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认为地震预报的含义不仅应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还应包括地震影响的预测。在考虑地震预报法规时,文中认为地震发生的预报分成地震趋势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地震警报三种类型更为合适;地震影响的预测主要应包括地震危险区的划分、地震烈度的判定和强地震地面运动参数的预测等内容,并对有关问题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地震概率预报效能评分和预报发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耀霖 《中国地震》1992,8(2):23-28
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我们不但面临地震预报问题,而且面临如何应用决策理论科学地向公众发布短临预报的问题。为此,除了目前已经开展的地震易损性研究外,还要研究预报向公众发布后引起的社会经济效应及采取预防措施所需的经济代价;此外,还应实现从确定性地震预报向概率地震预报的转变。概率预报是地震活动本身特点所要求的科学的预报方法,它可以使我们把长期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短临预报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定量的决策分析,更科学的决策是否和如何向公众发表地震短临预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为了在短临预报中推广概率预报,必须正确理解概率预报的含义和对概率预报效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前言     
《国际地震动态》2009,(4):F0002-F0002
在汶川8.0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我们组织召开地震预报发展论坛,邀请科技各界对地震预测预报探索感兴趣的同仁,共同探讨地震预测预报各种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有关科学问题,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地震预报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震历史中表现出来的统计规律去推测未来是一种概率预报方法。本文试图用韦布尔(Webull)分布对中国各主要地震区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概率统计,以取得地震在所预测时间内的发生概率,无疑它对烈度区划及地震预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庄昆元  王炜 《地震》1996,16(2):153-158
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下面的情况,即如何估计经过了一定的预报时间后尚未发生预期地震的条件下余下的预测报时段内发生预期地震的信度问题。文中结合地震发生是个小概率事件这一特点,运用MYCIN模型推得了估计这一个度的实用公式,同时不对所遇到的其它几个不精确推理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八、第三代地下流体地震短临预报方法的探索由于地震预报近一年来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由于美国帕克菲尔德实验场的关闭、日本第7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制定中出现的争论以及我国滇西实验场至今尚未发生预测中的地震等事实,国内外地震预报科学探索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如下规定:一、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期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区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的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的预测.(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表达地震趋势和地震预报的术语有两大类:“长期地震趋势预报”和“地震预报”。地震预报又分为三类:“长期预报”、“中期预报”和“短期预报”。长期预报这一类尚未再细分,但可把“监测”(watch)和“预测”(forcast)这两个术语看成与“长期预报”有相似的含义。“短期预报”分成“警戒”(alart)和“临震警戒”(imminent alart)两类。地震预报的分门别类的依据是各自的时间尺度。地震趋势或发震概率的表述,由于方法多样,故有的用数字表示,有的则用文字叙述。  相似文献   

9.
2009年拉奎拉地震后,意大利民防署(DPC)任命了一个国际民防地震预报委员会(ICEF),其任务是就当前构造地震短期预测预报的认知水平提出报告并提出利用可能的大地震前兆启动民防措施的指导意见,包括大地震后地震灾险性概率分析结果的使用。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回顾了由世界范围地震活动区的进展获得的地震预测预报研究。预测(predic-tion)定义为确定性地表述未来地震是否将在一特定地理区域、时间窗和震级范围内发生,而预报(forecast)则是给出这样一个事件将要发生的概率(大于0但小于1)。对地震的可预测性,即可依据观测到的地震系统的表现确定未来地震发生的程度,人们知之甚少。这种认知的缺乏反映在不能在短时间尺度上可靠地预测地震活动地区的大地震。大多数已提出的预测方法依靠的是诊断性前兆,即在地震之前可观测到的某种以高概率说明即将来临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信号的概念。本报告中评议的前兆方法包括应变率、地震波速和电导率的变化,地下水、土壤和空气中氡浓度的变化,地下水位的扰动,近地表及其上方的电磁变化,热异常,动物行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图像等。诊断性前兆的探索迄今尚未提出成功的短期预测方案。因此,本报告关注作为与收集和传播含时间的地震灾险性权威信息的原则性方法的可操作的地震预报,以帮助社会公众应对潜在的破坏性地震。在几天和几周的短时间尺度上地震序列显示出如大地震触发的余震空间和时间上的成丛性。成丛性的统计描述解释了地震目录中观察到的许多特征,并可用于形成预报,说明地震概率的短期变化。若能恰当加以应用,短期预报就具有可操作性,如预测大地震后的余震。尽管长期预报对于保障地震安全性的价值是明确的,但对短期预报的解释却令人困惑,由于地震概率变化可达几个量级,而典型的概率值在绝对意义上仍然很低(日概率小于1%)。把这种低概率的预报转换为有效的决策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报告收集了高地震危险性的6个国家(中国、希腊、意大利、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在地震风险管理中当前利用可操作预报的状况。长期模型是当前民众预防地震破坏最重要的预报手段,因为它们指导了建筑规范中的地震安全条款、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和其他减轻风险的工程实践,如在翻修旧建筑中纠正设计缺陷等。余震的短期预报在上述一些国家中曾经实践过,但可操作的地震预报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完全实施过(即定期更新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根据在地震活跃区积累的经验,国际地震预报委员会向意大利民防署提供了一组在意大利使用可操作的预报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其他国家可能也是有用的。应该向公众提供关于未来地震短期概率的权威的、科学的、一致的和及时的公开信息源。报告应以具有可操作性、定期更新的地震活动预报系统为基础,而且这些系统在地震信息的产生、发送和使用中都要经专家严格评审和更新。所有可操作模型的质量应当通过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回顾性检验加以评估,而且应对已建立的长期预报和其他含时间的模型进行持续的前瞻性检验。警报规程应当标准化以便于各级政府及民众做出决策。应当确定地震概率阈值以指导警报等级,而警报等级是以代价和收益,以及信息价值的无形方面,如心理准备与恢复方面效益的客观分析为基础。由社会科学研究确立的有效的公众交流原则应当被用于地震灾险信息的发送。  相似文献   

10.
<正>地震预报在防震减灾方面非常重要。我们虽已成功预测预报了部分地震,取得了一些减灾实效。但长期以来预报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人员配置错位,经验总结不到位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地震预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本文将探讨通过建立一个地震预报系统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地震预报系统,将所有地震异常信息都报送到这个系统中,并对想要查询的地震信息,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