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鸿慈 《地质论评》1964,22(6):479-484
河西走廊是指甘肃省西都祁连山以北、龙首山-合黎山-宽台山(统称走廊北山)以南的北西西向狭长平原。这一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北祁连地槽的山前拗陷,在这拗陷盆地里堆积着巨厚的第四纪地层;其中并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所以研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7,(3)
江都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的交汇处,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大,含水层发育,受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沉积影响,不同地区含水层厚度、颗粒、结构和富水性差异较大。通过对比分析江都地区第四纪含水层水文地质结构可以看出,第四纪含水层具厚度大、砂层层次少、颗粒粗、水量丰富等特点,含水层岩性较细,以中细砂、粉细砂为主,砂层厚度薄且呈多层状,含水层之间发育厚度较大的稳定隔水层,水量一般。同时通过对江都地区地下水开采现状分析发现,由于江都区开采井及开采量逐年增加,水位逐年下降,并引发了江都地区的地面沉降,应采取严格地下水开采管理、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合理控制水位、加强浅层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地下水应急水源地建设等措施,量化研究开采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的关系,合理确定开采井的分布、开采量和控制水位,为江都区水资源合理开采提供基础支撑,为地面沉降机理研究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历史海平面变化对上海地区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爱兵  丁开宁 《地质论评》1998,44(2):219-224
在总结海平面变化及长江三角洲古河道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上海地区第Ⅱ至第Ⅴ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14)C年龄特证的分析,探讨了因海平面变化引起的长江及支流河道的侵蚀、堆积对地下水径流交替的影响,提出了滨海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韩传梅  陈喜  武永霞 《地下水》2007,29(6):40-42,46
针对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厚度大、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量丰富,地下水流动状态复杂等特点,利用深基坑降水试验推求水文地质参数.采用Visual MODFLOW三维有限元差分计算软件,以上海地铁七号线新村路站深基坑降水为例,建立了多层含水层地下水模型,提出了深基坑最优地下水降水方案.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地貌分区和分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徽地貌单元可分为区、亚区、形态成因类型和微地貌4级。全省有:1)淮北平原、2)江淮波状平原、3)皖西山地、4)沿江丘陵平原和5)皖南山地5个地貌区,包括15个地貌亚区。根据4km2内的最大高差划分了地貌形态类型。安徽省内平原、丘陵、山地均有,以平原为主。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62%。考虑外营力种类h作用方向,以及地貌发育历史,在安徽境内划出:1)堆积、2)堆积-剥蚀、3)堆积-侵蚀剥蚀、4)剥蚀-堆积、5)剥蚀侵蚀、6)侵蚀溶蚀和7)侵蚀7种地貌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6.
江苏平原面积广大,第四纪沉积物特别发育。江苏大部分城镇和人口都坐落、生活在由第四纪沉积物组成的平原之上。城镇的生产生活用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取自于第四系中的地下水。江苏第四系又是泥炭、砖用粘土、建筑砂石、砂矿和硅质粘土等矿产的赋矿地层。第四系的岩性和成因类型对土壤的成土母质和土体工程地质性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第四纪地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对于江苏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并早已引起重视。一、江苏第四纪研究历史回顾江苏第四纪研究历史悠久。早在二、三十年代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在江苏进行地质矿产调查时,就曾对第四纪地层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一个大型的、完整的自然单元。陆域面积42245平方公里,以平原地形为主,包括长江三角洲平原、太湖平原和钱塘江平原。对该单元内区域地下水开采资源的评价,主要是对区内淡质孔隙地下水的潜在资源,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原则:(1)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综合考虑,并纳入到统一的规划、开发与管理;(2)在满足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对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组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由氢、氧组成的,这两个元素各有三种不同质量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组成的水分子,导致了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微小差异,同时也反映出水体的不同来源和运动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的上海地区,地下300多米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其中包括一个潜水含水层和五个不同深度的承压含水层,各含水层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9.
应用粒度分析辨别某些第四纪混杂堆积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粒度特征分析了青海昆仑山垭口地区的第四纪混杂堆积和甘肃武都泥石流堆积以及贡嘎山海洋性冰川的现代冰碛之间的差异性,明显看出,由于各种第四纪混杂堆积的搬运介质、搬运过程及沉积过程不同,第四纪混杂堆积的粒度特征存在明显的不同。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沉积环境。因此,用粒度特征来辨别各种第四纪混杂堆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曾剑威  刘凯  蒋仁  于俊杰  李长波  彭博  赵玲 《中国地质》2021,48(S1):101-111
浙江乌镇幅(H51E008002)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综合采用遥感解译、槽型钻揭露、地质钻探和物探等多种调查手段,查明了主干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详细总结了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恢复了工作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特征及海平面变化特征,将末次冰期以来古地理古环境、海平面变化曲线重建与杭嘉湖平原古人类遗迹分布及迁徙特征相结合,探讨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对古人类活动及迁移的影响。图幅数据库包含5个地层单元、10个钻孔,数据量约为 293 MB,涵盖了浅表沉积物属性特征及第四纪松散层、隐伏基岩及断裂构造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充分反映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沉积基底特征、地层结构及沉积环境演化特征,丰富了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内容,为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基础地质支撑。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降雨集中与黄土沉积松散等特性,使地表侵蚀严重。洛川塬作为黄土高原中部典型的地貌体,堆积了完整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成为揭示我国乃至东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地质记录。另一方面,现在洛川塬遭受强烈侵蚀作用,沟谷密度大于2km/km2。对洛川塬地质时期侵蚀程度的定量认识有助于全面理解黄土高原堆积和侵蚀过程,进而定量判断在自然过程和人为作用下黄土高原侵蚀的未来趋势。本文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在定量提取地貌数据和获得侵蚀期年代的基础上,分析了洛川塬地貌特征和具代表性的黑木沟侵蚀状况,认为洛川塬已经进入地貌发育的壮年时期。通过地统计方法中的空间插值恢复古地形面,得到洛川塬自550ka以来平均侵蚀模数约为272.6t/km2·a,黑木沟自250ka以来侵蚀模数为464.1t/km2·a;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得到洛川塬现在的侵蚀模数达到4389t/km2·a。这些结果显示,现代洛川塬的侵蚀强度是550ka以来平均侵蚀强度的16倍。本文从定量的角度证明,人类的土地利用等加强了水土流失强度。  相似文献   

12.
海平面上升对我国主要三角洲平原影响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多时相遥感影象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就未来海平面上升对我国主要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新黄河三角洲、老黄河三角洲(指天津地区,下同)和辽河三角洲造成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据目前估算,在未来50年内,我国上述5个三角洲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分别为05,0.5~0.7,0.4~0.5,07~0.9和0.4~0.5m。假定未来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m,据多时相遥感影象和GIS技术分析,上述三角洲平原在一般高潮位下,受淹面积分别为6025,61000(含苏北平原,下同),19900(新、老黄河三角洲合在一起计算,下同…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为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位于淮河、长江下游、其沿海地区是指纵串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的(南)通—(赣)榆运河以东地区,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北起苏鲁交界的锈针河口,南至长江口共一千余公里。海岸类型除连云港云台山一带为基岩侵蚀岸外,其余均为泥沙质堆积海岸,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地面标高2—5米。组成物质:北部为黄淮堆积物,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夹薄层粉砂。南部为长江三角洲堆积,岩性以粉砂、亚砂土为主,夹淤泥质亚粘土。中部为过渡相堆积,岩性为亚粘土。全新统厚度20—30米,成陆年代一  相似文献   

14.
林伟成 《广东地质》2012,(1):107-109
论述了韩江三角洲平原河口段第四纪沉积环境及第四系砾砂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厚度变化和富水性,分析了汕头片区应急水源地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5.
浙江嵊泗海域第四纪沉积层序及承压水层位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嵊泗二井”地层层序和孢粉层序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及数据进行对比,同时参考长江三角洲、东海内陆架的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的总体框架,对嵊泗二井进行了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并初步探讨了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地层特征,为今后对东海陆架区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敏  王猛  赵志中  钱方 《地质论评》2022,68(4):1530-1540
第四纪冰川和冰川地质遗迹的研究,是研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分布很广,类型多。最北的大兴安岭、南部的广西大明山、东部的长白山和台湾玉山、最西的喀喇昆仑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均有分布,是世界上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发育最广泛的国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分布概况,结合开展的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为基础,系统开展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调查方法研究。根据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面的侵蚀、冰碛物的搬运和堆积等不同的地质作用阶段,总结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调查方法体系,为开展同类地质遗迹调查提供方法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敏  王猛  赵志中  钱方 《地质论评》2022,68(2):2022030021-2022030021
第四纪冰川和冰川地质遗迹的研究,是研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分布很广,类型多。最北的大兴安岭、南部的广西大明山、东部的长白山和台湾玉山、最西的喀喇昆仑山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均有分布,是世界上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发育最广泛的国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分布概况,结合开展的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以地质遗迹调查规范为基础,系统开展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调查方法研究。根据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面的侵蚀、冰碛物的搬运和堆积等不同的地质作用阶段,总结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调查方法体系,为开展同类地质遗迹调查提供方法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第四纪海侵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沿海平原和陆架浅海,都是第四纪洋面升降引起海岸线迁移的范围。近年来的大量钻孔资料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凡有平原发育的地方,都曾经遭受第四纪海侵。在大平原区,海相沉积分布范围可以从现代海岸向内陆延伸近百公里,甚至沿河谷上溯数百公里处还有间冰期时海水内泛的踪迹。因此,海侵地层的研究应当是沿海平原第四纪研究中的  相似文献   

19.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6,他引:0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 254~188ka, 334~279ka, 428~385ka, 576~471ka, 670~658ka, 748~706ka, 788~760ka, 883~853ka, 1000~967ka, 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 188~130ka, 380~334ka, 471~428ka, 658~576ka, 853~788ka, 1273~1265ka 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发育连续.特征的冰碛及冰水堆积地貌有:冰水堆积平原或冰水堆积平台、冰碛丘陵等.挤压构造遗迹有:褶皱、断裂表皮构造、压坑、压裂构造、变形砾石等.ESR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冰碛形成的最大年龄为2.33Ma.依据冰碛、冰水堆积的特征、分布和形成年代等,区域冰川发育由老到新可划分出:7次冰期、6次间冰期、1次冰缘期、1次新冰期.该区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最多、保存最全和发育最连续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