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据日本《朝日新闻》2 0 0 2年 8月 2 2日报道 ,为了调查对南部海域地震有重大影响的菲律宾海盆的状态 ,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于 2 0 0 2年 8月底在从四国到中国地方、鸟取海面的约 50 0 km延长线上 ,通过爆破和声波 ,调查地壳的构造。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调查 ,将提高地震的预测精度。在陆地部分 ,研究人员将在最深约 70 m的地下引爆火药。上述地点位于在鸟取县岩美町、冈山县邑久町、香川县赞岐市、高知县室户市一线的 1 0个地方。在鸟取海面 ,研究人员将从船上向海底发射强大的声波。然后 ,研究人员将利用约 1…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月13日22时07分(当地时间2月13日23时07分)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发生了MW7.1级地震,震源深度50 km,震中位于北纬37.75度,东经141.75度。此次地震发生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约10周年之际,震中位置亦非常接近。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部分房屋受损,发生严重结构性破坏的结构相对较少。建筑内部的水管泄漏和柜体倾覆,建筑外部的装饰面板和玻璃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是此次地震的主要建筑震害特征。此外,此次地震没有人员死亡或失踪,仅造成了约180人受伤。非结构的破坏,如柜子倾倒和玻璃破碎是造成人员受伤的重要原因。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高以及居民防灾意识强是此次地震震害轻和人员伤亡少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尽管在日本抗震设计规范中已充分注意建筑非结构部件的抗震要求,但仍主要针对与人员生命安全、重大次生灾害直接相关的建筑非结构部件进行抗震计算设计,对大量与财产安全及功能运行相关的部件仅作一般构造性要求,在地震中仍难以避免因非结构部件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建筑功能中断。 相似文献
3.
4.
H. Gupta P. Mandal H.V.S. Satyanarayana D. Shashidhar B. Sairam M. Shekar A. Singh E.U. Devi M. Kousalya N.P. Rao V.P. Dimri 杨智娴 《世界地震译丛》2006,(4):81-83
位于印度西海岸附近的科依纳(Koyna)是众所周知的人造水库触发地震最显著的地方(Gupta,1992)。自从科依纳大坝建成之后斯瓦季萨加(Shivajisagar)湖蓄水以来的44年中,发生了震级M6.3的最大的触发地震(1967年12月10R)以及19个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震级为4级左右的地震约170个,还有数千个更小的地震。最近的一次5级地震发生于2005年3月14R,在上一次5级地震发生了4年半之后(Satyanarayana et al,2005)。 相似文献
5.
20 0 1年 3月 2 4日下午 3时 2 8分 (格林尼治时间 6时 2 8分 )在日本西部地区发生 6 .4级地震 ,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这是自 6年前兵库县南部地震以来 ,发生在日本的最致命地震。日本气象厅称 ,这次地震发生在广岛附近地下约 6 0 km处 ,在东京西南约 6 87km处。地震持续了 30 s,主震后又发生 15次余震 ,其中最大的一次余震为 4.7级。根据日本警察厅统计 ,这次地震已造成 2人死亡 ,广岛、岛根、高知、爱媛和山口 5个县在这次地震中受伤的人数已经增加到 172人。另外 ,广岛县有 6 1栋楼房、山口县有 5栋楼房在地震中被毁 ;广岛和其周边城市有…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22日当地时间上午约11时16分,美国加州发生里氏6.5级地震,震中位于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蒙市以东大约11km处,距震中以南大约400km的洛杉矶市和距震中以北大约300km的旧金山市都有明显震感。在地震袭来时,距震中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 1 1月 2 9日 0 2时 32分 1 1 6秒 ,在日本北海道 ( 4 2 9°N ,1 4 5 2°W)发生里氏7 1级地震。4时左右发生了大约 1 0cm的海啸 ,日本气象厅要求沿海居民保持警惕。地震震源在钏路海域 ,位于北海道东南部太平洋海面以下大约 50km处。地震震中附近一些地区的地震烈度达到Ⅴ度以上 ,并连续有数次余震 ,日本东北地区和关东地区的许多地方都有震感。该地震造成北海道东部列车停运 ,6 0 0多户人家断电 ,但在 1小时之内电力供应开始恢复。由于震区周边地区非居住密集区 ,人口相对稀少 ,因此造成的损失不太严重。这个地区每隔 1 0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 基本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0月23日16时56分(北京时间)日本新泻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置:373°N,1390°W,震源深度33km。据美国地质调查局NEIC测定,此次地震震级为69级;日本气象厅测定的震级为68级。目前已发生有感余震共计440多次。2 构造背景 日本位于著名的环太平洋——被称为火环的地震活动板块边界上。日本经常发生地震与几个不同尺度的构造板块相互运动有关,包括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鄂霍次克海板块以及阿穆尔河板块。10月23日的强烈地震发生在日本海沟东大约350km的鄂霍次克海板块内,在该海沟处,太平洋板块… 相似文献
12.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6年12月26日20时26分和34分,在南海海域(北纬21.9度,东经120.6度)发生7.2、6.7级地震。震中距大陆最近海岸线约350km,距台湾陆地约15km。厦门市部分地区震感强烈,福建、广东、江西大部分地区有震感。我国广东省和福建省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地震使14条海底通信光缆发生事故,亚洲互联网、通讯受到很大影响。根据中国台湾方面的测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6.7级,而美国方面测定的震级达到了7.1级。在星期二晚间的地震中,有两人遇难。据报道,由于发生在中国台湾海域的地震破坏了海底的电缆,亚洲的电信受到了严重的影… 相似文献
13.
14.
20 0 1年 6月 2 4日在秘鲁南部省阿雷基帕濒海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是秘鲁自 1 97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地震。1 震源参数1 .1 发震时间该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 6月 2 3日下午 0 3时 3 3分 ;格林尼治时间 2 3日 2 0时 3 3分 ;北京时间 6月 2 4日 0 4时 3 3分。1 .2 震中位置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震中为1 6.1 4°S,73 .7°W(经两次修正 )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为 1 6.0°S,73 .7°W。1 .3 震级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为 MS7.9;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测定震级也为 MS7.9;秘鲁地震部门测定震级为 6.0 ,这可能… 相似文献
15.
Rene C. Batac 《Acta Geophysica》2016,64(1):15-25
The aftershock records of the magnitude 7.1 earthquake that hit the island of Bohol in central Philippines on 15 October 2013 is investigated in the light of previous results for the Philippines us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s. Statistics of interevent distances and interevent times between successive aftershocks recorded for the whole month of October 2013 show marked differences from thos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from two Philippine catalogues of varying periods and completeness levels. In particular, the distributions closely follow only the regimes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butions that were previously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spatio-temporal correlations. The results therefore suggest that these correlated regimes which emerged naturally from the analyses are strongly dominated by the clustering of aftershock events.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是针对迄今为止中国在地震大小的度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撰写的。在阐明地震大小物理含义的基础上,首先指出由震源辐射能量ER出发所定义的传统震级标度ML,mb(mB),MS都存在着"以偏概全","震级饱和"和ML震级标度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标度的震级之间不可相互换算等问题。而由在地震破裂的整个过程中震源区"等效力"所做的功出发导出的地震矩M0是对地震大小最科学的度量。为继续应用"震级"这一术语来描述地震的大小,由M0所定义的矩震级标度MW不仅克服了传统震级标度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适用对不同大小、不同震中距、不同震源深度地震大小的度量。因此近20年已被国际地震学界普遍采用。最后强调推进地震大小的度量与国际接轨是推进中国地震科技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利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合作,而且有助于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Kazuhei Kikuchi Kazutoshi Abiko Hiroyuki Nagahama Hiroshi Kitazato Jun Muto 《Acta Geophysica》2013,61(6):1642-1658
A method to analyze self-affinities is introduced and applied to the large scale fold geometries of Quaternary and Tertiary sediments or geographical topographies in the inner belt of the Northeast Honshu Arc, Japa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ir geometries are self-affine and can be differently scal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We recognize a crossover from local to global altitude (vertical) variation of the geometries of folds and topographies. The characteristic length for the crossover of topographies (landforms) is about 25 km and is related to the half wavelength of the crustal buckling folds or possible maximum magnitude of inland earthquakes in the Northeast Honshu Arc. Moreover, self-affinity of the folds and topographies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b-value in Gutenberg-Richter℉s law. We obtain two average Hurst exponents obtained from the self-affinities of folds in the Northeast Honshu Arc.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two possible seismic modes for the smaller and larger ranges in the focal regions in the Northeast Honshu Arc. 相似文献