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把"以地生财"和建立"土地财政"作为获得地方发展资金的目标,不惜手段"经营土地",在"以地生财"、"第二财政"和"经营城市"的口号下过度介入房地产市场;有的甚至歪用"招拍挂"政策,让地价飞涨,天价土地频出.在不少地方,土地出让金加上相关税收,已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这些地方的财政事实上已成为"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2.
当前反对土地财政,有两个相当不同的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地方政府低价向农民征地,高价到市场卖地,赚取巨额土地差价,侵害了农民利益,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应该提高给失地农民的补偿,政府不应当赚取本该归农民的土地利益.第二个理由是,地方政府经营土地,既是执法者,又是商人,地方政府就容易短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推高房价.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多数建设项目需要通过政府征用土地的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行的征地制度与城镇建设的需求以及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一年来在这一系列政策"落地"过程中,土地供需的矛盾突显.国土资源部门由此开展的"双保行动",成为各级政府提升科学发展能力的重大机遇,成为促进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有力"推手".  相似文献   

5.
正"土地财政"是指政府通过经营城市、出让土地获取的收入。"土地财政"实质是地方政府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本化过程进行的大规模融资现象,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公共设施建设融资难,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地方发展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土地财政"的确功不可没;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财政也带来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土地矛盾逐渐超越人口矛盾成为社会重要矛盾之一,征地拆迁也取代计划生育成为"世上第一难事",在这一矛盾中,地方政府饱受各界诟病,为千夫所指.中央批评地方政府圈地敛财,被征地群众认为地方政府低买高卖,地方政府难脱与民争利之嫌,征地拆迁负面舆论频频.如何破解这一困局,从上而下进行过很多探索,但最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制度流于表面,效果可谓差强人意.任何问题的解决,唯有从深层次进行剖析思考,从根源上予以解决,方可一劳永逸.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土地改革将作为新一轮改革红利的重要一环能否在会上有所突破,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 地方试点已展开 但凡牵涉到改革,中国总脱不了"土地"二字.不论是3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到的"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都与土地改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正1979年开始的"财政包干"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为了扭转这一现象,1994年,"分税制改革"应运而生。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格局,使税收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下降,而地方政府的事权支出范围却越来越大,形成了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缺口。此时,土地作为地方政府手中最大的一块可用经济资源,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保障。土地财政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推进了  相似文献   

9.
李琪  李坚  李博  王闯 《国土资源》2016,(1):48-49
正当前,土地抵押融资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负债问题的一大焦点。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地土地抵押融资规模迅速扩张,地方政府对土地抵押融资日益重视甚至依赖;而《国家土地督察公告》数据,持续反映了土地违规抵押融资问题日益普遍,几成地方政府"通病",少数地方还"病"得不轻。通过对辽宁省土地抵押融资情况的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布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农地流转在我国已经存在多年,一些地方在此前已经因地制宜的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1.
彭建超 《国土资源》2005,(12):32-34
我国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农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农地整理项目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给农用地带来不少增值效益,农民在经整理后的土地上进行生产经营,或者将增值后的农地流转,都会获得比以往更多的收入,而这些增值收入的产生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农用地整理后产生的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理论界还鲜有探讨,本文就此问题发表一些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保发展,保红线"是当前土地管理的主线,中央政府统筹全局,注重保护耕地红线,地方政府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保障用地需求。在用地指标有限的约束条件下,地方政府顾着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进行违法违规用地。地方政府的土地违法违规破坏耕地,不仅削弱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同时也是群众上访的主要诱因之一,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杜绝或减少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违法用地行为屡见不鲜,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土地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后,虽然土地违法行为有所遏制,但大量遗留的或者现存的违法用地案件如何处理,成为摆在政府和公众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补办用地手续是土地管理的常规工作,但法律没有该项规定。在实践中,从国家到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不断作出了补办用地手续的规定,这是从实际出发所采取的措施,虽无法律依据,但法律也无明文禁止。而"补办"作为地方政府和部  相似文献   

14.
目前,被征地农民安置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种合理的安置方式既要考虑政府的征地成本,也要保证农民的利益.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由土地产权转移引起的农民安置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补偿安置办法.其根本解决方法应将被征地农民安置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实现共同繁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特征,辽宁省正在探索一条符合实际情况和需要的安置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大幅提高当地财政收入,加快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通常会运用自身优势去违背中央所制定的土地相关制度及政策的初衷。这就会使中央制定的土地制度与政策很难发挥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等作用,从而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制度与政策制定与实施上的博弈现象。基于决策与执行主体利益的视角对当前的土地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博弈论对其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得出结论:应严格落实和加大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地方政府行为,合理完善政策执行机制,提高公民对其相关政策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16.
正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即"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至此,以往少数地方政府以"土地换户籍"的做法被叫停。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并称为新型城镇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土地违法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土地资源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也关系到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土地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大量土地特别是耕地被占用.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解决好当前的农村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当前衡量在农村是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因此,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恰好今天在网上看到新闻有这样一段:"201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决算表显示,土地出让金收入决算数为39073亿元,是预算数的152.6%。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再创历史之最。"然后再看手上的这本书,也就是文贯中教授的《吾民无地》,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文教授现为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以及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他的这本书中,有很大篇幅反思的便是中国的土地问题。比照下来看,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20.
储备土地是指地方政府依法取得储备以备供应的土地。储备土地的方式一般为收回、收购、优先购买、征收、征用等。完成土地收储后,由政府的土地储备机构掌握,地方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土地市场需求状况,按照土地供应计划适时供应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