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拟建大柳树灌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系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柳树灌区所在区域是全国的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全国的安危, 作者分析了大柳树灌区对区域气候、大气质量、土壤有关生态过程和土壤养分迁移及土壤中甲烷的形成排放的影响, 并就其可能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对湿地的影响、次生盐渍化以及从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抗逆性的对比等方面对大柳树灌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认为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 使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遭到人为破坏。为使该地区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 建议该区应着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草业。  相似文献   

2.
于从明 《地理教学》2009,(11):27-29
一、重“理”轻“地” 先“地”后“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学教材也是按照这一顺序编写的。初中主要学习“地”——中国、世界,即了解“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等知识;高中主要学习“理”——自然地理基础理论和人文地理基本知识,即掌握“为什么”“怎么办”等知识。但是,由于现行中学教育体制和高考应试模式的深刻影响,许多学校并没有科学有序的执行好先“地”后“理”这一地理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3.
邓庆 《中国地名》2014,(1):28-31
赵云的“籍贯”地名叫什么?据《仨国志》记载:叫“常山真定”。但有一个成功申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名却是“临城”。于是,关于“赵云故里”在哪的问题,引发了临城和正定两地的争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09,(2):13-13
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先“鞭”而后“争”,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风俗语的两部曲。  相似文献   

5.
在陕西关中中部骊山北麓、渭水之南有一块面积56.25平方公里的神秘之地 ,这就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陵园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园之一 ,在这个“千古一帝”长眠的地方 ,留下了许多千年未解之谜。秦始皇陵的真正名称人们常把秦始皇的陵墓称为“秦始皇陵” ,其实它的真正名称应叫“丽山”(“丽”在这里读“离”) ,现在用的“郦”或“骊”都是后起的写法。为何不叫“陵” ,而叫“山”呢?这里面涉及我国古代的陵墓制度。在我国 ,春秋以前的墓葬都叫“墓” ,没有坟丘。《易经》说 :“古之葬者 ,不封不树。”…  相似文献   

6.
武强 《地理教学》2015,(7):60-61
在2014年10月30日我校开展的研讨课活动中,笔者有幸与江苏省特级教师蔡珍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交流,教学内容为“热力环流”。对比蔡老师的上课经过,笔者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有以下几点反思。一、学生“先学”越多是不是课堂越高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了指导学生课前“先学”,蔡老师和笔者都给学生精心编制了课时学案并提前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不同的是,笔者的学案是紧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将热力  相似文献   

7.
把大柳树灌区建成西北甚至全国粮食基地的建议值得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拟建大柳树灌区所涉及的省区, 过去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达到粮食自给或自给有余, 然而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 单产低, 粮食生产对全国粮食生产安全贡献率不高, 农业效益低, 农牧民生活不富裕。作者从该区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等特点,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求以及借"南水北调"引水灌溉的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资源等状况分析, 揭示了拟建大柳树灌区作为西北甚至全国粮食基地不仅不可能, 而且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1,(4):22-22
汉口以前并不叫汉口,而叫江夏。那么,“汉口”这个叫法又是么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9.
打开河南省地图,可以看到叫“双庙”的地名很多。南阳市有双庙乡、商邱市有“双神庙”。偃师县有双庙村,博爱县、获嘉等细数不下十来个叫“双庙”的村庄或地名。有“双庙”的地方都有“双神庙”,两座庙宇并排而建,纪念着两位可歌可泣的为  相似文献   

10.
苏畅 《中国地名》2012,(10):55-56
斯德哥尔摩大教堂,英文名字叫“StockhlomCathedeal”,瑞典文叫“Storkyrkan”,坐落在著名的斯德哥尔摩老城区(GamlaStan)。它的外形并不震撼,甚至比不上附近的骑士教堂(Riddarholman),湮没在老城区令人眩目的欧式建筑中。  相似文献   

11.
柯旺花 《地理教学》2012,(15):29-31
一、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基本理念:以导学稿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原则,构建“生本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11,(1):58-58
我们观测到的光或者说电磁辐射,确实不是从黑洞本身,而是从非常靠近黑洞的一种叫“吸积盘”的结构发出来的。 黑洞形成后,周围的气体在它的强引力作用下会朝着黑洞下落。由于这些下落气体会旋转,就会形成盘状的结构,类似于我们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形成的盘面一样——这个下落过程叫吸积,形成的气体盘叫吸积盘。  相似文献   

13.
关切  王铁 《中国地名》2011,(10):48-49
抗战史诗剧《中国地》讲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一个叫“赵老嘎(赵天龙)”的汉子,带领全家、全村民众浴血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固守清风岭坚持14年之久未让日军占领的抗日传奇故事,使清风岭成为傲然屹立在“满洲”大海中的一个中华孤岛,日军把这片土地称为“中国地”。7月23日《中国坳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首播后,引发收视热潮,“中国地”迅速升温,成为网络热词。“中国地”在哪里?现在什么样?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4.
任嵩 《中国地名》2011,(10):44-44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后,就加紧修驰道、通水路、巡视郡县。一日,秦始皇东巡至海,忽有齐国人拦驾求见。始皇问:“为何拦驾?”齐人答:“禀报大王,此地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这仙山时隐时现,出现时,楼台亭榭依稀可见,钟鼓笙箫悠扬悦耳。仙人们驾云行路,飘飘洒洒;饮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长生不老的药。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11,(21):64-64,35
在中亚地区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他们自称“回回”或“中原人”,居住在“陕西村”、“甘肃村”,称官府为“衙¨”,将路费叫“盘缠”……他们是中亚的东干族,是19世纪下半叶我国西北地区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分三批被迫迁移到中亚的回族后裔。十月革命后,1924年前苏联进行民族识别和民族划界时,将他们定为“东干族”。9月27日,“中亚东干历史、文化、风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尔吉斯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举行,完整剖析了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沈阳一名最早出现在元朝。元统一全国后,于1269年开始对全国区划进行重新整治。1926年,元廷把“沈州”改为“沈阳路”,将毁于兵火的辽建土城重新修建,并将治所设在了沈阳的古城内。那么,为什么叫沈阳呢?因为沈阳地处沈水之北,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17.
在乌鲁木齐市西南,有一座相对高度400多米的孤山,厄鲁特牧民叫“雅玛克里”,后讹传为“妖魔山”,现已恢复原名叫雅玛克里山。传说它是西游记上牛魔王住的地方。妖魔山上有神蛇,盘居在深洞里,不出不食,它头对东南,任性吞吐风云。吐气时劲吹百里,沙云蔽日,使达坂城的老树都向东南弯腰;吸气时,狂风怒吼,云满西山,灾害人畜。这种传说是与妖魔山的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清代诗人纪晓岚到乌鲁木齐时,写有“云满西山雨  相似文献   

18.
龙山小米     
龙山小米历史悠久,相传自有“龙山文化”,以来,就有了龙山小米。原种叫“阴天旱”,以其阴天卷叶呈旱象而得  相似文献   

19.
绿水的确定和有效利用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配置和生态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在绿水概念界定基础上,构建基于生态水文理论的绿水资源消耗量定量模型,并以大柳树水利工程区为研究对象,对工程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绿水资源消耗量进行定量模拟,得到研究区绿水资源消耗量现状时空结构特征,进而得到不同水分供应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消耗定额,确定生态修复措施下工程区的绿水资源消耗量。结果表明:(1)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区绿水资源消耗量受降水影响明显,50年代以来整体上表现出增加到降低的变化趋势;(2)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消耗量差异明显:林地最大,其次为农用地;(3)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区不同水平年绿水资源定额,其中枯水年:林地341.2 mm,灌丛241.1 mm,草地200.8 mm,农用地291.5 mm;丰水年:林地444.4 mm,灌丛306.1 mm,草地271.2 mm,农用地399.9 mm;平水年:林地370.3 mm,灌丛295.3 mm,草地250.6 mm,农用地360.6 mm;(4)根据各水平年不同植被类型绿水资源定额以及工程区生态修复方案,利用面积定额法得到工程区各生态修复措施需水总量及工程区各分区生态...  相似文献   

20.
四塔镇江     
肇庆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有四座充满神话传说的古塔,给古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西江河,历来水患频繁,迷信的人说是“河妖” “祸龙”作怪。为镇服“河妖”便建起宝塔。巍峨耸天的四座塔,分别建在西江两岸。北岸的两座塔,靠江下游一座叫元魁塔,是明代天启年问渡头村的书生梁士榘第一个中了探花,奉敕建造的,所以叫“元魁”。靠江上游一座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