素的总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近矿剖面6和远矿剖面3中磁化率与土壤深度之间呈良好的负相关关系,但剖面6中9种元素含量均显示“顶底低中间高”的“倒C型”分布,而远矿剖面3和8中元素含量多呈动荡波动.这些研究思路与结论可为覆盖区表生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矿产预测研究提供借鉴,对系统模拟和研究地球化学组分在矿区及周边残积土剖面中的迁移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亦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福建省龙海市4类典型成土母质的垂向土壤剖面样品分析数据,研究了常量组分和微量元素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Ca、Mg、Na、Si、K淋失贫化,含量明显低于全国均值,Al、Fe则相对富集,风化淋溶系数(ba)和硅铝铁率(Saf)值远低于全国土壤,土壤风化程度达到脱硅富铝铁阶段,花岗岩类成土母岩区风化作用尤为强烈;剖面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微量元素含量与成土母质密切有关,九龙江口冲海积成因(剖面1)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剖面;多数微量元素垂向分布受常量组分的控制,As、Cd、Cu、Hg、Pb、Zn与土壤中Fe等组分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因表层土壤中细粒黏质组分随地表径流淋失或下渗迁移,导致表层土壤低Fe、Al和重金属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为污染的影响下,Hg、Cd、Pb、Zn等在表层土壤呈富集特征;多数重金属元素的相对富集系数小于1.0,且表层土壤无明显富集特征,认为除Hg、Pb等少数重金属元素外,其他元素受人为污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电磁感应仪EM38用于土壤盐渍剖面分类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电磁感应仪EM38测量与田间采样,文章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典型区域土壤电导率的剖面分布特征,建立了磁感式表观电导率与土壤电导率间的(多元)回归解译模型,探讨了不同分类方法对土壤盐渍剖面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并对典型盐渍剖面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分具有较强的表聚性与变异强度;土壤电导率与磁感表观电导率EMh、EMv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EMh对浅层土壤电导率的解译精度较高,而EMv对深层土壤电导率的解译精度较高;EMv/EMh法和理论函数法对土壤盐渍剖面的分类结果均具有较高的精度,且理论函数法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明显优于EMv/EMh法;研究区土壤盐渍剖面可划分为表聚型、底聚型与均匀型,在数量上以表聚型及底聚型为主,其中表聚型与均匀型属于积盐型剖面,底聚型属于脱盐型剖面。该结果对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机理、预测与评估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取自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植被类型的6个土壤剖面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表土花粉较好地代表当地植被的组成,区域外花粉百分比低于30%,但桦、杨花粉在植被中的代表性较差;土壤剖面典型花粉类型的埋藏特征表明:在土壤表层8cm以下,花粉总浓度迅速降低。氧化作用对花粉的破坏性最大,花粉浓度随土壤的pH值升高呈指数形式递减,pH值7.6以上,花粉浓度迅速降低,花粉在土壤中的运移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关键带全剖面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关键带水循环、地下水补给和植被恢复的关键因素。为揭示黄土高原关键带黄土整个剖面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土芯钻探的方式获取了黄土高原关键带5个典型样点(杨凌、长武、富县、安塞和神木)从地表到基岩的土壤水分样品,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剖面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及空间结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关键带剖面土壤水分从南往北,土壤平均含水量由高变低;5个样点的土壤水分均为中等变异,随着深度由40 m增加到200 m,土壤水分变异性变弱,且样点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差异降低;地统计学分析表明样点的半方差函数能被理论模型较好地拟合(杨凌除外),指数模型能够描述大部分样点深剖面的空间变异结构。相关结果有助于了解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状况及分布规律,对于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估算和区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雪峰 《地下水》2014,(1):59-61
根据冉庄水资源实验站资料,分析土壤水分布特征。实验提出当地下水埋深为2m时,土水势剧烈变化带在0~1.4 m。地下水埋深超过10 m时,土壤水剧烈变化带为0~2.2 m。地下水埋深为8 m时,2 m以下的土壤水资源量仅占全剖面的11.1%,3 m以下的土壤水资源量仅占全剖面的8.1%。本地主要作物为玉米、小麦。玉米最大根深在1.0~1.5 m,小麦最大根深在2.0~2.5 m。综合分析,得到河北省山前平原地下水大埋深区土壤水资源评价层厚度为2.5~3.0 m。  相似文献   

20.
典型岩溶山坡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响应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揭示岩溶石山山坡降雨入渗补给机制,选取典型岩溶石山山坡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7-10月期间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进行高分辨率连续监测,研究典型场雨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过程,分析土壤剖面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受前期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影响,还与土壤所处的地形地貌有关;表层土壤水分对首次次降雨响应的滞后时间与前期土壤含水量有关,响应时间在0.5~4.75 h之间,旱季响应时间比雨季长;降雨阈值是引起土壤水分降雨响应的重要条件,旱季6 mm降雨量是土壤水分响应的降雨阈值。当降雨量补充土壤水分亏缺后,土壤剖面水分对降雨响应迅速,响应时间最小为0.25 h,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时间一致,说明下层土壤水分可能受到优先流或侧向径流补给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受土壤-大气界面、土壤-植被、土壤-基岩界面控制下的气候条件、植被蒸散发和介质渗透性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