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学锋  王克 《极地研究》1995,7(4):20-25
1992/1993南极夏季期间,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捕获大磷虾临产雌体,于“极地”船上现场培养,观察其产卵次数、产卵量和产卵虾卵巢发育等生殖特点。对来自两个样本的53条虾的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虾仅产卵一次,产卵量为225~5919个,平均2132个,仅有两条虾于第一次产卵后的5和7天第二次产卵,第二次产卵量为516和492个。在产卵后的1~39天内,已产个体的卵巢未见重新发育,卵巢内仅存少量成熟的卵母细胞(平均32个),没有或极少有未成熟的卵母细胞。产卵量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大,但相关水平一般。  相似文献   

2.
仲学锋  王荣 《极地研究》1996,8(2):19-25
本文利用1989/1990至1992/1993年度南大洋考察于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大磷虾标本,分析了南极磷虾临产个体卵母细胞的数量及与体长、体重的关系,以及卵母细胞的组成和发育特点。结果表明:卵母细胞的数量(怀卵量)波动在2188-9263个之间,平均为5283个;连续4年的平均怀卵量没有显著差异;怀卵量与体重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眼径及尾肢长度的相关关系较差;卵母细胞的组成可分为4个不同的发育期,各发育期数量的比例不尽然相同,似与卵巢发育程度和产卵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
普里兹湾邻近海域大磷虾的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 1 989/ 1 990和 1 990 / 1 991南极夏季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所获取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Dana)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种群中主要包括4个年龄组 ,即 1 + 、2 + 、3 + 、和 4+ 龄。 5 + 和 5龄以上的高龄组所含比重很小 (<3 %)。雌性临产个体 (3 DF)的体长频数分布表明 ,大磷虾的初次性成熟年龄为 3龄。生殖群体也以 3 +龄为主 ,4+龄次之。种群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普里兹湾以北海域是典型的双态分布 ,1 + 龄占有相当大比重 ;测区东西两侧以成体虾为主 ,极少有 1 + 龄虾。种群组成的年际变化也是明显的 ,特别表现在补充群体 (1 + 龄 )的强度上  相似文献   

4.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6,8(1):4-11
本文对南极磷虾复眼的直径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直径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的直径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眼径(ED)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ED=0.5898e0.0282BL(r=0.9613,n=2419);雄虾的眼径与体长之间的关系为:ED=0.544e0.0309BL(r=0.9622,n=1920)。在相同体长的情况下,雄性磷虾的复眼直径比雌虾的大。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出现负生长时,复眼直径保持不变,即眼径不受负生长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负生长),雌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BL/ED)平均为21.32±0.04(n=1347),雄虾的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0.68±0.07(n=748),未成体虾的体长与复眼直径之间的比率平均为21.54±0.06(n=1072)。利用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可以准确地将在实验室内活体培养后已存在负生长的磷虾与其它处于正常状态的磷虾分开。体长与眼径之间的比率也可以作为磷虾种群是否存在负生长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 1 989/1 990和 1 990 /1 991夏季 ,“极地”号考察船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 (南大洋的印度洋区 )的拖网样品 ,对大磷虾的性腺发育和生殖群体的年龄结构等 ,进行了分析研究。大磷虾的生殖开始于 1月 ,一直持续到 3月。高峰期出现在 2月中旬 ,比大西洋区相比迟了一个月。生殖群体主要包括两个年龄组 ,即 3 + 龄和 4+ 龄。换句话说 ,绝大部分个体是三年性成熟 ,一生可生殖两次 ,不排除少数个体两年性成熟 ,或第三次性成熟的可能 ,但比例非常小。在 5 91 6尾能区分性别的个体中 ,雄性个体只占 3 4 .1 %。雄性比随体长的增加而降低。体长大于 5 0 mm的个体中雄性仅占 2 2 .9%。  相似文献   

6.
南极磷虾的生长与复眼晶椎数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松  王荣 《南极研究》1995,7(4):1-6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南极磷虾硒及矿质营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AFS和ICP-AES测定分析了南极磷虾和中国海虾样品中的硒和其他12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并做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南极磷虾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元素,特别是Se、P、Mg、Zn,其中,Se含量范围为:2.48-4.15 mg/kg[均值:(3.32±0.73) mg/kg],所采集样品硒含量为中国海虾硒含量的2-5倍。普通干燥的南极磷虾中其他矿质元素,如P的平均含量为 (14.31±0.45) mg/g,Mg为 (6.18±0.16) mg/g,Zn为(153.9±5.7) mg/kg,约为中国海虾中含量的1.5倍。此外,样品中砷含量为0.68-1.22 mg/kg,低于国标GB4810-94对海产品中砷的限量要求≤2.0 mg/kg(以无机砷计)。这些结果表明南极磷虾不仅可以作为提供硒及矿质元素的一个良好的食物来源,还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加工原材料。  相似文献   

8.
乔治王岛东北海域大磷虾虾群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荣  陈时华 《极地研究》1988,1(2):15-21
1985年1月在乔治王岛东北约25海里(水深460米)海域,曾观测到范围较大的大磷虾群.在约4海里范围内用垂直探鱼仪记录了虾群的映象,进行了水平拖网.对6网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虾群组成相当均一.体长频数分布样品间的百分比相似性指数平均为84.3%,性成熟度组成频数分布的相似性指数平均为75.6%,说明这些样品属同一虾群.磷虾平均体长为46.8毫米,成体虾占群体的96.5%,表明它们为一生殖群体.群体分布水层在20—50米深,厚度一般为20米,平均密度为1400尾/千立方米.  相似文献   

9.
仲学锋  王荣 《极地研究》1993,5(4):40-49
198 9/1 990和 1 990 /1 991南极夏季期间 ,在南印度洋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进行了调查 ,对这一海域长臂樱磷虾 (Thysanoessa macrura G.O.Sars)成体和幼体的数量分布和生殖、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长臂樱磷虾出现在整个测区。成体主要密集在南极辐散带 ,幼体几乎出现在每个测站。1月份 ,长臂樱磷虾幼体在磷虾幼体中数量最多 ,1 990年 1月平均为 744个 /1 0 0 0 m3 ,1 991年 1月平均为 1 1 5 5个 /1 0 0 0 m3 。幼体数量外海多 ,陆架、陆坡区少。成体与幼体数量的东西向分布与饵料深度呈正相关 ,测区中部的密度要高于测区东西两端。幼体发育有自北向南 ,随纬度升高 ,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1 990年幼体发育期组成 ,1月上旬为 C1 - F2 ,幼体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2 .78;2月下旬为 C2 - F5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4.89;3月上旬为 C3 - F6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5 .0 0。1 991年幼体发育组成 ,1月上旬为 C1 - F3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3 .75 ;3月上旬为 F1 - F6 ,平均发育期指数为 8.70。原蚤状幼体和蚤状幼体的平均发育速度 ,1 989/1 990年为 1 3 - 1 9天 /期 ,1 990 /1 991年为 1 1天 /期。在调查海域 ,长臂樱磷虾约 1 0月上旬开始产卵 ,1月上旬产卵基本结束。1 991年 1月份成体及未成体的体长组成主要分布在 1 0 - 2 0毫  相似文献   

10.
南极磷虾年龄鉴定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松  王荣 《南极研究》1995,7(2):59-62
本文对国际上有关南极磷虾的寿命和年龄鉴定研究的现状,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各种不同的磷虾年龄鉴定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磷虾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60'×30'精细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奥克尼群岛南极磷虾种群捕捞群体年龄结构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0年度,南极磷虾体长范围为33.2—69.0 mm,平均体长为51.8 mm,优势体长组为52—60 mm(52.3%),另在44—48 mm有一个次峰区;2010/2011年度,体长范围为22.9—59.3 mm,平均体长为44.5 mm,优势体长组为42—50 mm(56.8%);2011/2012年度,体长范围为18.5—59.4 mm,平均体长为41.7 mm,优势体长组为36—46 mm(67.3%)。三个年度间南极磷虾体长频次分布呈显著性差异(p0.001),且不具相似性(PSI=41.25—73.42)。2009/2010—2011/2012年度各旬别磷虾体长组可分成3个组,其中2011年2月上旬和2012年3月中旬可划分为一组,2010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以及2011年2月中旬可归为一组,这几个体长组均呈双峰分布,其他的体长组划归为一组。1+和2+龄虾大多出现在离南奥克尼群岛最近的水域,而离南奥克尼群岛较远的单元中则多为4+龄以上的磷虾个体。  相似文献   

12.
刘会莲  孙松  吉鹏 《极地研究》2001,13(4):231-244
1999 2 0 0 0年的南极夏季 ,在普里兹湾地区进行了南极磷虾 (Euphausiasuperba)的现场采样。采样站位共 1 5个 ,分布在由近岸到深海的三条经向断面上。采样中在 1 4个站位都有南极磷虾出现 ,但大多数站位磷虾的密度都很低。样品的组成主要是幼体后期的南极磷虾。整个调查海区南极磷虾的平均数值密度和重量密度分别为 1 6 .1 7尾 1 0 0 0m3 和 1 2 .0 2g 1 0 0 0m3 。在调查区域内除密度最大的站位在深海区外 ,其他密度较大的站位主要分布于陆坡区 ,而在陆架区的唯一的站位没有发现南极磷虾。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表明 ,陆坡区南极磷虾的生长状态好于深海区 ,但就整个调查海区来说 ,南极磷虾处于正常生长状态。对调查期间普里兹湾的环境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中三个磷虾密度较大的站位 (Ⅱ - 3 ,Ⅲ - 6 ,Ⅳ - 8)的分布似乎与 75m深处的冷水团及 2 5m深处的叶绿素低值中心和叶绿素高值中心的交汇区有关。  相似文献   

13.
孙松  王荣 《极地研究》1995,7(4):4-9
本文从自然种群现场取样和实验室内活体培养两个方面对南极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与磷虾体长之间的关系、在负生长状态下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磷虾身体不出现负生长),磷虾复眼中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雌性磷虾的晶椎数目(NOCC)与体长(BL)之间的关系为NOCC=463.62e0.0484BL(r=0.9642,n=273)。从活体培养的结果来看,当南极磷虾身体出现负生长时,磷虾复眼中的晶椎数目保持不变,即晶椎数目不受负生长的影响。晶椎数目与体长之间的比率可作为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南极磷虾是否存在负生长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对2002年1月份在南极普里兹湾海域三条断面(68.5°E、70.5°E和73°E)用IKMT网采集的幼体后期南极磷虾(E.superba)的水平分布和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南极磷虾主要位于64°S以南的海域,64°S以北磷虾数量很少。南极磷虾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8.85 ind.1 000 m-3和24.16 g.1 000 m-3,丰度和生物量最高的4个站位均位于深海区。调查海域内南极磷虾的体长范围在30—53 mm之间(N=1 758),平均体长为38.45±3.68 mm(SD)。南极磷虾的雌性比例接近1∶1,雌体占47.6%(次成体31.9%;成体5.7%),雄体占46.6%(次成体42.7%;成体3.9%),未成体占5.8%。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存在地域差异,调查海域西部未成体比例较高、雄体发育状态较低,而东部情况相反;70.5°E和73°E的站位磷虾种群结构存在纬度差异,高纬度区域磷虾体长较短,雌雄比例较高;低纬度区域体长较长,雌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5.
《地理教学》2005,(9):48-48
5月中下旬以来,我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田间地头骤现白色粉蝶群集低飞、铺天盖地之景象。这些粉蝶学名为菜粉蝶,其产卵后孵化的幼虫就是菜青虫,喜食卷心菜、花菜、白菜和青菜等。近年来,不少地方发展“温室农业”,这项实用技术在丰富市民的餐桌、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产生两个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荣  仲学锋 《极地研究》1993,5(4):22-31
198 9/ 1 990和 1 990 / 1 991南极夏季期间在普里兹湾邻近海域进行了拖网调查 ,对这一海域大磷虾 (Euphausia superba Dana)幼体的分布和丰度进行了研究。1 990年 1月幼体的平均密度为2 6个 / 1 0 0 0米 3 ,2月增至 1 6 2个 / 1 0 0 0米 3 ,3月初达到 2 0 1 1 3个 / 1 0 0 0米 3 (3月为表层高速采集器样品 )。幼体出现高峰看来是在 3月。分布和丰度的年际变化明显。1 990年仅 1 / 2测站出现大磷虾幼体 ,以原蚤状幼体 I期和 期占优势 ,未发现蚤状幼体。1 991年幼体较多 ,2 / 3的测站都有出现 ,而且在外海较普遍地采到蚤状幼体 I到 期。这一年际变化与水温有关。在同一纬度 1月的表层水温 1 991年比 1 990年为高 (高出 0 .0 5 - 1 .2 4℃ )。幼体的平均发育期 (∑ Si Ni/ ∑Ni)平面分布表明 ,愈向北平均性愈高 ,随纬度增加发育期降低。  相似文献   

17.
张光涛  孙松 《极地研究》2000,12(2):89-96
浮游动物群落研究在生态学研究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选取不同的浮游动物种和不同的发育期作为分类依据 ,用聚类分析和分布分析的方法对南极普里兹湾海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为三种地理群落 :北部以纽鳃樽为特有种的被囊群落、中部磷虾群落和以晶磷虾为特有种的近岸群落。通过观察和指示种分析 ,结果表明 :被囊和磷虾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是纽鳃樽、毛颚类幼体、巨锚哲水蚤和毛颚类成体 ;被囊和近岸群落之间的指示种依次为巨锚哲水蚤、毛颚类成体、戈氏长腹水蚤的晚期桡足幼体和虾的原蚤状幼体 ;在对磷虾和近岸群落的分析中晶磷虾是最明显的指示种 ,其次是磷虾的无节幼体和隆剑水蚤。  相似文献   

18.
宽变幅水沙两相流的冲淤双临界现象及其地貌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许炯心 《地理学报》2001,56(4):486-493
通过黄土高原一些河流资料的分析,发现了宽变幅水沙两相流冲淤过程中的2个临界值,位于非高含水流区域中的临界点,可称之为冲淤下临界;位于高含沙水流区域中的临界点,可称之为冲淤上临界,水沙两相流冲淤的双临界现象,对珩多沙河流河道泥沙的输移有重要意义,随着含沙量的增大,排沙比先减小而后增大,2次与代表排沙比等于1的直线相交,这2个交点即分别对应于挟沙水流冲淤的下临界和上临界,运用所揭示的水沙两相流冲淤过程的双临界现象,可以对冲积河流河型的形成进行新的解释,以我国近百条冲积河流的资料为基础,点绘了年均悬移质输沙率与年均流量的关系,并以不同的符号来区分弯曲河型、游荡河型和高含沙曲流河型。结果表明,上述3种河型可以很好于被代表特征含沙量分别为C=60kg/m^3和C=3.3kg/m^3的2条直线所区分,这2个特征含沙量反映了河道水沙两相流冲淤的上、下临界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09,(4):55-55
汉武帝时,曾两次在现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27年,修缮秦朝的旧长城。第二次是公元前102年,在阴山北部修筑长城,史称"外长城"。在包头北部阴山以外,两条近似平行的长城遗迹向西北延伸。南边一条起自包头市固阳县境内,西越乌拉特中旗、后旗,向西北伸展,进入蒙古国境内;北面一条东起达茂联合旗,西经乌拉特中旗、后旗入蒙古国境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