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紧凑型城市发展是相对于分散型城市发展较为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为探索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现状及特征,首先,从土地利用紧凑性、经济紧凑性、人口紧凑性、基础设施紧凑性,环境协调等方面切入,建立紧凑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紧凑度进行了评价,并从空间和数量统计角度,应用SPSS软件,归类分析了城市紧凑度的分布特征;其次,以计算得到的紧凑度指数为基础,借助GIS软件,运用空间全局/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分布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加权分析方法,对紧凑度与影响紧凑度分布的主要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极化分布现象,不同主因子对紧凑度分布影响的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2.
将GIS和遥感技术引入传统的脆弱度定量评价方法,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体系,应用GIS建立评价模型,对典型的湘西北喀斯特山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澧水河谷和以罗水乡为中心西北部两个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高值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分布与由人类活动所致的胁迫脆弱度分布匹配。根据评价结果,为了避免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应采取加强东南和西北山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增加水田比重和减少西北农业区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分析网络地图界面用户兴趣对完善网络地图界面设计和提升网络地图用户体验十分重要。现有的分析方法大多针对人机交互数据进行研究,无法直接反映用户的真实兴趣。为解决此问题,该文提出了基于眼动数据的网络地图界面用户兴趣分析方法。首先通过眼动实验,获取了用户在网络地图兴趣区内的注视点数量,并利用熵权法计算用户兴趣度;其次,融入用户背景信息,建立了网络地图用户兴趣信息集,通过决策树ID3算法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提取了用户兴趣分析结果集;最后利用查全率、查准率与F值进行分析结果评价。实验表明,分析结果集匹配成功率为90%,基于眼动数据的用户兴趣分析成功率为85%,高于基于Web日志的用户兴趣分析结果,证明了该方法能有效分析网络地图界面用户兴趣。  相似文献   

4.
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针对地理大数据的内在本质以及地理大数据挖掘对于地理学研究的意义,本文解释了地理大数据的含义,并在大数据“5V”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粒度、广度、密度、偏度和精度等“5度”的特征,揭示了地理大数据的本质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地理大数据的表达方式、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目标、地理模式的叠加与尺度性、地理大数据挖掘与地理学的关系等4个方面阐述了地理大数据挖掘的本质与作用,并从挖掘目标的角度对地理大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类。未来地理大数据挖掘的研究将面临地理大数据的聚合、挖掘结果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发现有价值的知识而非常识等几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口集聚和疏散是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最直观和最集中的体现,研究一个地区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揭不该地区人口集疏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的态势和规律,更能够体现出区域内经济格局以及城市化格局的发展.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空间格局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了人口集聚度分级评价的方法,依据人口集聚度的不同,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人口集聚区,并对其分别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人口分布格局、自然条件空间格局、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以及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化格局,对中国的人口集疏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传统空间格局突出,人口集聚以平原地区为依托并呈现"沿海、沿江、沿线"高度集聚的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南海湿地生态系统,建立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集对分析方法,描述健康评价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并应用分段三角模糊数,刻画集对差异度系数,进而提出了利用集对分析和分段三角模糊数的南海湿地健康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联系度为-0.287,相应的级别特征值为3.574,健康状态整体处于IV级,即一般病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其中,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的级别特征值分别为3.689、3.669和3.155,压力和状态子系统都处于IV级(一般病态),响应子系统健康状态处于III级(亚健康)。从各子系统级别特征值和指标权重可知,影响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湿地周边人口素质、地表水质、水营养状态、水生植物覆盖率、湿地原生性和现有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7.
景观间隙度指数在沙漠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常学礼 《中国沙漠》1997,17(4):351-354
综述了间隙度指数在景观生态学和沙漠化研究中的应用,用实例介绍了间隙度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详尽地分析了流动沙丘面积相同,分布形式不同而产生的间隙度指数差异。结果表明,沙丘的分布形式越集中,沙丘的间隙度指数越大;反之亦然。同时还阐述了间隙度指数在沙漠化评价和沙漠化指征研究中的作用,并对其应用范围和前景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防灾适宜度多准则评价(MCE)是土地利用防灾规划的关键。根据唐山市地质灾害资料,建立基于距离的防灾适宜度评价准则并量化评价指标。依据决策风险指标计算次序权重,应用层次分析程序(AHP)构建比较矩阵并计算准则权重,分析基于GIS的OWA方法、布尔决策和权重线性叠加(WLC)等多准则评价方法的决策风险,确定唐山市土地利用防灾评价策略。基于决策风险和指标补偿原则计算次序权重、准则权重和一致性比率,得到唐山市土地利用防灾适宜度评价结果,据此提出唐山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的能源供给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甚至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国际机构大肆宣扬“中国能源威胁论”。针对中国能源供给存在的实际突出问题,开展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有助于深刻认识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形势,找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强化政策保障。从能源供给安全的概念出发,构建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集对分析方法构建能源供给安全评估模型,借鉴指标评价标准模型建立指标评价标准值,运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近年来中国能源供给安全的等级、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 年中国能源供给安全评价等级为III,2009 年和2011 年上升为I 级,2010 年为II 级。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指数与最优评价集I 的联系度由2000 年的-0.46 增至2011 年的0.23,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能源产品价格指数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在各年份的出现频率达到91.67%,其次为可再生能源所占比重和储采比,出现频率达到83.33%。  相似文献   

10.
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瑞杰  董治宝  吴晋峰 《中国沙漠》2014,34(4):1177-1183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特别在沙漠旅游领域更应如此。本研究基于对沙漠旅游的影响因素——沙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并对中国8个典型沙漠旅游景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沙漠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属于中适宜、低适宜2个水平。最后讨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及沙漠旅游资源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微博语义分析的重庆主城区风貌感知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社交网络数据对城市进行感知与评价是一种新的城市感知定量研究方法。本文将新浪微博签到数据作为城市感知的数据来源,通过文本挖掘和语义分析方法,探索用户对重庆主城区城市风貌的感知与评价。针对重庆主城区特色风貌片区,研究形成了签到地图、情绪地图和对象地图。签到地图客观反映重庆主城区新浪微博用户活跃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情绪地图挖掘活跃用户对空间的情绪表达和正负面态度;对象地图解析出现这种签到热力分布和情绪分布的原因,发现引发正负面态度的情绪对象。通过分析用户对规划师所设定的风貌要素载体的典型意见,将要素载体归纳为有感知积极、有感知消极、无感知和有感知未设定4类。今后应进一步从要素识别和价值判断两个方面为规划师塑造和管控城市风貌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地图质量可拓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汪明武  金菊良  李丽 《地理科学》2003,23(5):612-616
可拓学是解决矛盾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理论支柱是物元理论和可拓集合。它以物元为基本元,通过物元变换来建立物元模型,化矛盾问题为相容问题。基于可拓论探讨了地图质量的可拓综合评价新模型,即通过构造各评定等级的经典域和全体等级的节域物元矩阵,计算待评物元与各评定等级之间的关联度,判定对各评定等级的符合程度而作出综合评定。文中给出了具体评价流程,并应用于实际地图的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同其它方法进行了对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编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土地利用图进行信息的挖掘,结合岛状地的界定,提取了其中的岛状地信息;与天然性程度的信息源进行融合,得到了天然岛状地信息;再与土壤侵蚀图、地貌图信息重组,最终得到了土壤侵蚀背景值信息,生成土壤侵蚀背景值图。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内的试验研究,说明基于土地利用图、土壤侵蚀图和地貌图的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编制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论旅游地图编制内容更新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图》、《新疆与周边国家导游图》、《丝绸之路图》的编制实践中,结合目前市场上出版发行的十多种旅游地图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从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区域性旅游地图编制内容更新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地籍数据质量检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效率是影响数据质量的关键,传统手段只能解决部分质量问题且效率较低。该文提出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地籍数据质量检查方法,通过分析提取和依靠专家经验建立地籍知识与规则库,包括空间关系规则与属性知识规则。基于该知识与规则库开发地籍数据质量检查系统,有效地保证了地籍数据的建库质量。  相似文献   

16.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fuzzy sets to the mapping of gold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 in the Baguio gold mining district of the Philippines is described. Proximity to geological features is translated into 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s based up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knowledge of spatial associations between known gold occurrences and ge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area. Fuzzy sets of favorable distances to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favorable lithologic formations are combined using fuzzy logic as the inference engine. The data capture, map operations, and spatial data analyses are carried out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fuzzy predictive maps delineate at least 68% of the known gold occurrences that are used to generate the model. The fuzzy predictive maps delineate at least 76% of the unknown gold occurrences that are not used to generate the model. The results are highly comparable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ream-sediment geochemical survey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usefulness of a geologically constrained fuzzy set approach to map mineral potential and to redirect surficial exploration work in the search for yet undiscovered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mining district. The method described is applicable to other mining districts elsewhere.  相似文献   

17.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GI) represents a growing source of potentially valuable data for many applications, including land cover map validation. It is still an emerging field and many different approaches can be used to take value from VGI, but also many pros and cons are related to its use. Therefore, since it is timely to get an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use of VGI as reference data for land cover map validation. The main platforms and types of VGI that are used and that are potentially useful are analysed. Since quality is a fundamental issue in map validation, the quality procedures used by the platforms that collect VGI to increase and control data quality are reviewed and a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VGI quality assessment is proposed. A review of cases where VGI was used as an additional data source to assist in map validation is made, as well as cases where only VGI was used, indicating the procedures used to assess VGI quality and fitness for use. A discussion and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on best practices, future potential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use of VGI for land cover map validation.  相似文献   

18.
通过黄冈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和研究,找出了开采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是牵涉矿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大非问题,必须从地质找矿、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政综合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统筹解决。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转变矿业经济发展方式,整装勘查,科技创新,节约集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建设绿色矿山,打造和谐矿区,才能找出、管住和用好矿产资源,才能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才能实现矿业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明 《热带地理》2014,34(3):414-421
大宝山矿历史悠久,矿业遗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文章通过调查大宝山矿的矿产地质遗迹、矿业生产遗址、矿业活动遗迹、矿业制品、矿业开发史籍的基本特征,对主要矿业遗迹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定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主要矿业遗迹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大宝山矿主要矿业遗迹景观资源有珍稀级5处、重要级7处,呈现出景观品质高、互补性强、配套性好、特色突出等特点,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价值、游览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开发矿山工业旅游的潜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Colocation mining is one of the major spatial data mining tasks. When discovering colocation patterns, spatial statistics or data mining approaches are commonly used. Colocation mining results are typically presented in a textual form and do not provide any spatial information; thus, the results lack an intuitive approach to obtain cognition of colocation rules. Here, we propose a visualization approach to discover colocation patterns for two independent point distributions and generate visual results. This approach makes use of the ability of human color perception. For two geographic features, our approach first generates density surfaces of the input features and then visualizes the density surfaces using a red or green light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Then, based on the law of additive color mixing, our approach mixes the colors of the two density surfaces to generate a colocation rule map. The visualization approach can also provide local details of colocation and be used for local colocation analysis. Users can detect colocation pattern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from the colocation rule maps. We use both synthetic data and real data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our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