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高卫东  张海荣  冯启言  孟磊 《四川测绘》2007,30(5):195-197,220
本文将灰色Verhulst模型引入地面沉降的研究之中,根据某地面沉降观测点的近20年数据建立地面沉降发展模型,并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地面沉降的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针对潍北平原地区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该文通过长序列地面沉降监测资料全面掌握了该地区地面沉降现状,为该地区地面沉降的预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SBAS-InSAR技术对潍北平原地区2017年8月-2019年10月期间的Sentinel-1A数据进行了处理.基于水准测量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验证,获取了该区域的地面沉降时空分布特征,对沉降典型特征点的时序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7-2019年间最大沉降速率超过50(mm·a-1)的区域主要包括寿光市羊口镇、营里镇、侯镇,寒亭区大家洼镇、央子镇以及昌邑市龙池镇;地面沉降受地下水超采的影响较为显著,地面沉降漏斗与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杭嘉湖地区沿海县市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地面沉降观测数据,开发并建立一套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并进一步总结沿海县市的地面沉降变化规律,分析地面沉降机理,对防震减灾、城市规划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框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地面沉降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杭嘉湖地区多个城市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GPS技术进行江苏省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案,对监测网的建立、数据采集、GPS观测数据解算和地面沉降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江苏省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由于离散观测点沉降数据无法全面反映城市沉降状况,探讨了利用大量离散观测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设计了利用大量沉降观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计算的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流程;提出了基于交叉验证的城市地面沉降空间内插模型的选取方法;并以某县级市为例,利用该方法对城市地面沉降进行了计算和可视化。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操作性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地面沉降是我国普遍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每年造成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因此,对于地面沉降的防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地面沉降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地面沉降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实现对沉降的精准预测,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难题和研究热点。智能算法的出现,为沉降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对传统沉降预测方法有着很好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对智能算法在沉降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骆光飞  陈捷  祝彦敏 《测绘科学》2016,41(9):102-107
针对浙江省地面沉降监测需求,研究利用时序InSAR技术进行浙江省平原区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流程。以上虞区块为例,反演得到上虞地区2013-2014年度地面沉降信息;结合同期外业水准测量数据,在传统点-点、点-面验证基础上,提出点-线验证方式,将几种分析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对InSAR地面沉降监测精度进行评价分析;最后结合外业实地调查的情况,证明了InSAR技术监测大范围地面沉降分布状况和发现区域沉降中心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地面沉降监测多源数据融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面沉降是区域性地面高程下降的一种地质现象,一般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目前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很多,各有优劣。本文结合武进中心城区地面沉降监测系列工程案例,对不同沉降监测方法产生的多源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和融合,使成果兼具各种方法的优点,其不仅能更好地描述地面沉降的现状及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为后期地面沉降监测提供更加准确且丰富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L ogistic 模型在地面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胜任 《测绘工程》2016,25(4):78-80
随着城市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开展,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对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影响不容忽视,地面沉降预测与控制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表明,地面沉降基本经历发生、发展、成熟,最后到达一定极限沉降量的过程,这与Logistic模型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非常接近。文中建立地面沉降量Logistic预测模型,以某地区地面沉降实测数据为例进行定量模拟预测,结果表明,Logistic预测模型能很好的拟合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而且能够对地面沉降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综合考虑地表斜率,地表曲率因素,并通过叠加双重因素进行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价.运用了Sufer和ArcGIS软件对大屯中心区地面沉降危险性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了Sufer强大的插值功能-克里金插值功能和ArcGIS良好的图像处理功能,由评价结果可获得地面沉降对砖石结构建筑物破坏等级以及各个等级破坏的面积,应根据不同破坏程度的要求处理破坏问题.同时,为控制地面沉降,应控制其主要因素,即控制超采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其地面沉降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观测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合理安全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分析了建筑荷载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地面建筑荷载的处理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建立了地面沉降的数学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所研究的模型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良好的拟合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彭  朱邦彦  孙静雯  王晓 《测绘通报》2019,(11):141-144
地面沉降风险评价对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InSAR沉降和地质数据对南京河西地面沉降进行风险性分析。首先,利用InSAR技术获取的2012-2016年河西地区的沉降信息,结合软土层厚度、土地利用类型、地面高程和轨道交通分布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三级多因子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然后,分析了河西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程度;最后,着重分析了轨道交通的沉降风险。结果表明,河西地面沉降风险空间特征明显,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河西北部的江东街道、凤凰街道及莫愁湖街道,面积约6.4 km2,其中地铁2号线地面沉降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面沉降较为严重,对地面沉降进行科学及时的监测非常重要.本文利用北京市2006年~2012年第101日~110日的14个GPS站点观测资料,借助GAMIT/GLOBK高精度GPS处理软件,解算得到各个GPS站点的垂向分量.在此基础上分析2006年~2012年期间的北京地面沉降变化特征,并结合2006年~2011年北京水资源公报,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总体而言,北京市2006年~2012年期间各GPS站点地面沉降变化趋势与所在行政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利用GPS-InSAR合成方法进行地面沉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基伟 《测绘科学》2003,28(4):69-71
近年来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研究领域的实例已在国内外工程和科研实践中多见报道。与此同时 ,利用GP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也日臻成熟与完善。GPS InSAR合成方法将这二种方法融合 ,能够在空间域与时间域同时发挥出各自优势从而提升地面沉降监测数据的分辨率 ,已开始成为国内外地面沉降测量技术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GPS InSAR合成技术的理论与方法 ,对其目前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上海地区开展此项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江苏省是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地区,InSAR技术作为最有效的地表形变监测手段,曾被用来获取江苏局地的地面沉降信息,但用于全省域监测尚无先例的现状。该文介绍了利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开展江苏全省地面沉降监测的方法和成果,提出了适用于区域级和国家级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形变监测的技术方法,给出了基于ALOS PALSAR影像和RADARSAT-2影像的江苏全省2007-2011年及2012-2015年2个时段的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利用江苏省CORS站数据,对InSAR获取的地面沉降速率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2个时段的InSAR监测结果的精度分别为3.8(mm·a^-1)和4.0(mm·a^-1)。最后对2个时段的全省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InSAR监测成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内在关系,考虑地面沉降受到自身变化规律的影响,建立基于库伊克变换的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某地区地面沉降统计数据进行模拟预测,有效实现该地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水位以及本身之间的定量模拟,并探讨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库伊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域的地面沉降变形趋势。  相似文献   

17.
针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容易导致地面沉降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地下水开采,防控地面沉降,该文结合使用了InSAR时序数据和ICA方法,将衡水市部分地区2017—2020年地面沉降分解为3个模式,并结合地下水等数据对独立成分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通过IC时间序列与地面沉降序列较高的相关系数(0.98、0.74和0.84以上),验证了独立成分时间序列与地面沉降的一致性;通过各分量的贡献占比,可知地面沉降的主导成分;IC3与地下水的相关系数(0.9以上)表明IC3受到地下水变化的控制。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地面沉降有长期沉降、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引发的沉降以及季节性沉降3种沉降模式,其中长期沉降为地面沉降的主导成分,季节性沉降与冬小麦-夏玉米的耕作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如何确保隧道正确贯通是土建施工测量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受地表沉降影响,在地面沉降比较大的地区,地面沉降已成为高程贯通误差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结合北京地面沉降特点,分析了地面沉降对高程贯通测量误差的影响,采取了相应的测量措施,并在北京地铁8号线二期进行了实践,结果表明该措施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性却不可逆的自然灾害,地面沉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利用短基线(SBAS)技术对淮安市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研究,采用了25景RADARSAT-2雷达影像,利用SBAS方法反演了淮安市2012-2015年的地面沉降。通过搜集的淮安市5个CORS站点数据对SBAS结果进行验证,对比两者结果表明,二者吻合度高,最大与最小偏差为1.85 mm/a和-1.34 mm/a,验证了短基线方法在淮安市这种平原区域进行监测的可行性,有益于推进全省减灾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地面沉降监测手段精度高,但监测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低、人力物力耗费大等问题,该文基于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提取了宁波地区的地表形变信息。首先根据短基线集技术监测结果分析了宁波地区地面沉降分布特征,然后对宁波东部新城的沉降进行了精细化分析,并给出了其沉降原因。结果表明:宁波地区地面沉降整体呈现弱发育特征,部分地区存在轻微地面隆起现象,东部新城地面沉降呈现中度发育特征,并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是东部新城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