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历史中,有的地方名称虽然相同,但所指的地方并不一样。这种“同名异地”的现象,在阅读古书时要特别留意。东汉以河南洛阳为都城,当时人们称洛阳为“东京”,东汉文学家张衡所作的《东京赋》,就是以洛阳为描述对象的。到了北宋,以河南开封为都城,也称为“东京”。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作者追忆北宋都城开封的繁盛景况之作。曾经风靡港澳及内地的电视剧《包青天》有《五鼠闹东京》,其中的”东京”也是指北宋的都城开封。可见,东汉和北宋都有“东京”之地名,而所指之处有异…  相似文献   

2.
“胡同”这个词最早见于元曲。伟大戏剧家关汉卿所著《单刀会》一剧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戏词。一些古籍中也有记载,《析津志》一书里讲得较为贴切:“京中二十九巷通,巷通本方言”,就如同上海称胡同为“弄”一样。也有人认为“胡同”一词,自蒙古语演化而来。作为元朝的都城北京,当时在生活中免不了用一些蒙古语词汇。至今北京还保留着一些用蒙古语称呼的地名,如沙拉胡同、义溜胡同、蚂螂胡同等。  相似文献   

3.
唐都长安外郭城东南隅,有一个曲江风景区.是当时著名的公共园林,它记载了唐代都城的繁华,成为开元盛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祖国西陲的风水宝地伊犁 ,因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 ,乌孙、突厥、准噶尔等古老部族 ,曾长期角逐于斯。这即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又使这里成为民族融合的大摇篮。追溯逝去的部族纷争 ,为我们研究伊犁地名提供了重要线索。它的形成 ,大体可分突厥、准噶尔、蒙古和近现代三个时期。“突厥”是中国古代西北的著名部族之一。早期游牧于金山(阿尔泰山)以南。六世纪中叶 ,部首阿史那土门率众灭高车王国(今乌鲁木齐一带) ,继而在蒙古高原大败柔然。返归故地后即在北庭(在今吉木萨尔县境)建立突厥汗国 ,自称伊利可…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学》2006,(4):44-44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元建大都城时,街巷横平竖直,大街阔24步,小街阔12步,以皇城内宫殿、园囿为核心,排列着一条条小巷,这些小巷就是胡同。北京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这也是元代开始奠基的。元代为鼓励在都城内建造民房,元世祖忽必烈颁诏,让金中都旧址居民,特别是有钱的商人和有官职的贵族到大都城内建房。同时还规定建房可以占地8亩。这一政策,使元朝统治及贵族大批迁入城内,并出现规模建造院落式住宅的现象,使院落式民宅以它独特的营造方式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1,(11):69-69
琢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由薛凤旋教授和刘欣葵教授撰写的专著《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发行。两位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北京数百年作为国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史,发掘了北京规划建设的中心理念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提供了许多规划和建设北京的独到见解。(1)作者认为,明堂聚集了观察天文和气象、厘定历法、祭祀、颁布政令等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是中国传统建都的原始模型,都城是在明堂之基础上发展来的。作者从都城的宏观选址、城廓的方向、都城内部  相似文献   

8.
少昊执掌刑狱的官称司寇,由爽鸠氏的首领担任,爽鸠氏就住在青州市一带;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后人尊称为"五帝"之一的舜,也是东夷人,生于诸城;协助大禹治水的东夷人伯益,因治水有功于民,被推为舜的接班人,但不恋君位,主动让位于启,自己"避居箕山之阳"。箕山在哪里?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认为,箕山就是今青州境内的香山,古代也亦称箕山、琪山。相传尧帝曾东巡至此,古代贤士许由为逃避尧帝让位曾隐居于此。伯益仰慕先贤,仿效其行,到此隐居并繁衍后代,亦是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9.
运用Arc GIS 10. 2对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重视角对遗址分布和都城地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1)夏代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在豫西和晋南形成3个聚集区,且遗址的规模呈现"金字塔状"的等级结构;(2)文献反映的夏都地望与遗址分布的聚集区具有较高的空间耦合,其大多位于遗址的聚集区域;(3)根据文化遗存的复杂性和丰富度、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斟寻处于夏代各都城中的最高层级,是当时的主都,而其他都城多是统治者出于某种需要所设立的辅都。  相似文献   

10.
一、追根溯源完颜氏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往往是以部落居住地为姓。所以,研究其姓氏来源,首先要从了解部族开始。"凡姓完颜者,皆女真族也",其部族的演变,上可追溯到尧舜传说时期,那时称肃慎族,秦汉时称挹娄  相似文献   

11.
邓庆 《中国地名》2014,(9):50-51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越来越热,传统的地名文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贡献越来越大。而表现在“名人故里”的追逐方面,尤为突出。炎帝、黄帝、尧帝、舜帝、老子、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孙悟空等等,都成为了热点。在振兴城市的文化产业方面,文化旅游业已被列为蘑点。而在这一背景下,发掘“名人故里”之文化资源,就成为城市文化开发的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不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都市文明发祥地之一,因而历史时期中国都市的分布变迁问题在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以古都学、历史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等的学科内容作为理论基础,在宏观的时间、空间视阈下,将中国历史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相结合,分析了不同时期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迁移轨迹、变迁原因等问题,并首次将中国历史时期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划分为:(1)围绕三河地区的频繁迁移;(2)沿东西轴线的波动迁移;(3)沿南北轴线的近海迁移。  相似文献   

13.
商汤伐厦桀是我国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由于年代久远,史乘寥寥,加以载记或相牾,自古以来学者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有关几个历史地名的地望等问题,众说纷纭,至今末能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因此,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对这次战役中若干历史地名的地望作一番初步考证,使这些历史地名的地望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一、关于夏桀都城的地望问题关于厦桀的都城地望,史书上说有二:一说在今山西安邑,见伪《尚书孔传》:桀都安邑”。唐孔《疏》云:“桀都安邑,相传为然。”一说在今河南洛阳至巩县一带。见《逸周书·史记》:“昔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名》2010,(1):59-59
姓氏源流虎(Hǔ,Māo)姓源出有二:1、出自上古舜臣“八元”之一伯虎的后人,以虎为氏。据古史传说,伯虎是帝喾高辛氏的大臣。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实际上是八个部族的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伯虎部族的首领才又复出为大臣。伯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  相似文献   

15.
任美锷 《地理科学》2002,22(5):543-545
我国古籍所载黄河下游最早河道有禹贡河和山经河,它们在今郑州以北均沿太行山东麓北流。其原因可能与公元前4280年太行山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热播,引起大家对饮食文化的关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形态各异的美食趋之若鹜,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各大菜系的地理差异,领会饮食所蕴含的民俗风情?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随着移民的扩散而遍布世界各地,对世界饮食文化影响很大。一、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烹饪诞生之时,远古时期燧人氏钻木取火,随即有传说彭祖为尧帝烧制"雉羹"(鸡汤),到商周时期烹调的原料已经非常丰富,有  相似文献   

17.
从前,济南城南门内外,有多处纪念古帝虞舜的名胜古迹,像舜耕山、舜祠、舜井、舜坊;南门则命名为舜田门。据《墨子》、《史记》等古籍记载:“舜耕于历山”。这历山,山在何处?自古以来说法不一。有人考证,它在济南。济南古称历下、历城,都和历山的名称有关。历山,又名舜耕山、千佛山。 以舜相称的祠井、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等胜迹,最早的一批都在千佛山。1400年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有:“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下有大穴,谓之舜井。”唐代封演《封氏见闻记》称:“齐州城东有孤石,平地耸出,俗谓之历山,以北有泉号舜井,…  相似文献   

18.
马瑞俊 《中国沙漠》1994,14(1):93-96
根据有关古籍记载的分析,我国西北沙漠区“鬼魅魍魉”、“歌哭之声”之说,不过是沙鸣现象而已,以及沙鸣成因的各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仅地级市的名称就有5个含有阳字,分别是:安阳、洛阳、南阳、濮阳、信阳。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历史上是殷商王朝后期都城,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  相似文献   

20.
古城商丘,历史悠久,是1986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商丘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在先秦文献中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后帝不藏,迁阏伯于商丘”等等。古代商丘曾是高辛氏帝喾的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五帝之一的陶唐氏尧帝,封高辛氏帝喾之子阏伯于今商丘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丘台上,执管火正(即管火的官员),主辰星之祀。辰星又称商星。因为阏伯所居之丘,故名商丘,亦称阏伯台。殷墟甲骨文中,也有“丘商”、“商”等地名的记载。可见,自五帝至夏、商皆名商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