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地名》2011,(11):57-57
“邯郸学步”出自于《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个成语典故说的是一个燕国年轻人不辞辛苦来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邯郸学步”告诫世人,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否则,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成语典故之乡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典故之乡”的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学步桥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  相似文献   

3.
邯郸学步     
《中国地名》2009,(4):45-45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释义: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有一个年轻人在奔走……在一条清澈的河水里,又是那一个年轻人在跋涉……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分水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名著。原书作者笔名"兰陵笑笑生",但这个人实际上是谁,却始终是个谜。(一)王世贞说。明刻本《山林经济籍》与《万历野获编》最早透露出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信息。宋起凤撰于康熙十二年的《稗说》与清初的《〈玉娇梨〉缘起》均指实为王世贞。其后清人陈陈相因,推波助澜,一时形成非王  相似文献   

5.
五、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 商汤都亳地望偃师说,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是东汉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偃师”条下自注曰:“尸乡,殷汤所都。”(59)《后汉书·郡国志》云:“偃师有尸乡。”刘昭注引《皇览》曰:“偃师有汤亭。”(60)《左传》昭公四年:“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注:“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言亳即偃师。”(61)《水经注·汲水》引阚  相似文献   

6.
言论幽默     
《西部资源》2011,(3):46
幽默买书一个人在书店买书,他对店员说:"我想买本书,里面没有凶杀,却暗藏杀机;没有爱情,却爱恨难舍;没有侦探,却得时时警惕。你能给我介绍一本吗?""只有这个,"店员说,"《中国股市行情》。"  相似文献   

7.
乐安说:《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武故里在乐安有铁证 广饶说:《山东历史》《辞海》说孙武故里在广饶是唯一 惠民说:《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武故里在惠民无可争议 临淄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山东通志》说孙武30岁才离此地其故里就是临淄  相似文献   

8.
在印度班加罗尔南部的卡拉贡纳村,全村237人的相貌特别相像,他们只能通过特别的办法来区分彼此。现年81岁的英地拉·卡普老汉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他说:“我们识别村里人的方法不是依靠外表,而是根据各自走路的姿势和手势来判断。我可以从每个人的不同行动方式来分辨出他们来,如果按照传统的脸面去识别,你将难以找出他们的差别。同时,村里的人的衣着各有特色,讲话的声音也不一样。”由于那里的村民都是虔诚的印度教教徒,他们认为是神赐与了他们的相貌,是神想让他们彼此平等相待,关心他人就像关心自己一样。在获悉班加…  相似文献   

9.
都者,大城也。《荀子·富国》:“田畴秽,都邑露。”亦引申指首都,《三国志·吴主传》“秋九月,权迁都建业。”而且诸侯之都城,繁华之大市,盖有“都会”之说。柳宗元《封建论》所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所谓“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即可为证。柳永《望海潮》词则更写尽杭州古都会之极:“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荣。”据传金主完颜亮读之,欣然有慕于此词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神州之都,世皆祈仰,江山多娇,人共折  相似文献   

10.
四月十六日,《前线》和《北京日报》发表了题名为《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的材料,并且加了一个编者按。这个“编者按”说:“本刊、本报过去发表了这些文章又没有及时地批判,这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头脑中又有着资产阶级、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以致在这一场严重的斗争中丧失立场或者丧失警惕。”这是一篇大谎  相似文献   

11.
四月十六日,《前线》和《北京日报》发表了题名为《关于“三家村”和<燕山夜话>的批判》的材料,并且加了一个编者按。这个“编者按”说:“本刊、本报过去发表了这些文章又没有及时地批判,这是错误的。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实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头脑中又有着资产阶级、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以致在这一场严重的斗争中丧失立场或者丧失警惕。”这是一篇大谎  相似文献   

12.
打开《辞海》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工具书,可以知道豫北安阳是战国后期由“宁新中”更名而来的。在明清以来的《安阳县志》和《彰德府志》中还可以查到宁新中更名安阳的说法出自《史记》一书。《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月,张唐攻郑拔之。十二月,“(王)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卒流死河二万人。攻汾城,即从(张)唐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这最后一句话,便成了安阳名称来源的根据。“宁新中更名安阳”之说被后来的史志书籍广为引用。然而若把《史记…  相似文献   

13.
"朝秦暮楚"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这个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刘培桐教授在信中说:“我国正在开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进行区域开发,形成经济网络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地域研究与开发》于此创刊甚适时宜,希望把它办成一个既有基础研究又面向经济面向社会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术性刊物”。(87.4.9) 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李海晨先生信中说:“地理学与资源调查、区域开发等国土整治工作关系密切,所以涉及范围极广,亟待研究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很多。《中原地理研究》易名《地域研究与开发》杂志顺应了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更加切合我国的实际,大有用武之地。希望这个刊物在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上下功夫。敬祝刊物愈办愈好”。(87.4.11)  相似文献   

15.
尧出生地雏议文/谈嘉德,孙起承关于尧的出生地,历来说法纷纭,莫衷一是。似皆有所据,很难确指。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得首先弄清当时中原地理疆域概况。据《史记·殷本纪》引《汤浩》说:“古禹、皋陶久老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494年,吴越二国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夫椒之战”。关于夫椒地望,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也不一:一说在今江苏苏州市境,见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一说在今江苏无锡市境,见宋乐史《太平环宇记》卷九十二“常州武进县”条;一说在今浙江绍兴市境,见宋嘉泰《会稽志》卷十八引《郡国志》。在这诸说中,以江苏苏州市境说影响最大,诸如越史权威学者蒙文通先生所著的《越史丛考》、新版《辞海》以及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等均属此说;笔者对吴越史关于夫椒地望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觉得夫椒地望浙江绍兴市境(即越地)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12,(6):74-74
《湘山野录》说:不明不白《烬余录》说:弟弑兄《涑水纪闻》说:晋王抢占了先机《金匮之盟》说:兄终弟及汴梁,又称汴京、东京,简称汴。春秋时期,改为"启封",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汉代景帝于公元前156年,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7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千年梦华。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邯郸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做出了定量分析,通过对三个时相的LandsatTM(1990年、2000年、2010年)影像进行解译,利用的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分析邯郸矿区近2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邯郸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商王仲丁都敖地望郑州商城说(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里谈到商王仲丁迁都时,只说:“帝仲丁迁于敖。”裴■《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地名’。皇甫谧云:‘或云河南敖仓是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敖亦作嚣,并音敖字。”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荥阳故城,在郑州荣泽县西南十七里。殷时敖地也。”(51)关于敖之地望,各家说法不一,归纳起来敖地望有四说:一为仲丁都敖地望山东沂蒙说;(52)一为仲丁迁敖地望河南开封说;(53)一为仲丁都敖地望山东境内说;(54)一为仲丁都敖地望郑州(商城)说。(55)在这四说中,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20.
《调风月》,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全名《诈妮子调风月》,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世界文库》本。《调风月》是元杂剧中,婢女形象塑造得最鲜明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剧对于我们认识当时黑暗的社会,了解下层妇女的不幸命运和统治阶级的虚伪、凶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