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周文德 《中国地名》2012,(10):40-41
一、地名与地名汉字地名是一定地域的语言、文字标志,是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地名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地域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年轮和生活轨迹,是一种用特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反映当时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文化,就是由某地事物的命名及其演变过程,所反映出的该地域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民俗风情、自然风貌等文化现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三峡地域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种变动不居的,人与环境不断发生交互关系的有生命的机体。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不仅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也深刻影响到文化的地域特征。三峡区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培育和塑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从孕育、滋养文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入手,探讨三峡地域文化的特征、内容及其开发方略,是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地名作为标记和识别不同地域的名称,是语言词汇的组成部分,属于专有名词。但它又与词汇中的一般词语不同,是一个地方的语言文化形态。某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能在地名中找到痕迹,可以说地名是研究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地名的研究实在是语言学家最引人入胜的事业之一”。“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域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离各具特色的。这些特色包括语言或方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齐鲁文化为对象,阐述了齐鲁文化景观的形成原因及空间分异。认为齐鲁文化的形成与海陆兼备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加大了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联系;齐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了齐鲁文化景观的形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对齐鲁文化景观空间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人文环境的变化推进了齐鲁文化景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朱竑  司徒尚纪 《地理学报》2001,56(1):99-106
在界定海南文化是一种开疆文化的基础上 ,对其地域扩散与整合进行了研究。指出 ,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有别于大陆文化传播中占主流的沿江河、沿平原扩散的模式 ,而呈现出以移民和传染方式为主 ,先西后东 ,先北后南按海拔从沿海向腹部五指山 ,从低到高渐次推延的文化传播特点。此外 ,海南文化的形成 ,实际上是各种形式的开疆文化在海南地域上的一种文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即是在黎族文化本底的基础上 ,经历史时期汉、苗、回等民族文化 ,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影响 ,并经相互碰撞、彼此融合等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后 ,在海南这一地域环境下整合生成的一种海岛文化。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自然与历史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相承的连续性特征。保山地域的文物古迹与地方民俗文化构成了地域文化的主体,保山地域文化的独有文化模式与发展能力是在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开放的地缘、世居多民族传承、边疆历史变迁、文化交汇边缘等综合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传承悠久与保存完整、崇文重教、开放交融、重商联外、兼容多样等特征,并对地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在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重视传承和创新发展地域文化,将在绿色经济、山水园林城市、自然休闲文化、对外开放和文化生产力等方面产生联动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地名看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朱竑 《地理科学》2001,21(1):89-93
开疆文化是一种开发,开拓边疆的文化,开疆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众多文化要素的逐渐渗透,传输而实现整体状况改变的,开疆文化在海南的传播扩散及其历史影响则又可以从地名等文化要素的演变中得到反映,进而从一个侧面印证开疆文化在海南岛的传播,扩散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薄洋 《中国地名》2009,(12):22-23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往和生产活动的产物。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地理实体、居民聚落和地域区划所取的名称,是特定的一种语言符号和人类活动的历史印记,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地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公益性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记了千百年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10.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人类进步的活化石。一个区域的地名,特别是这个区域内由众多地名形成的地名景观往往打上这个区域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地名景观中,聚落地名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华 《中国地名》2011,(8):22-25
城市地名具有指代作用,每个地名都代表着城市的具体地理实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名又是一座城市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个地名都象征着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地域特色,是城市对外开放的“名片”。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地名作为特殊的词汇,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予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等特有的名称,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内涵,显示出独特的地域特征,与当地的人类活动、历史演变、人口迁徙等密切相关。更具稳定性,它往往记录着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和风土人情。通过研究黑龙江省地名的地域特征,揭示移民开发黑龙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婚嫁习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壮族婚嫁习俗文化景观的历史与现在对比发现,壮族婚嫁习俗已在通婚形式、通婚区域以及婚俗景观等方面发生变迁,而致使其发生变迁的原因主要与壮族生活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壮族婚嫁习俗在变迁中并没有完全摒弃自身的特色文化,相反却形成了融传统壮族文化特色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新的婚俗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基督教教案的时空演变 (1584~19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熙明  朱竑 《地理研究》2008,27(3):693-702
教案是外来宗教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冲突最为直接的反映。对广东基督教教案时空演变的研究,恰能直观地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在广东文化扩散和文化适应的历史地理过程。研究从相关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并运用GIS图形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发现1584~`1910年期间,广东基督教教案大致经历了初生、多发、高潮、衰退四个时期。其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性:珠三角自始至终是教案发生的中心,潮汕地区和粤东客家地区也先后成为教案的分布次中心地。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进一步印证了教案分布的这一结构特征。从文化传播的模式看,广东基督教教案的扩散属于墨渍式迁移扩散,但也明显带有以人口密度为主、行政区等级为次的等级扩散特征。形成这种分布与扩散的地域文化成因则在于广东对内封闭、对外开放的整体地理环境和各民系地域文化差异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真实记载各个历史时代人类从事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它记录了民族的变迁融合、疆域政区、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地名文化,它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包含知识性和趣味性。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地名"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语  相似文献   

16.
文化地理学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中地理教师在城乡景观、地域文化等文化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资源开发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解读高中文化地理核心概念“城乡景观”“地域文化”,基于地方文献梳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发展历史,利用切合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四层一体”方法分析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影响。以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展留村为开发案例,构建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的模式,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区域文化综合体形成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文化综合体作为文化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由文化景观结构、文化区域结构和文化中心等有机结合而成。本文根据文化梯度概念,运用文化空间演化的原理和方法,在分析粤港澳文化形成的地缘、史缘、族缘关系及其文化作用的基础上,阐述珠江三角洲广府文化核心区、香港区域文化、澳门区域文化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各自特质和风格,通过三地长期文化互动,包括城市建筑、风俗、语言、文学艺术、思想、宗教、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不断交流、碰撞和创新,形成以中西文化交融和三地空间有机结合,穗港澳三个文化中心并立为特征的区域文化综合体。  相似文献   

18.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发现4000 cal. a 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 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 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 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 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断向沿海扩展。4000 cal. a BP后, 以马桥文化为代表的各史前文化地域明显收缩, 东向沿海扩散的趋势终止, 同时伴随有南北两种不同模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转变。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分布与全新世海面波动有显著的关系, 尤其是杭州湾两岸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与海面变化的关系最密切, 7000 cal. a BP 以来的低海面-海退成陆过程为史前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陆地生存空间。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 对比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环境演变记录表明, 4000 cal. a BP前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东向地域扩展是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背景下进行的, 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作用下的扩展和延伸;而4000cal. a BP后史前文化的地域收缩是在气候干冷和沿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以上初步证明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收缩与环境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气候环境变化正是引起上述这种变化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 气候环境成为浙江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 其对文化的分布、传播、扩展和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区域军事文化及其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区域文化地理的相关研究,对区域军事文化概念进行界定,提出区域空间军事文化景观包括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基本原则、框架和方法,试图建立相对完整的区域军事文化景观研究模式.通过对地域遗留的与军事相关的地理景观和空间分布的研究,探讨军事文化的地域起源、发展、演变规律及其与现代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赵一贫 《中国地名》2012,(10):70-71
锦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远古以来,锦州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历代相传,人烟不绝,并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自春秋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西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名文化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并日益成为锦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