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884年11月14日云南宁洱地震参数进行了重新核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普洱府(今宁洱)周围,即23.1°N、101.0°E,精度为1类,误差≤10 km,震级6 3/4级,震中烈度Ⅷ度。等震线破坏区呈NE走向,而有感区长轴呈NE向,二者之间有一定差异。1884年宁洱地震区位于滇西南地区的龙陵—澜沧江断裂与红河断裂之间思茅次级地块内的普洱断裂带附近,其极震区长轴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应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相似文献   

3.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论述发震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利用GIS综合分析了宁洱震区的构造、烈度等震线、地震序列、地表形变带、强震动、震源机制、重要宏观异常等发震构造标志。结果表明,NW向普洱断裂是宁洱6.4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部分余震可能与NE向孟连—墨江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6.4级地震序列基本特征,动态追踪了宁洱地震前的中短期地震学异常,结果表明:宁洱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最大余震为5.1级,衰减正常。据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测定,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Ⅰ走向为138°,倾角为70°,P轴方位为3°,仰角为9°,宁洱6.4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NW向的普(宁)洱断裂,在NNE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产生右旋走滑错动,引发宁洱地震。宁洱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地震学异常以云南M≥6.0地震平静和震中附近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等为主;地震孕育进入短临阶段,最为突出的地震学异常为震源区及附近地区中小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出现窗口地震及云南省4级地震平静等。  相似文献   

5.
刘翔  吴国华  陈慧  刘学军  付虹  毛慧玲 《地震》2008,28(4):136-144
根据云南宁洱地区地质构造、 历史强震资料、 云南监测中心区域台及现场流动台数字化观测台网测定的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资料及1970年以来宁洱地区6级地震序列等, 深入分析研究了宁洱地区中强地震活动规律、 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时空展布以及参数变化等特征, 并利用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地震现场数字化观测流动台测定的余震波资料研究了该序列地震波动力学特征。 研究结果认为, 宁洱6级地震活动在空间上具有较高的原地重复性, 在时间上具有强弱交替活动的韵律; 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展布方向与穿过震区NW向宁洱断裂的走向大致一致, 宁洱6.4级地震可能是由无量山断裂活动构造加剧所引起;根据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序列及历次宁洱6级地震序列时序发展特征分析研究得出, 宁洱6.4级地震序列能量主要集中在震后3天内释放, 4.9级以上余震发生在主震当天, 地震序列早期参数和3.0级以上余震的垂直方向P波最大振幅与S波最大振幅非线性关系等显示, 宁洱6.4级地震序列具有较明显的主-余震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3年2月14日石河子5.4级地震及其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定位结果显示,石河子地震及其余震呈N40°E方向线性展布,与准噶尔南缘断裂近乎垂直;震源深度全部分布在15~30 km范围内,优势分布为15~25 km。石河子5.4级地震震中位置为44.001395°N,85.872175°E,距离新疆地震局测得的震中位置仅1.2 km,而距离宏观考察的震中位置约49 km。分析重定位结果其震源机制解得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准噶尔南缘断裂,而不是宏观考察的以连哈比尔尕山断裂;节面Ⅰ是主破裂面,而且其走向与重定位地震序列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参数及序列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3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发生Ms5 9级地震,地震微观震中位于北纬45°19′,东经118°22′,宏观震中位于东乌珠穆沁旗与西乌珠穆沁旗交界处的格日乐图嘎查。经过余震序列及区域地震序列类比分析,认为该次地震是一次较为明显的孤立型地震。宏观烈度长轴走向与最佳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8.
2002 年甘肃玉门 5.9 级地震的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 5 9级地震 ,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震中区烈度为Ⅶ度 ,Ⅶ度区呈长椭圆形 ,长轴走向N6 5°W ,长度为 1 5km ,短轴走向N2 5°E ,长度为 9km。发震断层应为祁连山北缘断裂的次级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 ,本次地震的余震都分布于该断裂附近。  相似文献   

9.
卢显  周龙泉 《地震地质》2011,33(3):560-567
2007年6月3日在云南宁洱发生6.4级地震,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主震附近架设了5套流动数字地震台.利用这些地震台和思茅固定地震台记录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重新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宁洱地震序列的长度约为40km,宽度约为10km,明显集中在普洱断裂与NNE向断裂横断错移的构造部位,且大部...  相似文献   

10.
吴章明  曹忠权 《地震研究》1989,12(2):96-96,146
韩同林在《地震地质》第6卷第4期上曾以题为“西藏1411年9月29日8级地震震中位置的讨论”为题报告了他在实地考察及航、卫片的解译结果。文中描述了当雄北、宁中北,羊八井西及九子拉四个地点的“地震形变带”。其中,对宁中北“地震形变带”的描述如下:“宁中北地震形变带位于北纬30°24′,东经90°47′左右。地震形变带绝大部分发育于第四纪堆积坡地上,仅北东地段部分切割基岩。走向北35°东左右,倾向南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来源于江西区域台网和中国地震台网共6个台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和4.8级强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结果和区域地质背景讨论了发震构造.结果显示,5.7级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223°,倾角75°,滑动角144°;节面Ⅱ走向324°,倾角55°,滑动角18°.4.8级强余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54°,倾角71°,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317°,倾角71°,滑动角-20°,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不完全一致.地震序列在震中空间分布和震源深度分布上也具有复杂性.5.7级主震发生后,余震活动从SE向NW、从浅部往深部发展,在破裂过程中可能遇到障碍体,触发了4.8级强余震.5.7级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隐伏在瑞昌盆地内的洋鸡山—武山—通江岭NW向断裂,4.8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瑞昌盆地西北缘的丁家山—桂林桥—武宁NE向断裂北段.  相似文献   

12.
钱晓东  李琼  秦嘉政 《地震研究》2007,30(4):311-317
利用云南省区域数字化观测资料,估算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序列视应力,结果表明:①宁洱震区视应力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呈NE向展布,视应力较高的地震大都分布在地震辐射能较高的地区;②宁洱6.4级主震发生的前4天,平均视应力为0.95MPa,主震发生4天以后,平均视应力为0.27MPa,恢复到云南平均背景应力水平;③视应力随拐角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大致呈负相关:lgσa=-0.36f 0.37,视应力与震源深度之间未发现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四川玉农希断裂的全新世活动与1975年康定六巴6.2级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农希断裂呈N20°~30°E方向展布于四川省西部高原,构成贡嘎山第四纪强烈隆起断块的西边界.在北西西-近东西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玉农希断裂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挤压逆冲性质.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弱活动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0.6 mm/a左右.1975年1月15日康定六巴6.2级地震发生于该断裂上,宏观震中位置位于六巴乡溯布-莫达村附近,极震区长轴方向与玉农希断裂走向一致,是该断裂最新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1.概况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兴海之间发生了6.9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6°07′,东经100°08′,震源深度约29公里,极震区位于共和盆地内,震中烈度9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西向。初步判定共和盆地南缘北西向隐状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甘肃省河西地区西武当泉距震中约300公里,该泉水氡测值自1988年8月下旬呈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分析1987年4月30日新疆乌恰西6.0级地震的烈度分布和震害为基础,认为宏观震中位于北纬39°38′,东径74°42′,震中烈度八度。平均震源深度19km,极震区面积25km~2,其长轴走向300°,发震构造为卡巴加特活断裂。  相似文献   

16.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 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0年6月5日阳曲MS4.6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到震级MW为4.5,节面I走向213°、倾角47°、滑动角-161°,节面II走向109°,倾角76°,滑动角-44°,属于倾滑型;精确定位显示震中处于石岭关隆起区,CAP反演和精定位结果推断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7~20km。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震中附近的山根底断裂和系舟山西麓断裂产状存在差异,这两条断裂不是阳曲地震的发震断裂,由于现场野外地质考察未发现地表断裂,不排除本次地震为隐伏断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97年9月三水4.4级地震影响场与构造背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徐起浩  左开挺 《华南地震》1998,18(1):135-142
1997年9月26日广东三水ML4.4级地震以震级小、烈度高、破坏性大为其显著特征;震中位于北东、北西和东西向三组断裂的交汇处附近。对这次地震进行了现场宏观烈度和震害调查,结果表明,极震区呈近东西走向,震中烈度达Ⅵ度。这次地震是东西向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震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名称: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发震时间:2005年11月26日08时49分38.6秒震级:MS=5.7微观震中:29.7°N、115.7°E(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源深度:10km最大余震:主震当日12时55分,震级ML5.4极震区烈度:Ⅶ度2地震灾区地质概况地震发生在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处,地震灾区位于庐山西侧、长江边缘冲积平原上,地势相对平坦,大致呈南高北低,自然坡度小。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降水充足。区内交通发达,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走向以近东西向展布为主。地震震中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扬子准地台与秦岭—大别褶皱带的交接地带,具体处于扬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地质地貌、氡射气测量等手段,对 1902 年汪清 6.6 级地震事件和图们江。流域新构造运动进行调查研究,重新认定了 1902 年汪清 6.6 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 ( 东经 129 ° 24, 北纬 43 ° 26 ); 确定了东阳穹房沟 NW 向压剪性断裂为活动性断裂,是发生 1902 年 7 月 3 日 6.6 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附近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