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斌  张元生  李稳 《内陆地震》2011,25(2):136-142
使用联合定位方法对2008年5月12日至7月7日M<,L>≥3.0的1 028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针对EVT格式的波形数据,重新求取视出射角参数和到时参数,建立地震波到时与视出射角联合定位方法.视出射角参数对深度较敏感,其联合定位结果能保证经度和纬度方向上的定位精度,特别是能提高对深度的分辨能力.联合定位结果表明,地震...  相似文献   

2.
1982年4月11日甘、宁交界宁夏境内海原县蒿川公社发生一次5.5级地震。本文参考宏观考察结果研究这次地震序列活动类型、视出射角的变化以及地质条件,确定这一序列为孤立型,并发现震前静宁台的视出射角曾达到低值22.9°;这一现象与1980年4月18日及23日木里两次5.2级地震震前,1981年8月13日内蒙丰镇5.5级地震震前相类似。  相似文献   

3.
计算地震初至波视出射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理论上证明了使用地震初至波位移、速度或加速度记录资料在时间域或频率域计算视出射角,使视出射角计算不受位移记录及时间域限制。在干扰信号频率段与有效信号频率段存在差异时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了视出射角计算,结果表明在频率域中得到的视出射角基本与理论值相符,与方位角无关;而在时间域中获得的视出射角与理论值波动很大。应用实际地震波记录资料计算了不同台站的视出射角,其结果同样表明在频率域中获得的视出射角比时间域视出射角更加稳定和可信。  相似文献   

4.
地震波到时与视出射角联合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稳  张元生  何斌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3):207-210,226
提出了利用地震波到时和P波初动视出射角联合定位的新方法.经过理论计算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分析,显示该方法对震源深度分辨有较好的改善,从而提高了地震的定位精度.该方法适合于现代数字化地震观测定位,其地震定位结果对研究地震断层性质和断层的空间展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常德及邻区的深部构造环境,探讨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利用常德及邻区1987—2013年有观测报告以来的地震资料,采用震源位置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方法,在先确定研究区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表明:这一地区的地震约90%发生在地下10 km之内,为发生在中上地壳的浅源地震。常德石门地区的地震,虽然发生在矿区,但这里的深部地震活动均发生在高速体与低速体交界区,偏向高速体一侧,表现出与深部构造与断裂活动有关。洞庭湖坳陷内,地下10~15km深度,存在低速高导层。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地震相对定位的双差法和地壳结构与定位联合反演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在联合反演中用遗传算法最优化,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对江苏省中南部和相邻地区进行地震重新精定位.先对研究区进行地壳结构与定位联合反演,然后用得到的地壳结构,用双差法进行相对定位.就该区主要断层的平面分布及与地震的关系,溧阳6.0级地震、南黄海6.2级地震、常熟-太仓5.1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与发震构造,常熟一张家港间震群的震源深度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断裂带精细速度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川西流动地震台阵、汶川地震震后应急台网记录到的P波到时资料,对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期间发生的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应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进行了地震震源和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联合反演获得的地震重定位结果与基于一维地壳参考模型的双差定位方法结果相近;研究区15 km以上速度结构与地表断裂分布密切相关,20 km以下深度呈现北东向和北西向交错结构.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之间上地壳呈现高速异常,速度结构的非均匀变化是控制余震分布和主震破裂传播的主要因素;联合反演结果给出了小鱼洞-理县方向存在隐伏断裂的速度结构证据,同时发现,破裂带北东段可能沿新发断裂扩展;结果确认了汶川地震起始段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特征,也确认了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在约20 km深度合并到脆韧转换带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03年大姚6.2级、6.1级地震序列的分布和震源区的速度结构.该方法首先确定研究区的速度结构,然后在该速度结构的基础上对地震重新定位.结果表明:① 大姚6.2级地震序列明显分为地震较密集的东南段和地震较稀疏的北西段,而且这两段存在一定的错动,速度结构也显示出高、低速交界带在错动处具有转折特点;② 大姚6.2级地震序列在深度上呈"V"字形分布,这与该地区呈倒三角形分布的低速体相对应,即余震主要分布在高、低速交界带附近;③ 大姚6.2级、6.1级地震的破裂区都位于倒三角形低速体的东南侧,6.2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下破裂,而6.1级地震沿高、低速交界带往上破裂;④ 6 km深度的速度分布显示震源区具有高、低速度体交替呈四象限分布特征,而且余震主要沿北西向的高低速交界带分布;⑤ 大姚6.2级主震的东南侧的高、低速交界带处的低速体速度值较北西侧低速值高,其对6.2级地震往东南方向破裂具有阻碍作用,即东南侧处于能量积累状态,有利于6.1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用相对定位法精细测定张北地震序列的时空参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高景春  胡斌 《华北地震科学》1999,17(1):42-46,53
使用笔者改进了的相对地震定位方法对1998年1月10日至5月31日的张北地震序列中ML3.0级以上地震进行了重新测定,由于相对定位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地壳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地震定位的影响,从而取得了较常规定位方法更精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震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辐射能量〖WTHX〗E〖WTBZ〗s、σapp视应力等震源参数及相互关系.对时域波形数字记录首先进行数据处理,包括带通滤波,快速富氏变换,扣除仪器幅频特性;经反变换,回到时间域,给出数字波形时间序列,选取所有方向的整个p波和s波段数据;二次变换到频率域内计算速度和地动位移的功率谱积分,进而求得各台站记录的地震波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等震源参数.研究了2000年5月到2004年8月成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24个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四川地区地震辐射能量〖WTHX〗E〖WTBZ〗s与地震矩M0,应力降Δσ与视应力σapp,视应力σapp与震级ML大体成正比.其中地震视应力σapp与震级分布数据较宽,地震视应力与破裂尺度ra的关系也较分散.同时研究了四川地区近年视应力σapp的空间分布.方法是将计算的σapp值在一定空间邻域内作平均,从而绘出等值线.分析结果表明,σapp值的相对高值区分布在四川南部的川滇交界和北部的川甘交界一带.同时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视应力值的时间分布.最后对中小地震视应力σapp及其他震源谱参数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