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搞清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Philocheras)的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作者通过形态学特征系统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的南褐虾标本,此标本主要采自中国海域,也检查了部分采自菲律宾海域的标本。本研究和相关文献的结果表明:中国海域存在的南褐虾共计7种,包括作者描绘的4种以及在其他文献中提到的3种。作者对本次研究的4种南褐虾提供了详细的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外部整体图和附肢结构图,并对中国海域存在的7种南褐虾提供了检索表。  相似文献   

2.
刘升发 《台湾海峡》2001,20(3):381-385
厦门颈褶吸虫,新种Tergestia xiamenensissp.nov.发现于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靠近肛门处的肠道.它与本属较相似的种有尖颈褶吸虫T.acuta  相似文献   

3.
鲷科Sparidae鱼类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为温带和热带近海的习见鱼类,通常栖息在海底多岩礁和底质粗杂的水域,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虽种类不多,但由于本科鱼类肉质鲜美,数量可观,因此,在经济上有着特殊意义,在海洋渔业中居重要地位。 本文是总结了近百余年来有关中国鲷科鱼类研究的文献资料,根据多年来在我国沿海各地采集的标本,对鲷科鱼类的头骨脑颅形态特征和牙齿等进行比较,并结合地理分布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共记述中国沿海所产鲷科鱼类8属10种。  相似文献   

4.
于1987年4-5月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采集环节动物多毛类样品,经鉴定表明,系多齿鳞虫科1新属,定为新多齿鳞虫属Neopolyodontes,模式种为秀丽新多齿鳞虫Neopolyodontes lepidus gen.sp.nov.,以及新斑鳞虫属Neopanthalis的1新种,命为刺须新斑鳞虫Neopanthalis muricatus sp.nov.。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记述了采集自海南陵水海域的梭螺科(Ovulidae)一新记录属:舟梭螺属(Naviculavolva)及一新记录种:折唇舟梭螺(N.deflexa),对标本进行了形态描述并附标本照,且通过比对样品的COⅠ基因序列证实了形态鉴定的准确性。本研究为梭螺科分类与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丰富了我国海域梭螺科物种的多样性,并使得折唇舟梭螺的分布范围延伸至海南省海域。  相似文献   

6.
蛾螺科(Buccinidae)是腹足类软体动物中经济价值较大、种类较多的一个科,许多种类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被视为美味上品,它们不仅个体大,而且产量多,营养价值高,如香螺、东风螺等为我国主要经济贝类。该科种类遍布世界各海区,既有分布于高纬度区域的冷水种,也有局限于低纬度区域的暖水种。种类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同,有岩石、珊瑚礁、沙、泥沙及软泥等底质;从潮间带至水深数千米的深海都有分布。 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年来搜集的标本,记述了我国海域唇齿螺属(Engina)和甲虫螺属(Cantharus)种类共14种,其中5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7.
本属包括的种类不多,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非边缘浅海。个体较大,均为食用经济种类,有的种类为渔业捕捞对象。模式种为Rapana bezoar (Linnaeus)。 我国近海红螺属的种类,已往国内外都有不少报告,但迄今在种类鉴定上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地理分布的记录也还有些混淆之处尚待澄清。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标本,共鉴定3种。其中红螺Rapana bezoar (Lirinaeus)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根据其形态的地理变异,我们认为东海的红螺,与南海产者比较,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性种群。梨红螺Rapana rapiformis (Born)仅见于南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向南可见于厦门。以往定名的"强棘红螺" (Rapana peichiliensis Grabau et King, 1928)我们认为仅是脉红螺的一个生态型。红螺及梨红螺为我国与日本、菲律宾及印度洋的共有种;脉红螺为我国与日本及苏联远东海的共有种,近几十年来已进入黑海,为黑海的外来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于1959年采自中国黄海和东海锥头虫科刺尖锥虫属一新种——中国刺尖锥虫Leodamas sinensis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物种的形态特征及与近似种的区别,并编制了刺尖锥虫属Leodamas Kinberg,1866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
东海蛾螺属二新记录种(腹足纲,蛾螺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近年来东海采集的蛾螺科Buccinidae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蛾螺属Buccinum Linnaeus,1758的两个中国新记录种:(1)白肋蛾螺Buccinum leucostoma Lischke,1872,采自于东海300—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2)古式蛾螺Buccinum koshikinum Okutani,1988采自于东海400m深的泥沙质海底。文中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此外,文中还列出了中国海已报道的其他蛾螺属种类。  相似文献   

10.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木叶鲽属鱼类一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颢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08年8月,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海)采集到4尾木叶鲽属鱼类,经鉴定为中国鱼类新纪录种——长木叶鲽,其主要特征为:体棕褐色,有眼侧和无眼侧颞上枝前端有小分枝,鳞片小但不狭长,背鳍鳍条数72~74(73.3);臀鳍鳍条数56~59(57.5);有眼侧胸鳍鳍条数8~10(8.8),无眼侧胸鳍鳍条数为8;有眼侧与无眼侧腹鳍鳍条数均为6;尾鳍鳍条数19~20(19.5),脊椎骨数为36;鳃耙数为3+7。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得到的长木叶鲽与角木叶鲽的K2P遗传距离为9.4%,2种间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了采自中国南沙及北部湾的活额寄居蟹科Diogenidae真寄居蟹属Dardanus Paul’son 1新纪录种:丽螯真寄居蟹D.callichela Cook,1989。提供了形态描述、形态特征图及分种检索表,并讨论了其与近似种的区别。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MBMCAS)。  相似文献   

14.
15.
于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南,黄河堤坝北岸盐碱地积水洼中采得两号标本,经光镜观察表明,该新植物为鞘毛藻科一新属——辐枝藻属。辐枝藻为分枝丝状体,由匍匐部分和直立部分组成;匍匐枝彼此贴靠形成单层细胞厚的假薄壁组织;直立枝具粗壮的主轴和细的小枝;部分小枝末端细胞具一条长的鞘毛;每个细胞具一个周生、片状的色素体,蛋白核一至多个,具一个细胞核。该藻以动孢子营无性生殖,动孢子囊位于枝或小枝顶端。此新属仅一新种,为嗜盐辐枝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17.
对分布于中国近海的蛾螺科Buccinidae、鱼篮螺属Nassaria种类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确定了其分类地位,共鉴定出该属12种,分别为:尖鱼篮螺Nassaria acuminata(Reeve,1844),尖旋鱼篮螺N.acutispirata(Sowerby,1913),多刺鱼篮螺N.cirsiumoides Fraussen,2004,带扣鱼篮螺N.fibulaFraussenStahlschmidt,2008,光滑鱼篮螺N.laevior Smith,1899,美好鱼篮螺N.magnifica(Lischke,1871),坚硬鱼篮螺N.solida(KurodaHabe in Habe,1961),棘刺鱼篮螺N.spinigera(HayashiHabe,1965),缝合鱼篮螺N.suturalis(Adams,1855),脉管鱼篮螺Nassaria varicosa ZhangZhang,2014以及两个鱼篮螺未定种Nassaria sp.。文中对物种的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根据最新分类系统对相关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18.
孙悦  李新正 《海洋与湖沼》2018,49(2):452-456
依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仙虫科标本,对中国海域仙虫属(Amphinome)物种进行了综述,共发现两个仙虫属物种,即仙虫Amphinome rostrata(Pallas,1766)和黑鳃仙虫Amphinome nigrobranchiata Horst,1912,其中,黑鳃仙虫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经过研究,《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华美仙虫Amphinome pulchra Horst,1912应是仙虫的幼年个体。本文对以上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栖息在安徽省合肥市四里河附近淡水鱼苗培育池中的介甲目蚌壳虫科蚌壳虫属的一个新种—中华蚌壳虫Cyzicus sinensis Hu,1987 sp.nov.该新种是蚌壳虫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列表比较了本新种与近似种尼泊尔蚌壳虫Cyzicus nepalensis Ueno,1967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新种壳周缘具短毛;第1触角有感觉乳突15个(雄)及19个(雌);第2触角内、外胶有15—16节;雄性有19个体节具背棘刺,雌性则有17个体节;雄虫执握肢第4内叶内缘中部凹陷较浅,无突起;雌虫携卵肢鳃叶呈小椭圆形;雄虫尾节背缘生小齿29个,雌虫则有32个;雄虫尾爪具羽状刚毛17条,小齿38个,而雌虫则分别有9条及94个,尾爪背面中部有1个长棘。附新种与近似种的形态图20幅。模式标本保存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产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蛸类俗称八蛸、章鱼、八带鱼或八爪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为近岸渔业的一种捕捞对象。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诱蛸和钓蛸经验,为调查了解蛸类的生活习性和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研资料。 蛸类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软体动物,其肉质的脂肪含量高,维生素甲丰富,是良好的副食。 我国近海蛸属(Octopus)种类丰富,目前已知16种(包括本文中描述的三新种),约占全世界蛸属总数(约90种)的六分之一。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在我国海域采到的蛸属标本,通过内外形态的综合鉴別,以及和本属中一些近似种的比较,描述了三个新种,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