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特固  杨清书 《热带海洋》1997,16(1):95-100
根据广东省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口门区17个验潮站资料,分析近40a(1955-1994)平均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表明RSL存在振幅20-40cm的准同步变化和1.5-2.0mm.a^-1上升率。广东沿海的RSL长期变化存在30-40a,振幅2-3cm的气候周期,珠江三角洲口门区的RSL变化深受珠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径流量变化1000亿m^3,各分流口门的年平均水位相应变化4-6cm。  相似文献   

2.
上海海平而变化规律及其长期预测方法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912 ̄1993年吴淞验潮站年平均潮位资料,采用多变量逐步回归和最大熵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以吴淞为代表的上海绝对海平面长期趋势的周期变化规律,并依此规律建立用作绝对海平面长期预报的叠加模型,由此预测2010年和2030的上海色对海平面相对于1990年的上升值为5cm,11cm,结合已分布的未来上海地区地面和速率预测值,给出上述时段上海相对平面上升预测值分别为17cm,30cm。  相似文献   

3.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是沿海城市发展的共同环境背影,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新近对海平面上升的最佳估计是,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cm,而大河三角洲区和沿海低平原区,由于沉积物压实,构造沉降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相对海平上升远远高于比值。  相似文献   

4.
全球海平面的年变率与21世纪预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全球的验潮站海平面资料,求出全球海平面上升年变率为0.15-0.16cm/a,且提出采用全球海平面年变率的全球海平面的预测法与21世纪的预测值,并把成果和结论与国际上的比较;同时指出和纠正了以前一些学者的部分错误成果和预测结论。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应用验潮站的海平面资料求年变率的方法,该法得出我国海平面的年变率为0.14-0.20cm/a,同时对海平面的外推预测法进行介绍和比较验证;提出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值加当地地面升降 地点和地区预测法,结合年变度和气温升温计算出全球和我国珠江,长江及可三角洲等地区以及一些地点的21世纪海平面预测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沿岸现代海平面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1985年以前和1992年以前两个时段,对我国沿岸25个验潮站近百年来的海平面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两个时段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年速率和平均海面高度,论述了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对未来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我国沿岸相对海平面在总体上不但持续上升,而且近年来上升速率普遍加快;根据海平面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变化趋向,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前后,全球性海平面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不大,我国沿岸区域性海乎面平均上升幅度不超过15cm,不同岸段因地壳升降差异性大而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李建生 《海洋科学》1994,18(3):68-71
1海平面变化特征1.1全新世中期海侵根据地层中所含硅藻属种雷州半岛海康南田乡一15m钻孔岩芯,含有丰富的硅藻,主要属种是①: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Ehr)Kutz)、范氏回箱藻(Pyxiclicula weyprechtiiGrun)、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striata(Kutz)Grun)、流水双菱藻(SurirellafluminensisGrun)。上述硅藻主要是海相生活属种,今日南田乡已距离海岸线5km。徐闻海安西侧一18.5m钻孔岩芯中的硅藻除上述属…  相似文献   

8.
王龙  王张华  李翠玉 《海洋学报》2022,44(9):109-123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9±1.38)m;距今3.48 cal ka前后,相对海平面高于现代海平面约(1.35±1.23)m;此后,波动下降并逐渐接近现代位置;(2)“冰川–水均衡调整”作用是福建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长期作用机制;距今11.28~7.00 cal ka,相对海平面变化主要受冰盖融水控制;距今7.00 cal ka以来,“水均衡调整”作用逐渐占据主导;(3)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距今6.75~0.16 cal ka)期间,存在高于现今海面位置的“高海平面”现象;不同于传统构造运动主导观点,研究认为GIA引起的“陆地掀斜”和“海洋虹吸”作用,可能是该区域“高海平面”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4)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差异。不同岸段之间的沉积物压实、差异性构造运动和潮差变化等非GIA因素,可能是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广东省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口门区17个验潮站资料,分析近40a(1955—1994年)平均相对海平面(RSL)变化特点,表明RSL存在振幅20—40cm的准同步变化和1.5—2.0mm·a-1上升率。广东沿海的RSL长期变化存在30—40a、振幅2—3cm的气候周期。珠江三角洲口门区的RSL变化深受珠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径流量变化1000亿m3,各分流口门的年平均水位相应变化4—6cm。  相似文献   

10.
吕春花  孙清 《热带海洋》1996,15(3):14-20
主要要IPCC提出的假定未来海平面上升30,65,100cm,对在现有防潮设施下给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及经济建设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名包括淹没低地,风暴潮及洪涝灾害加剧,海岸侵蚀,咸水入侵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损失等,并以1990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基数,用数学模型对2000年2030年的经济进行了初步预测,并据此估算出2000年,2030年出现历史最高潮位,百年一遇高潮位时可能造成  相似文献   

11.
对COADS资料中1950-1992年太平洋4°×8°方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及海面气温、气压、风速序列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海表气温和水温年上升率分别为0.0063℃·a(-1)和0.0026℃·a(-1)。两者的变化趋势在赤道太平洋都有一个年上升率高值区;而在东海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广大海区,都有一个年下降率的低值区。西太平洋海面气压呈上升趋势,东太平洋则相反。气温和水温的升降区域分布特征与风速分量增强和减弱的变化趋势有关。文章还指出,中国和日本沿岸今后几十年海平面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式,应以太平洋或全球海平面上升趋势的预测为基础,加上本海区海平面的局地变化订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验潮站观测和卫星高度计数据,以及基于筛选的CMIP6的10个模拟性能较好的地球系统模式结果,对中国海平面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未来上升幅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1)196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2.5 mm/a,加速度为0.06 mm/a2;1993-2021年上升速率为4.0 mm/a,高于全球同期3.3 mm/a的上升值。(2)1980-2021年,渤、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分别为3.5 mm/a、3.3 mm/a和3.6 mm/a,渤、黄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较快,东海偏慢;渤、黄海沿海海平面在20世纪60-70年代上升较慢,80年代之后上升加快。(3)在中等情景(SSP2-4.5)和高情景(SSP5-8.5)下,2050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将上升0.22 m(0.19~0.28 m)和0.24 m(0.21~0.33 m);到2100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将上升0.59 m(0.47~0.80 m)和0.83 m(0.64~1.09 m)。(4)2021-2040年,统计预测的海平面上升中值略接近数值模式低、中和高情景预测值...  相似文献   

13.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于1988-1991年,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利用高程-面积法、沉积速率法,并引进未来冲淤趋势参数,对全区14个典型潮滩断面进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估算。结果表明,当海平面上升0.5m和1.0m时,全区潮滩面积分别比1990年的减少9.2%和16.7%;湿地面积减少20%和28%,并发生高级类型向低级类型的逆向演替。各岸段损失率相差悬殊,以侵岸段较大,淤涨岸段将减缓淤涨,甚至  相似文献   

14.
主要根据IPCC[1]提出的假定未来海平面上升30,65,100cm,对在现有防潮设施下给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及经济建设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中包括淹没低地,风暴潮及洪涝灾害加剧,海岸侵蚀,咸水入侵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损失等。并以1990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基数,用数学模型对2000年和2030年的经济进行了初步预测,并据此估算出2000年、2030年出现历史最高潮位、百年一遇高潮位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为了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降到最低,文中还提出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治河流以增加泄洪能力,加强城市规划以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海平面的上升预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已为世界各海洋国家所关注,研究表明,近20年多年以来,我国沿海的海平面以1.5mm/a的速率上升,这与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是一致的,为了预测海平面的这种上升趋势,本文试图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和结合我国海海平面变化特点提出了我国的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即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趋势既取决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又受到沿海地壳升降和地面下沉的影响,文中给出了我国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海域海平面变化的灰色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太平洋海域48个长期验潮站的月均海平面分别建立了GM(1,1)模型。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变化的趋势,它除了能给出连续的海平面变化速率外,同时能方便地给出海平面变化的加速率。模拟结果表明,在太平洋地壳均衡假设下,太平洋海域的月均海平面以平均速率0.17cm/a上升。在太平洋海域所取的48个长期验潮站中,有40个站在加速上升,全部站的平均加速度为0.00029cm/a2。且加速率逐渐增大。当然这些加速率都很小,但作为一种普遍性的趋势,这已足以说明: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在加速上升  相似文献   

17.
海平面上升对渤莱湾沿岸地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假定海平面分别上升30cm、65cm和100cm的前景下,对应于百年一遇高水位和历史最高水位,计算了整个渤莱湾沿岸各主要市县的淹没面积、计算时考虑了有防潮堤和无防潮堤两种情况,另外,对于海平面上升对渤莱湾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毕立海 《海洋通报》1997,16(3):35-40
本文利用海洋台站的实测潮位资料,给出烟台平均海平面1981-1995年近15年的变化趋势,并对近15年平均少平面与多年平均海平进行了比较。通过将烟台与周转台站的同步潮位资料的分析,提出烟台平均海平面近15年呈上升趋势。并分析了影响年平均海平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南海周边1989-2014年的潮汐资料和GPS长期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以及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该区域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周边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以上升为主,平均上升速率(4.53±0.20) mm/a,高于全球平均速率,且2004年后上升趋势加剧;南海周边相对海平面呈现6类较典型的变化特征,并存在与板块构造相对应的分区聚集现象,形成了中国东南和越南沿海、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北部、菲律宾群岛等4个变化特征区。受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的影响,马来半岛、南沙和西沙海域的地壳形变由上升趋势转为下沉,加剧了相对海平面的上升;中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群岛受地震影响较小;越南沿海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区域的地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福寿 《海洋科学》1994,18(1):71-72
5a前,在青岛京山(又名青岛山)东南麓发现一古木,保留完整,垂直剖面埋藏于堆积层底部。古木呈灰黑色,横截面直径18cm,经14C年代测定①,距今2850a左右。该古木的发现,为青岛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依据。1、古木堆积层特征埋藏古木的堆积体位于京山东南坡,地层厚达4m,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上下层厚度几乎相等。堆积层主要是黄土状亚砂土及少量棱角状岩石碎块,堆积体面积约300m’,可称洪积锥。洪积锥土层厚,是德国人的墓葬地,俗称万国公墓,剖面顶部见墓穴。古木埋藏于堆积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