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我国的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与地区之一,荒漠化是危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我国荒漠化的基本状况与特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危害;荒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提出了近期我国开展荒漠化防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荒漠化防治指导思想;尽快开展全国性大规模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制定和实行优惠政策,推动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建设,提高防治荒漠化的速度与成效。  相似文献   

2.
土地荒漠化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科学评价荒漠化治理和零增长目标是否实现的必要前提是具有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为此,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提出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的概念和监测指标。防治土地退化是中国的重要生态目标,中国已开展了多次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但是,如何将这些监测结果用于土地退化的评估实践,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国四大沙地,利用3期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与基于UNCCD框架体系下的土地退化零增长(LDN)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土地沙化程度变化趋势提出了中国沙化土地退化指标体系(CSLDN)。结果表明:UNCCD所提出的LDN监测指标与中国的荒漠化监测数据总体精度为0.51,中国沙化土地监测指标与LDN指标具有宏观一致性。此外,经本地优化后的CSLDN指标克服了低植被盖度区域LDN对土地退化和恢复的评价不准确的问题,更准确刻画了精细尺度空间内的土地动态变化状况,对土地退化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正> 荒漠化防治以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有的贡献,愈来愈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一。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标志着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在实方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4.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晋西北河曲县,建立了荒漠化防治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维灰色评估模型,预测了不同乡镇2010年荒漠化防治综合效益和空间分布特征,将其划分为高中低3种类型。结果表明,2010年,各乡镇的荒漠化防治综合效益总体上有较高的水平,但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各类型与生态经济区相关性较小,特别是在中部丘陵区和东南部高山区。两个区各有优劣势,若能采取合理措施,均可取得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5.
刘文兆 《地理学报》2014,69(7):1040-1040
正我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严重制约着我国相关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十分重要。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荒漠化与防治开展了很多研究,出版了许多荒漠化及荒漠化防治的专著,但关于荒漠化与防治方面的教材尚少。到目前为止,出版的少数相关教材一般是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和水土保持工程学方面的,缺少关于全面、系统的荒漠化发生理论与治理技术相结合的教材。由陕西师范大学赵景波、罗小庆和邵天杰主编的、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荒漠化与防治教程》弥补了我国荒漠化与防治教材的空缺。  相似文献   

6.
对荒漠化几个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张宏  慈龙骏  孙保平 《地理科学》1999,19(5):446-450
讨论了荒漠化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发生机制等问题,认为联合图《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荒漠化定义揭示了各类型荒漠化的共同本质,是较为科学和适用的定义,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准”荒漠化气候类型及评价的空间尺度是建立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荒漠化的发生机制是荒漠化理论的核心,它涉及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荒漠化的非平衡过程及荒漠化与土地系统复杂性的关系,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荒漠化的驱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京北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位于首都圈北部内蒙古高原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威胁京津地区的一个主要风沙源区,近几十年来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但相应的荒漠化研究却很薄弱。目前对该区一些局部地区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荒漠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仍缺乏整个沙地荒漠化状况全面和细致的了解。虽然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被看作是该区荒漠化的主要驱动力,但只有揭示人类生产系统与土地系统之间的反馈作用机制,才能深刻认识荒漠化的成因,才有望对防治荒漠化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最后,提出了围绕浑善达克沙地荒漠化问题需要开展的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即潜在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荒漠化动态与监测、荒漠化机理、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承载力确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区划(纲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3,33(4):959-966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荒漠化的威胁。为了维持绿洲化的稳定,控制荒漠化的蔓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观测和调研,基于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分析、成因与过程研究、绿洲与荒漠化土地时空演变的动态评估等,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主导思想。综合整个干旱区主要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基于大地理单元功能主导性原则、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性与地域特征差异性原则、区域开发保护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图层叠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GIS软件分析平台上,将中国干旱区分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类型区、18个区、60个亚区,有望为中国干旱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什么样的退化土地才是荒漠化土地,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以及程度和区别等问题的定量确定,至今有关报道甚少。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自然资源丰富,但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这一现象的定量认识尤为重要。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为荒漠化土地的预防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贾一凡 《西部资源》2014,(2):151-153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力度虽然不同,但是与荒漠化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与荒漠化斗争的历史,既可以总结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党和政府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还能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与荒漠化斗争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是当今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开展荒漠化风险量化评估,有助于荒漠化风险调控,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从气候、下垫面和社会经济等因素选取指标,构建吐鲁番市荒漠化风险评价体系,基于3S技术分析评估其2000—2018年的荒漠化风险程度,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吐鲁番...  相似文献   

12.
由于荒漠化造成了许多无法估量的损失,尤其象异地损失和社会损失,以致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准确评估荒漠化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好在还可利用当地的土地退化造成生产力的直接经济损失予以评价。据对若干不同经济状况国家的调查表明,利用这种方法粗略的计算和评估荒漠化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还是可行的。1977年联合国沙漠大会首次计算了世界干旱区荒漠化引起的土地退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生产能力下降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仅直接损失每年就达2.6×10~(10)美元。1980年的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荒漠化宏观监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马立鹏  李晓兵 《中国沙漠》2002,22(2):122-128
"甘肃省荒漠化宏观监测研究"是全国荒漠化监测的组成部分。文章依据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中有关规定,结合《全国荒漠化监测技术方案》,首次划定了荒漠化气候类型区,确定了甘肃省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应用先进的"3S"技术与抽样理论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荒漠化本底现状与演变动态进行了全面评价;首次查清了全省荒漠化(风蚀、水蚀、盐渍化)的有关翔实数据并进行了程度分级。结果表明:①甘肃省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为2300万hm2,占省实际管辖面积的50.57%,荒漠化土地面积17784918.25 hm2,占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77.33%,占甘肃省实际管辖面积的43.73%。@荒漠化土地按程度划分:轻度荒漠化面积1777482.86 hm2;中度荒漠化面积5464505.98 hm2;重度荒漠化面积5862203.28 hm2;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4680726.13 hm2。③荒漠化土地面积按气候区分:干旱区9919533.90 hm2;半干旱区6320399.25 hm2;亚湿润干旱区1544985. 10hm2。④荒漠化土地按类型划分:风蚀荒漠化14290986.25 hm2;水蚀荒漠化2806446.45 hm2;盐渍荒漠化687485.15 hm2。⑤甘肃省沙化土地总体呈蔓延趋势。本监测期沙化上地总面积为1113.4万hm2,占监测总面积200554.0 km2的 55.52%,较1994年增加了18491.32hm2,每年增加37898.26hm2,年递增率为0.34%。  相似文献   

14.
沙漠研究     
沙漠化及其防治S15 8.12 0 0 5 0 10 173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述评 =Analysisondevelop mentofdesertificationassessmentindicatorsystem/丁国栋 ,赵廷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 0 0 4 ,2 6 (1) .— 92~ 96根据国内外有关荒漠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详细分析了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趋势 .以联合国荒漠化定义为背景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通过对荒漠化基本内涵的分析 ,系统地提出了构建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方法 ,并对荒漠化评价中关于植被的作用问题、“基准”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涛  刘树林 《中国沙漠》2013,(4):959-966
中国干旱区绿洲化的发展一直伴随着荒漠化的威胁。为了维持绿洲化的稳定,控制荒漠化的蔓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通过大量野外实地考察、观测和调研,基于干旱区绿洲化、荒漠化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基础分析、成因与过程研究、绿洲与荒漠化土地时空演变的动态评估等,确立了"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统筹协调发展"的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主导思想。综合整个干旱区主要自然要素、人文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基于大地理单元功能主导性原则、地理单元相对完整性与地域特征差异性原则、区域开发保护方向相对一致性原则等,采用定性分析与图层叠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GIS软件分析平台上,将中国干旱区分为绿洲化、荒漠化调控三大功能类型区、18个区、60个亚区,有望为中国干旱区有针对性地实施绿洲可持续发展战略、荒漠化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土地范畴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张煜星  孙司衡 《中国沙漠》1998,18(2):188-192
在论述了荒漠与荒漠化的内涵概念及演变后,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荒漠化定义,分析了荒漠与荒漠化土地的概念范畴,认为荒漠是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较稳定的景观,也是土地荒漠化正过程的可能最终结果,其植被构成较稳定的顶极或亚顶极群落,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并提出了荒漠化发展程度"先逆后正"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宁夏1999-2009年土地荒漠化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宁夏1999、2004年和2009年荒漠化土地监测数据,对宁夏土地荒漠化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9年间,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呈递减态势,由320.74万hm2减少至289.88万hm2,逆转趋势明显.其中水蚀荒漠化和风蚀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51.91万hm2减少至134.58万hm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65.72万hm2减少至148.97万hm2;盐渍化土地明显增加,由3.11万hm2增加至6.33万hm2.荒漠化程度明显减轻,重度、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轻度荒漠化土地明显增加.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00.98万hm2减少至27.57万hm2,中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42.70万hm2减少至138.38万hm2,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由71.0万hm2增加到117.08万hm2.荒漠化地区植被状况进一步改善,植被盖度逐渐增加.国家政策项目支持、荒漠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各类生态保护政策机制的制定完善和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等人为因素对荒漠化逆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被上述因素所产生的有利影响所抵消;人口压力、历史人为不合理活动和水资源低效利用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宁夏荒漠化的逆转趋势,将成为宁夏未来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需要重点克服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 土地生产力下降、自然条件恶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我国的粮食与环境问题面临着包括生物多样性锐减、巨大的人口压力、荒漠化等诸因素的严峻挑战。因此,国家将荒漠化防治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研究。 荒漠化防治与退化土地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新型生物技术、化学肥料与机  相似文献   

19.
对河西走廊荒漠化现状做了调查及分析,并对河西地区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河西走廊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现状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加剧了河西的土地荒漠化;探讨了河西地区环境协调发展及荒漠化防治;针对各类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 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防治荒漠化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它们是提供木材、粮食、油料、纤维和医药等生活生产资料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它们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地理景观美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生态环境维护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荒漠化地区优良植物选繁和定向培育技术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而国外在保护荒漠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