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人工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型的白斑症病虾中,分离出一种杆状病毒,属对虾白斑病杆状病毒[3]。为了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发病机理及传播机制,作者于1996~1997年冬季,采用青岛地区当年夏季暴发典型白斑症的病虾,对中国对虾健康的越冬亲虾进行了白斑病杆状病毒的感染试验。1 材料和方法1.1 病虾标本与病原分离具典型白斑症状的病虾,于1996年8月取自青岛城阳区红岛邵格庄发病的虾场,保存于-70℃。剥离病虾的胃、肠及鳃组织约10g,加液氮充分研磨,加90ml0.01mol/LPBS(0.2mol/LNa_2HPO_4-Na…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93年天津地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因、病理及传播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1材料和方法试验材料取自塘沽区、汉沽区、宁河县和大港区发病和未发病虾池的可疑濒死活虾(体长4~7cm),固定前快速将肝胰腺连同中肠取出,或将头胸甲剪开,将虾体切成背部相连的数段,浸入Davidson固定液中固定[2],组织病理观察用石蜡切片,厚8μm,H-E染色。电镜材料是将肝胰腺切成小块浸入2.5%戊二醛液固定,放入冰桶中带回试验室,常规超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调查用无菌瓶采水,用异养菌培养基(PGY)和TCBS选择…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及防疫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东海地区的养殖对虾发生严重的暴发性流行病,病情发展迅猛,死亡率高。在一个养虾塘中,从发现摄食量减少到大批死亡仅2~3d;少数虾塘,疾病表现为亚急性的,每天死亡一些,可延续半个月以上,最终大部分死亡。采用各种药物均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疾病流行面很广,波及苏、沪、浙、闽三省一市,使整个东海地区的对虾养殖业遭受惨重损失。现将调查结果作简要报道。1对虾暴发性流行病概况东海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从时间和地域上分析,可以长江口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疫区。长江以南疫区福建省继1992年全面暴发虾病后,199…  相似文献   

4.
湛江茂名海区饲养石斑鱼的鱼病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永嘉 《海洋科学》1990,14(4):53-57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研究Ⅱ. 病原体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不同地区典型病虾的头胸部和肝胰腺,通过差速和超速离心,进行了病原体的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各地样品提纯后,均可见大量杆状病毒,其长度为380-410nm,直径为90-100nm,与组织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颗粒相比,其长度较大,而直径较小.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该种病毒是造成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水霉病(白斑病)的病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4-11月,对人工养殖的中华鳖稚鳖和幼鳖发生的水霉病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真菌性疾病以中华鳖的背甲、腹甲、四肢、头颈部和裙边等体表部位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块为主要特征,其病原菌是一种水雾Saprolegnia sp。,受到人工外伤和未受损伤的中华鳖均可被人工培养的病原菌感染,表明该水霉菌可能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报道了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种群(SPF)选育的结果,主要介绍1999-2000年选育子3代和子4代的养殖结果。1999年选育对虾子3代养殖平均1788kg/ha,对虾平均体长13.69cm。而对照池中暂养池对虾体长3-4cm发病死亡,养殖池对虾体长6cm发病死亡;2000年选育对虾子4代养殖平均3168kg/ha,对虾平均体长15.00cm;对照池产量为3450kg/ha,对虾平均体长13.30cm。说明经过连续几代的人工选育,对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弧菌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患弧茵病的养殖斑节对虾作作了细菌学分析,取典型症状的淑死对虾的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保种,并将分离菌进行回接感染,发现有很强的致病作用,且产生与自然发病相拟的症状,从感染弧菌病的病虾体内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和保种,经栓验发现,分离菌和回接感染后的再分离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有动力,对O/129弧菌抑制剂敏感,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反应呈阳性,不利用乳糖,蔗糖,蜜二糖,能利用柠檬酸盐,甘露醇,果糖和半乳糖,在无盐的蛋白胨水和10%NaCl的蛋白砾水中不生长,在3%,6%,8%NaCl的蛋白砾水中生长良好,吲哚反应呈阳性,V-P反应呈阴性,赖氨酸脱酸酶,鸟氨酸脱羧酶,明胶酶和淀粉酶试验呈阳性,β-半乳糖苷酶,色氨酸脱氨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呈阴性,可还原硝酸盐,经鉴定,该病原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a parahaemolyticus.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导致我国北方海区栉孔扇贝在养成期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已成为国内养殖界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对致病原因的探查工作至今至少涉及到原核类微生物 (如立克次体 ,衣原体等 )、病毒、寄生原生动物、环境因子 (如饵料、水温等 )以及微生物等几方面[1~4,6~9]。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973)的资助下 ,我们自2000年1月起对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各种可能诱因分别从流行病学、环境、组织病理学以及病原学角度开展了深入、全面的调查与检测 [2]。在此基础上 ,本课题组新近又开展和完成了对栉孔扇贝各类可疑病原的…  相似文献   

10.
闽粤地区鲍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因分析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月忠  黄万红  陈木 《海洋科学》2005,29(8):100-104
1999年以来,福建、广东两省养殖鲍已连续多年发生了暴发性流行病,死亡率可达100%。结合病理学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认为球状病毒和弧茵并发感染是该暴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电镜观察发现病鲍的肝细胞和肠上皮细胞内有大小约为130~150nm和50-70nm的2种球状病毒,前者数量较多,具外囊膜,后者的病毒颗粒裸露,未见外囊膜。感染造成了鲍的肝脏和肠等器官的细胞结构严重破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注射、混朱浸泡等方式均会昔擞感染。根据回归实验和流行特.最调查,结合胡疆巴湫果,该病多发生于23℃以下的水温期,主要是通过海水的流动和养殖水的交换和鲍的运销而传播,25℃以上水温未见该病暴发。  相似文献   

11.
从南极海泥中筛选获得对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107,以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主要指示菌,测定菌株发酵上清液的抑菌谱;研究温度、NaCl质量分数和初始pH值对其生长和抑菌活性的影响,并测定菌株发酵液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107发酵上清液对常见植物病...  相似文献   

12.
为证实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s)的非特异免疫增强作用,将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成ISCOMs(BSA-ISCOMs).将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BSA-ISCOMs、BSA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腹腔注射免疫.二次免疫完成后第30d采血,测血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剩余鳗鲡分别用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hydrophila)攻毒.结果显示,BSA-ISCOMs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BSA组和对照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补体C3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结果显示,BSA-ISCOMs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BSA组和对照组(p≤0.05),对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攻击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43.3%和51.7%.表明BSA-ISCOMs能有效增强欧洲鳗鲡对主要病原创伤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3.
爆发性流行病病原对中国对虾仔虾的人工感染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中国对虾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在仔虾阶段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同时为建立高健康无特异病原虾系统提供检测手段,探讨改善对虾苗种培育措施,为养成提供健康苗种,作者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了暴发性流行病原人工投喂感染试验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病虾的来源 发病对虾来源于1994年山东青岛郊区患爆发性流行病虾池的对虾,并经过电镜切片观察确认为感染HHNBV。1.1.2 毒种分离 取发病的对虾头胸甲部分约200g,去掉甲壳和肝胰腺,剩余部分加入1×10-9溶液(NaCl24g/…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湖南省乳腺癌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中医证治规律。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邵阳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将患者病案资料运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案分析平台”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进行频次统计与分析。结果:共有1977份病案纳入研究。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女性患者1976例,已婚患者1961例(99.19%);职业主要为务农[807例(40.82%)];发病节气以惊蛰后[117例(6.36%)]为多;采用放、化疗治疗者1880例(95.09%);主要症状为神疲乏力、疼痛、咳嗽;主要舌象为苔薄白、苔白、舌淡红;主要脉象为脉细、脉弦、脉弱;主要证型为气血亏虚证,毒瘀互结证,气血亏虚、毒瘀互结证;主要治法为益气健脾补血,益气养血、化瘀解毒,化瘀解毒;方剂中,八珍汤加减占23.08%,参苓白术散加减占11.02%,乳癌复方加减占9.13%;中药使用情况中,白术使用比为8.54%,白花蛇舌草为7.50%,人参为7.39%;药物类别分布中,补益类占49.99%,清热类占13.63%,利水渗湿类占9.08%。结论:1977 例湖南省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婚史、职业、发病节气等方面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其证治方药亦有一定规律可循,可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环境因子及药物对牙鲆盾纤类纤毛虫病病原纤毛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牙鲆寄生盾纤类纤毛虫病病原形态,温度,盐度、pH值对病原纤毛虫的影响,药物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纤毛虫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 ̄20℃、盐度30 ̄35‰,pH值4-6。外用药如: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卤素类消毒剂以及淡水支该纤毛虫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国红鱼“腐皮病”病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人工感染菌液浓度为10^8CFU/mL时,可致健康美国红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且100%死亡,确认该分离菌为美国红鱼“腐皮病”的致病菌。该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0/129(150μg)敏感,TCBS上生长呈黄色,氧化酶阳性,伏-普二试验阴性,葡萄糖产酸不产气,蔗糖发酵阳性,甘露糖发酵阳性,阿拉伯糖发酵阳性,肌醇阴性,赖氨酸阴性,精氨酸阳性,鸟氨酸阴性,硝酸盐还原阳性,七叶灵水解阴性,ONPG阳性,有动力,在盐度0~60生长,80和100不生长,30~40℃生长,4℃、45℃不生长,鉴定该菌为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多粘菌素B、四环素、痢特灵敏感;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咽、庆大霉素、菌必治不敏感;对氟霉素、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利福平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金山区群众痔病的患病率、发病特点及规律。方法:选择1477名体检的群众进行体检及问卷调查。所有数据运用Excel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接受体检及调查问卷的1477名人群中,检出痔疮患者1080名,患病率73.12%,其中男性474例,占总患病率的43.89%,女性606例,占总患病率的56.1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06,P<0.05)。②痔疮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31~38岁及39~46岁,分别为71.47%和72.54%,不同年龄段之间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2.00,P<0.05)。③患痔病人群与未患痔病人群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9,P<0.01;t=3.843,P<0.01;t=1.982,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痔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便秘、腹泻、劳累、过食辛辣、过度饮酒。结论: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有助于降低痔病的发生,早期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及检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哈维氏弧菌是1种革兰氏阴性、发光的海洋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它是最近10多年才被认识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的重要致病菌。文中综述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密度感应系统、检测技术、疾病的防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9.
1997年4月在山东海阳市近海捕获10尾中国对虾,采用患暴发性流行病的虾池中的病虾为毒种,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采用两次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对感染亲虾的胃、腮、卵巢,以及卵和各期幼体进行跟踪检测,对经人工感染的10尾亲虾组织的PCR检测结果表明,6尾虾的胃样呈阳性,其中4尾为第1次检测出阳性;1尾虾的产呈阳性;2尾虾的卵巢样呈阳性,且其所产的孵子也呈阳性;每尾亲虾产卵所孵化出来的各期纪体,  相似文献   

20.
栉孔扇贝大量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3年,对养殖的栉孔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栉孔扇贝养殖集中海区长岛县亚美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栉孔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环境理化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栉孔扇贝在养殖初期幼贝阶段死亡率较低,随后死亡率逐渐升高,至8月24日月死亡率达最高点71%.9月份以后死亡率开始下降.至10月份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似有一定的相关性,即高温(月平均23℃以上)可能是养殖栉孔扇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栉孔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扇贝死亡率呈现一致的趋势.在病原病理检测中,发现RLO的大量感染与组织细胞严重病理损伤密切相关.在病原生物检测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枝原体原核生物(MLO)和类病毒(VLP)寄生.RLO的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说明RLO是栉孔扇贝重要的病原菌.结合感染率和死亡率、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以及感染实验的结果分析,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栉孔扇贝养殖过程中大量死亡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